出身儒医家庭。七岁入私塾,十六岁入书院,二十岁入浙江讲武学堂。他目睹清廷腐败,列强蚕食,深感非兴武不能强国,一年后,选送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深造。
1907年5月12日,去沪途中结识吕公望、夏超等,经吕介绍加入光复会。是年底,毕业于第一班炮科,授副军校总办。学习期间,除苦学军事理论和兵器知识外,重视操作训练,还大量阅读西方政治哲学著作,吸取西方民主思想,他预见“世界愈文明,则人类愈要有自由平等,专制而立宪,立宪而共和,此人民对于国家之平等自由之进步也。”
由于童保暄学习勤奋,作风严谨,进步显著,深为校方器重。毕业后,受光复会指派,去天津陆军警察学堂学习。毕业前夕,他听了关于国际法的报告后,感慨万端,挥毫写就《黑云歌》,揭露国际公法的虚伪性,无非是虎狼成性的列强改变一下旧面目罢了,指出中国正处于“人为食者我为肉,人为逐者我为鹿”的局面,救亡之路,“唯有自强,自强方足补于独!”
1910年,童保暄毕业回浙任陆军警察(宪兵)执事官,与新军中朱瑞、顾乃斌、葛政恩交往甚深,与吕公望、王桂林等光复会成员一起领导革命活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省纷纷独立响应,上海方面多次派人来浙联络发动,先后有陈其美、姚勇忱、黄郛、蒋介石等来商议光复杭州大计。10月31日,又派庄之盘送来经费及印信等物,商定11月4日午夜起义。至于何人出任都督,大家互相推诿中。童保暄见义勇为,当仁不让,就挑起了指挥光复杭州的重任。会上决定在城站设立临时总司令部,童保暄为临时总司令官,葛政恩,黄云秀为参谋,上海方面派敢死队相助。
11月5日凌晨,在童保暄指挥下,周承菼率八十二标,在张伯岐、董梦蛟、蒋介石、尹维峻敢死队的配合下,火烧抚署,活捉增韫;朱瑞率八十一标,在王金发敢死队的配合下,占领军械局;葛政恩、周亚卫率陆军小学学员占领城站,控制交通;炮兵占领城隍山,攻打旗营。杭城街头,白旗飘扬,到处贴有浙江临时都督童保暄的红谕(安民告示),宣告杭州光复。
杭州光复的第二、三天,童保暄急切希望有资望的人来接替他,以安抚全省各地。由于当时革命党人没有认识到掌握政权的重要,就仿武昌起义,请了立宪派的汤寿潜为都督。
童保暄卸了都督职后,改任省军政府参谋。他得知宁波已光复,派营长华巨熔(宁海人)等六人到宁海去协助光复。他们扣押知县,清算钱粮,并推原管带花春廷为代理县知事。
浙江光复后,辫帅张勋盘踞南京,并有反攻苏沪之势。上海光复会总部向浙江求授。童保暄立即协助朱瑞组成攻宁混成支队,自任参谋处长,参与炮兵指挥。11月23日,浙军冒雨猛攻,激战四昼夜,克乌龙山、幕府山,占孝陵卫和紫金山东部。12月1日,攻下天堡城,为光复南京攻下了桥头堡。南京光复后,浙军编为北伐军第六师。因南北议和,浙军返杭。
返杭后,朱瑞升为军长,委童保暄为军参谋长。后改任二十四团团长。
朱瑞获得浙江兵权后,觊觎都督之职。见袁世凯气焰日高,派屈映光前往拜倒在袁的脚下。袁任命他为浙江都督兼民政长。
童保暄无意于派系之争,而致力于培养新军。他出任讲武学堂堂长、陆军小学校长、纪勋调查局局长。在军事训练中重视爱国思想教育,常以岳飞、张苍水事迹教育学员,每逢野外训练,就去岳、张墓前凭吊。
1913年2月中旬,朱瑞派吕公望、童保喧去北京觐见袁世凯,并有朱的心腹参谋金华林随行,留京一月,回杭后,形势急变。朱瑞拥袁世凯称帝,竟通电反对蔡锷的“护国运动”。又诱捕战友王金发、姚勇忱,加以杀害。此时,童保暄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当袁世凯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消息传来,童保暄犹如五雷轰顶,气愤之极。12月底,袁称帝,特封朱瑞为侯爵。
是时浙江武备派的夏超、周凤岐联络保定派的吕公望、童保暄、王桂林等,密议驱逐朱瑞。朱得知童、夏态度最坚决,阴谋捕杀他们。4月11日,金华林通知童去都督府共商国是,童列数袁氏罪状,再次请朱瑞响应“护国”,宣布浙江独立以维护共和。朱恼羞成怒,金华林欲伺机扑杀童保暄。幸同乡叶颂清师长提议休会,保护童脱险。当晚童保暄联络夏超、周凤岐发动反袁逐朱起义。朱瑞见势不妙,只得命侍从背着他从预掘的坑道中出逃。
4月12日,浙江宣布独立,有人见童保暄功高,推他为都督。但他推辞说:“反对袁世凯是为了维护共和体制,不是为了个人做官。”后由吕公望任都督兼省长,童保暄为第一师师长,兼杭州警备司令官,使杭州社会秩序井然。
不久,北军杨善德入浙为督军,童保暄陷入了北军手掌之中,被排挤、被利用,最后郁郁病死,享年三十三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