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面神 【英文名】Breynia fruticosa (L.) Hook. f.
【别名】:黑面叶,钟馗草,狗脚刺,鬼画符,青凡木、铁甲将军、夜兰茶、锅盖仔、四眼草、乌漆臼、青漆、山树兰,狗脚利(《生草药性备要》),蚊惊树(《岭南杂记》),夜兰(《粤语》),山夜兰(《本草求原》),田中逵(《岭南采药录》),老鸦写字,庙公仔(《广东中药》Ⅱ),
【来源】:大戟科(Euphorbiaceae)
一般特性:秃净灌木,高约1-2米。
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5-4厘米,两端均钝,。上面深绿色,秃净,背面粉绿。
花:花2-4朵生于每一叶腋内,雄花生于下部花束上,柄长约2-3毫米,萼长约2毫米,雌花生于全部花束上,萼基部陀螺形,边扩张,直径约4毫米,结果时扩大一倍,花期:4-9月。
果:核果径约6毫米。
生态分布:马来西亚至中国南部。
备注:广州近郊山野常见,叶生时暗绿色,干后变成黑色,故有黑面神之名。《岭南采药录》载:味甘,性寒,散疮消毒,洗烂肉,治漆疮,其叶,人遇毒食之,则觉香甜,解牛病热毒,其根浸良酒,凡乳管不痛而乳少,捣烂其叶,和酒糟蜜糖服之。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枝叶有毒。曾报道4例患者服30-100g鲜品(煎剂)后引起中毒性肝炎,表现为头晕、头痛、上腹不适、频繁呕吐、胃纳减退、黄疽、甚至深度昏迷,肝肿大、压痛,肝功能检查明显损伤;1例小孩因肝昏迷而死亡。
黑面神,灌木,全株无毛,高1-3m。树皮灰棕色,枝上部常呈压扁状,紫红色,多叉状弯曲,表面有细小皮孔,小枝发绿色。单叶互生;叶柄长3-4mm;托叶三角状披针形,长约2mm;叶片革质,菱状卵形、卵形或阔卵形,长3-7cm,宽1.8-3.5cm,两端钝或急尖,下面粉绿色,具细点,每边具3-5条侧脉。花小,单性,雌雄同株,单生或2-4朵成簇;雌花位于小枝上部,而雄花位于小枝下部各叶腋内,或雌花及雄花生于同一叶腋内,或分别生于不同小枝上;雌花花梗长2-3mm;花萼陀螺状或半圆状,长约2mm,6细齿裂;雄蕊3,紧包于花萼内,花丝合生成柱状,花药2室,纵裂,贴生于花丝柱上,无退化雌蕊;雄花花梗长2-3mm;花萼钟状,6浅裂,直径约4mm,裂片近相等,顶端近截平,中间具小突尖,果时增大约1倍,上部辐射张开呈盘状;子房卵圆形,花柱3枚,外弯,先端2裂。蒴果球形,直径约6-7mm。花期4-9月,果期5-12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平地、旷野疏林下或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枝常呈紫红色,小枝灰绿色,无毛。叶互生,单叶,具短柄;叶片革质,卵形或宽卵形,长3-6cm,宽2-3.5cm,端钝或急尖,全缘,上面有虫蚀斑纹,下面灰白色,具细点,托叶三角状披针形。枝及叶干后变为黑色。气微,味淡微涩。[1]
除去杂质、切片、晒干备用。
【性味】
味微苦;性凉;有小毒
【归经】
大肠;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祛湿,活血解毒。主腹痛吐泻,湿疹,缠腰火丹,皮炎,漆疮,风湿痹痛,乳汁不通,阴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捣汁。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或研末撒。
【注意】
孕妇忌服。
【附方】
①治疔疮:黑面叶捣烂敷患处。(《岭南草药志》)
②治乳管不通而乳少:黑面叶捣烂,和酒槽、蜜糖服之。(《岭南采药录》)
③治湿疹、过敏性皮炎。皮肤瘙痒:黑面叶枝叶煎水洗或鲜叶捣汁涂。(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④治烂疮:青凡木叶一两,半边莲五钱,黑墨草二钱。捣烂敷。(《广西中草药》)
⑤治疮疖,蜘蛛咬伤,刀伤出血:青凡木叶捣烂敷。(《广西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