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潜镇

於潜镇

车牌代码 浙A
所属地区 杭州市临安区
别名 潜阳
中文名称 於潜镇
机场 萧山国际机场
政府驻地 於潜镇人民街132号
著名景点 耕织图文化园、天目窑遗址群、英公水库、民族日报社纪念馆等
邮政区码 311300
面积 261.2平方千米(2017年)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於潜镇於潜镇(5)於潜镇原为於潜县城所在地,是“耕织图”的故乡。镇因系原於潜县治所而得名。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就建县设治。民国24年(1935),建镇设治,初名潜阳镇。

解放后为城关镇,1956年改称於潜镇。

1960年10月并入潜阳公社。

1973年重建於潜镇。

1984年12月,潜阳乡并入於潜镇,实行镇管村体制。

1992年5月,方元乡、凌口乡并入於潜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於潜镇设30个村、1个居委会。政府驻地於潜镇人民街132号。

下辖村
南山村 祈祥村 横山村 昔口村
观山村 后渚村 民幸村 金家村
自由村 下埠村 潜东村 田干村
光明村 绍鲁村 方元村 横鑫村
铜山村 凌口桥村 英公村 谢家村
百园村 逸逸村 堰口村 扶西村
古竺村 双坑村 泗洲村 朱湾村
千茂村 杨洪村
资料来源:

地理环境

下辖村
南山村 祈祥村 横山村 昔口村
观山村 后渚村 民幸村 金家村
自由村 下埠村 潜东村 田干村
光明村 绍鲁村 方元村 横鑫村
铜山村 凌口桥村 英公村 谢家村
百园村 逸逸村 堰口村 扶西村
古竺村 双坑村 泗洲村 朱湾村
千茂村 杨洪村
资料来源:

经济发展

於潜镇位于著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天目山南麓,地处浙西山区,杭州市临安区的中心地带。北靠绍鲁乡、横路乡,西接太阳镇,南邻堰口乡,东与藻溪镇毗连。杭徽公路横贯东西,宁分公路纵贯南北,两条公路交汇于城区南侧的镇郭头。

发展规划

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於潜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5年,全镇实现工农总产值21830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97800万元,财政收入5658.5万元,农民人均生产性纯收入7288元。

境内有市属工厂40余家,镇村企业达200多家,个体、联户办企业近千家。主要有造纸、酿造、印染、轻纺、丝绸、服装、五金工具、罐头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等。

农业以粮食为主,农林牧全面发展,森林覆盖率76%,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镇”。经济特产有茶叶、蚕茧、橘子、白果、栗子等。境内有天目窑遗址群、观政潭、祈祥塔等古迹,北宋苏轼曾登临赋诗。由台湾的余烈先生投资2.5万美元,于1994年建造一座博物馆,陈列书画、文物等。1995年已接待上万名参观者。

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三个文明建设也得到稳步推进。全镇多个村和单位分别列前临安市级、杭州市级文明单位,“东海文化明珠”工程。於潜镇党委政府以创建省级文明镇、生态镇、体育强镇为载体,着力提升全民素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

第一产业

於潜镇耕地面积约2.7万亩,山林面积约21万亩,竹笋发展资源丰富。现发展各类竹笋面积有5万亩,其中高产、高效雷竹园12630亩。全镇雷竹连年丰产丰收,年产鲜笋13770吨,产值8781万元,其他菜竹和笋干竹产值600多万元,竹笋产值近亿元。全镇涌现出20多个雷竹专业村,年笋收入上万元户1500多家,单项年农民人均收入1500元左右,成为於潜镇主要的农业产业和农民收入来源。

於潜镇发展雷竹生产起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发展到九十年代末种植面积稍有规模,大部分在二十一世纪后大面积种植,因此该镇覆盖面积连年递增,生产面积逐年扩大。

2005年覆盖面积5630亩,2006年6700亩,2007年达到8100亩,覆盖率达64%,并且该镇雷竹园土地肥沃,管理精细,竹林退化慢,产量不断增加。

还有绍鲁片、方元片、潜阳片约6000多亩的雷竹刚进入生产期,70%以上的雷竹园还未覆盖过,有很大的生产潜力,雷竹在今后若干年仍是全镇的支柱农业产业。

於潜镇在市林业局林科所的指导帮助下,大力推广“雷竹秋季覆盖技术”。建立了观新村“雷竹秋笋生产示范基地”示范基地通过“早培管、早施肥、早覆盖”等秋笋生产技术实施,获得了较好的成效。全镇共覆盖雷竹园2112亩,据统计,产秋笋2765吨,产值2323万元,获得平均每公斤8.4元,平均亩产值1.1万元的好收成。

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后渚村建设了占地20亩的镇鲜笋交易市场,云集了全市115个竹笋返销大户和市场来於潜镇经营鲜笋销售,该市场年经销鲜笋46000吨,销售额1.6亿元,有力保障了於潜镇竹笋的市场竞争力、稳定性,从而确保了广大竹农的利益。

第二产业

2007年於潜镇实现工业销售产值24.07亿元,同比增长20.2 %,实现国地两税5046万元,首次突破5000万元,同比增长21 %,该镇工业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该镇创新功能区运作机制,启动“4+1”模式,利用市场化运作创建中小企业“孵化器”,完成内资6000万元人民币、外资380万美元的招商引资任务,新引进、签定协议项目6个,落户破土动工建设项目5个,已签定投资意向项目1个。

第三产业

於潜镇按照“工业上山、向山要地、承接转移”的工作思路,立足务实早行动,以项目化管理的要求引进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健全平台管理体制。

完善横山、逸逸村、燕村工业区块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逸逸村工业区块二期开发;完成平台基础设施投入2000万元,建成标准厂房12万平方米以上,提升项目接纳能力。

於潜镇共有城镇居民及外来人口约2万人,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30余家,开辟了方元和横山两处工业功能区,进驻企业21家,工业的污染治理和城镇的生活污水处理急需建造镇污水处理厂。已着手完成了立项申报、环境评价、方案编制、预算、地址选定等工作。

现已进入土地征用、资金筹集阶段,力争尽快动工,尽快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同时对垃圾填埋场实施了治污改造。

於潜垃圾填埋场设在近农田的下埠村将军坞,为了使填埋场污水与农田用水分流,已专门挖通了填埋场的污水排放沟,与农田灌溉彻底分离,以保障农业生产。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政府已着手策划垃圾填埋场的扩容改造或搬迁新建。

城市目标

前临安市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着力构建“一主两副多镇”的城镇发展格局,按照《临安市域总体规划(2007-2020)》,於潜镇将建设成为副中心,中部黄金腹地。

发展战略

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副级中心,工业西进龙前头,区域黄金腹地。力争将於潜镇建设成为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临安区域名副其实的副中心级城市。

空间布局

依托“02”省道和“桐千”线等交通干线,发挥镇区的集聚作用和带动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强化城镇整体功能,逐步减少农村人口,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城镇建设

充分考虑镇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现状,结合地理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划分五大功能区。

一是城北生态人居区,利用“V”形天目溪围合而成的三角地带,沿河流建设公共休闲绿地,并在其周围开发生态住宅,同时分担镇区部分商业、交通、旅游服务等功能。

二是城西旅游区,以挖掘历史文化积淀为主线,配套城镇旅游服务功能。

三是城中生活区,结合旧城改造,逐步完善各类公建配套和经济、社会、文化基础设施,主要安排商贸、行政办公、居住、医疗及文化娱乐等功能场所。

四是城东文教区,潜阳街以东部分,区内有中学、小学和技术学校,将对现有设施进行改善、调整、升级,分担城镇文教功能。

五是城南工业园区,位于“02”省道南侧、天目南路西侧、天目溪东侧,以临安市域经济发展中心西移为契机,融合镇东和镇南两处工业区,构筑於潜工业经济强劲发展平台。

词条图册

2020年1月,於潜镇入选浙江省2020年度美丽城镇建设样板创建名单。[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