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演:韩 钢
编 剧:杨晓雄
出品人:朱彤 杜大宁
总策划:陈云林
片审信息:(广剧)审字(2008)第007号
角色 | 演员 | 备注 |
---|---|---|
刘永福 | 常戎 | ---- |
李鸿章 | 李雪健 | ---- |
刘铭传 | 刘德凯 | ---- |
慈禧太后 | 潘虹 | ---- |
唐景崧 | 荆明华 | ---- |
张佩伦 | 高冬平 | ---- |
李经方 | 谭涛 | ---- |
爱新觉罗,·,载湉 | 刘冠翔,彭大维 | ---- |
孙毓汶 | 由力 | ---- |
翁同龢 | 周野芒 | ---- |
爱新觉罗·奕訢 | 姬麒麟 | ---- |
爱新觉罗·奕譞 | 李琪 | ---- |
左宗棠 | 刘文治 | ---- |
爱新觉罗·载淳 | 蓝天 | ---- |
张之洞 | 徐鸣 | ---- |
刘朝宗 | 苗亮 | ---- |
李莲英 | 李大光 | ---- |
刘成良 | 花騉 | ---- |
丁汝昌 | 姚岗 | ---- |
孙开华 | 陈之辉 | ---- |
邓世昌 | 那志东 | ---- |
刘步蟾 | 苗克 | ---- |
方伯谦 | 王迎奇 | ---- |
冯子材 | 邓力民 | ---- |
冯相锟 | 张铎 | ---- |
杨昌浚 | 刘牧梅 | ---- |
杨得标 | 宋庆 | ---- |
王德榜 | 张小明 | ---- |
林朝栋 | 刘兴盛 | ---- |
林维源 | 刘峰 | ---- |
沈葆桢 | 任学海 | ---- |
刘敖 | 韩英群 | ---- |
袁世凯 | 王东辉 | ---- |
爱新觉罗·世铎 | 王春元 | ---- |
邵友濂 | 杨敏虹 | ---- |
王诗正 | 李军 | ---- |
王都司 | 方野 | ---- |
曾国荃 | 安瑞云 | ---- |
曹志忠 | 袁岷 | ---- |
丘逢甲 | 邵汶 | ---- |
朱大有 | 周中和 | ---- |
吴彭年 | 彭振钟 | ---- |
朱小有 | 刘冰 | ---- |
左宝贵 | 刘广厚 | ---- |
叶志超 | 张红军 | ---- |
阮文明 | 唐小弟 | ---- |
伍廷芳 | 吴利华 | ---- |
梁启超 | 李洪伟 | ---- |
张荫垣 | 张文艺 | ---- |
慈安太后 | 张剑虹 | ---- |
李菊藕 | 朱婷 | ---- |
黄美兰 | 罗妞 | ---- |
刘英娇 | 李雯雯 | ---- |
刘秀蓉 | 许冰 | ---- |
紫玉 | 李丽虹 | ---- |
朱水香 | 王春妹 | ---- |
阿妹 | 张一 | ---- |
卖粥大嫂 | 蔡品 | ---- |
老祖母 | 童晓梅 | ---- |
刘夫人 | 徐巧敏 | ---- |
明治天皇 | 平野贵大 | ---- |
伊藤博文 | 下元史郎 | ---- |
桦山资纪 | 工藤俊作 | ---- |
伊东佑亨 | 佐伯直之 | ---- |
山县有朋 | 艉岗润一 | ---- |
北白川宫能久亲王 | 张歌 | ---- |
陆奥宗光 | 星野晃 | ---- |
井上 | 唐启荣 | ---- |
大岛圭介 | 马冬 | ---- |
小村寿太郎 | 王波 | ---- |
日本公使 | 徐小明 | ---- |
德璀琳 | 朱建国 | ---- |
科士达 | 克林 | ---- |
巴德诺 | 任金华 | ---- |
孤拔 | 马斯尔 | ---- |
利士比 | 龙伟 | ---- |
赫德 | 麦克 | ---- |
额尔金 | 失流云 | ---- |
海宝 | 柯安迪 | ---- |
法国公使 | 西蒙 | ---- |
李威利 | 苏宏俊 | ---- |
安邺 | 王得帆 | ---- |
![]() |
![]() |
角色 | 演员 | 备注 |
---|---|---|
刘永福 | 常戎 | ---- |
李鸿章 | 李雪健 | ---- |
刘铭传 | 刘德凯 | ---- |
慈禧太后 | 潘虹 | ---- |
唐景崧 | 荆明华 | ---- |
张佩伦 | 高冬平 | ---- |
李经方 | 谭涛 | ---- |
爱新觉罗,·,载湉 | 刘冠翔,彭大维 | ---- |
孙毓汶 | 由力 | ---- |
翁同龢 | 周野芒 | ---- |
爱新觉罗·奕訢 | 姬麒麟 | ---- |
爱新觉罗·奕譞 | 李琪 | ---- |
左宗棠 | 刘文治 | ---- |
爱新觉罗·载淳 | 蓝天 | ---- |
张之洞 | 徐鸣 | ---- |
刘朝宗 | 苗亮 | ---- |
李莲英 | 李大光 | ---- |
刘成良 | 花騉 | ---- |
丁汝昌 | 姚岗 | ---- |
孙开华 | 陈之辉 | ---- |
邓世昌 | 那志东 | ---- |
刘步蟾 | 苗克 | ---- |
方伯谦 | 王迎奇 | ---- |
冯子材 | 邓力民 | ---- |
冯相锟 | 张铎 | ---- |
杨昌浚 | 刘牧梅 | ---- |
杨得标 | 宋庆 | ---- |
王德榜 | 张小明 | ---- |
林朝栋 | 刘兴盛 | ---- |
林维源 | 刘峰 | ---- |
沈葆桢 | 任学海 | ---- |
刘敖 | 韩英群 | ---- |
袁世凯 | 王东辉 | ---- |
爱新觉罗·世铎 | 王春元 | ---- |
邵友濂 | 杨敏虹 | ---- |
王诗正 | 李军 | ---- |
王都司 | 方野 | ---- |
曾国荃 | 安瑞云 | ---- |
曹志忠 | 袁岷 | ---- |
丘逢甲 | 邵汶 | ---- |
朱大有 | 周中和 | ---- |
吴彭年 | 彭振钟 | ---- |
朱小有 | 刘冰 | ---- |
左宝贵 | 刘广厚 | ---- |
叶志超 | 张红军 | ---- |
阮文明 | 唐小弟 | ---- |
伍廷芳 | 吴利华 | ---- |
梁启超 | 李洪伟 | ---- |
张荫垣 | 张文艺 | ---- |
慈安太后 | 张剑虹 | ---- |
李菊藕 | 朱婷 | ---- |
黄美兰 | 罗妞 | ---- |
刘英娇 | 李雯雯 | ---- |
刘秀蓉 | 许冰 | ---- |
紫玉 | 李丽虹 | ---- |
朱水香 | 王春妹 | ---- |
阿妹 | 张一 | ---- |
卖粥大嫂 | 蔡品 | ---- |
老祖母 | 童晓梅 | ---- |
刘夫人 | 徐巧敏 | ---- |
明治天皇 | 平野贵大 | ---- |
伊藤博文 | 下元史郎 | ---- |
桦山资纪 | 工藤俊作 | ---- |
伊东佑亨 | 佐伯直之 | ---- |
山县有朋 | 艉岗润一 | ---- |
北白川宫能久亲王 | 张歌 | ---- |
陆奥宗光 | 星野晃 | ---- |
井上 | 唐启荣 | ---- |
大岛圭介 | 马冬 | ---- |
小村寿太郎 | 王波 | ---- |
日本公使 | 徐小明 | ---- |
德璀琳 | 朱建国 | ---- |
科士达 | 克林 | ---- |
巴德诺 | 任金华 | ---- |
孤拔 | 马斯尔 | ---- |
利士比 | 龙伟 | ---- |
赫德 | 麦克 | ---- |
额尔金 | 失流云 | ---- |
海宝 | 柯安迪 | ---- |
法国公使 | 西蒙 | ---- |
李威利 | 苏宏俊 | ---- |
安邺 | 王得帆 | ---- |
![]() |
![]() |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一步步走向衰败,西方列强纷至沓来,他们贪婪地掠夺这个东方古国的资源与财富。与此同时,隔海相望的日本不再甘心于西方列强之后,也把觊觎的目光投向了贫弱落后的大清国,台湾岛成为了他们对华侵略的第一目标······就在日本觊觎我台湾宝岛的同时,西方列强之一的法国已经付诸行动了。
1884年(光绪十年),法国欲吞越南,进而夺我西南。清廷畏于压力,准备放弃安南,撤回镇南关外军队。而出身天地会的黑旗军首领刘永福,为保桑梓,拒不听旨撤兵,率领子弟兵大破法军。
闲曹小官唐景崧久叹用武无地报国无门,自告奋勇,要求去安南冒险传旨。然而当他目睹黑旗军战绩后,热血沸腾,抛弃了撤军使命,与刘永福并肩战斗。并说服两广总督张之洞,争取了军饷军械。
一文一武同心协力,捷报频频。大捷谅山,力斩法军司令官安邺、李安国。李鸿章怀有私心,匿捷不报,一意与法国媾和。朝廷上下不知安南真实情况,举棋难定。
法国败于安南,组成无畏舰队进攻福建马江,马江水师尽丧。法军进而封锁台湾海峡,夺取了澎湖列岛。并欲攻占基隆,欲以作为筹码,逼清廷就范。
退归林下的淮军老将刘铭传临危受命,毅然渡海。协调了在台湘淮各军,解除宿怨,同心对敌。使法军进奶退维谷。直至击毙法军总司令、海军中将孤拔,大获全胜。
陆战海战,两线皆捷。
然而,当国大臣李鸿章却匿捷不报,反而有意夸大法国实力,渲染失败论调。促使朝廷仓皇签下不平等条约。使这场中法战争“不败而败”。引起朝野扼腕,壮士长叹。
恭亲王为首的军机处成为替罪羊,“全班斥退”。代以年青好勇的醇亲王。清廷接受左宗棠、张之洞等封疆大吏建议,台湾建省,并以刘铭传为首任巡抚。
唐景崧因功升任台湾道,成为仅次于巡抚的行政首长。而刘永福则率领黑旗弟兄改编的官军,担任南澳岛总兵。
南澳岛地处汕头海外,正处于台湾海峡的“喇叭口”。是广东唯一的海岛县。总兵辖广东营和福建营两营,负责澎湖列岛的治安。南澳岛上留有戚继光、郑成功等先贤的遗迹。在清廷看来,这是苦差,又可防范刘永福的“反骨”。而刘永福却求仁得仁、以苦为乐。他与昔日战友唐景崧相约:你建台湾,我保台湾!
转眼十年。台湾已日新月异,百业俱兴。刘铭传却因老病而退仕回安徽故里。邵友濂继任。
此时,北方风云大变。日本野心毕露,侵占清朝属国朝鲜后,得寸进尺。海陆两路进攻中国。
身为直隶总督又兼北洋水师统帅的李鸿章一味保存实力,首鼠两端,把希望寄托于列强议和,终于使水师全军覆没。
日军兵临城下,清廷无奈,只得派邵友濂赴日求和,又被拒绝。李鸿章则以全权大臣前往马关,签订了屈辱的卖国条约《马关条约》。除赔兵费两万万两白银,并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全岛。
消息传来,群情激愤。台湾军民,誓死保台。
唐景崧正在继邵友濂代理台湾巡抚,举足轻重。由一介书生而为封疆大吏,更是弥足珍惜。他连连上书朝廷,要求收回成命。张之洞等大臣也极力进行外交斡旋,力保台湾。但是换来的只是朝廷每天的严旨申斥。“顾全大局,维持原议”。
刘铭传要求回台保台,泣血而死。
刘永福率军毅然渡台,“帮办台湾军务”。拥立唐景崧为总司令,反对割台,与日军决战。然而,这一对抗法的昔日战友,想法已经有别如天壤。唐景崧要保来之不易的官禄,只能唯朝命是从。他偷偷内渡,跑回大陆。而刘永福以疆土、百姓为重,不惧危命,团结台湾志士徐骧、林氏和广大同胞,坚决血战保台。他们寸土必争,处处为战,击毙了日本的阿部亲王......
台湾沦陷了,但台湾人民抗击日军的斗争延续多年。回归祖国的信念一如既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