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迎客松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与黄河、长江、长城齐名,成为中华民族的又一象征。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受世界保护的人类自然遗产名录。
黄山方圆250平方公里,风景名胜区面积154平方公里,位于黄山市黄山区(原太平县)境内,兼有我国各大名山之雄奇峻美,是我国享誉世界的著名风景区。黄山古名黟山,唐代时,传说古代轩辕黄帝曾在这里修真炼丹,得道升天,于是在天宝六年(公元747年),由唐玄宗亲自下令,改名为黄山。黄山巍峨挺拔,雄奇瑰丽。古人评为“具有泰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秀”,“集天下奇景于一体”。难怪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游罢黄山后,发出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赞叹。黄山有如天造的画境,她没有富丽堂皇的庙宇,也没有宏伟壮观的禅院宫观,全凭自己毫不雕饰的天姿国色。
黄山是一座综合峰、石、松、云、泉等各种罕见景观的风景区,这里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无愧“人间仙境”之美誉。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赞叹“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黄山山体伟特,玲珑巧石,万姿千态。誉称“天开图画”,以伟奇幻险著称。风景区内重峦叠嶂、争奇献秀,有千米以上高峰77座。三十六大峰,巍峨峻峭;三十六小峰,峥嵘秀丽。“莲花”、“光明顶”、“天都”三大主峰,均海拔1900米以上,鼎足而三,高耸云外,称为“三天子都”。黄山“前山雄伟,后山秀”(陈毅语),而平天虹是前山与后山的分界。黄山是一个峰之海、云之海,全山共分五海,即北海、前海、西海、东海和天海。黄山美在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这里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无愧“人间仙境”之美誉。遍布峰壑的黄山松尤其独领风骚,百龄以上的古松数以万计,著名的有迎客松、送客松、卧龙松等31棵。黄山巧石有名可指的也有130多处,著名的石景有金鸡叫天门、松鼠跳天都、猴子观海等。黄山云海气象万千,黄山温泉,水质清纯,可饮可浴。山中林木茂密,古树繁多,森林覆盖率达86.6%,有植物近1500种,动物550多种。黄山有丰富的原生植物种质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水资源尤添黄山之魅力。壮丽的云海奇观堪称一绝。
黄山的历史文化沉积丰厚,历代遗留的寺庙、亭阁、盘道、古桥和摩崖石刻共200多处,散布在名峰秀水之间,增添了不少古雅意趣。在其自然景物与环境之间,形成了特定的黄山文化,黄山还是我国著名山水画派发祥地之一。在黄山脚下的黔县、歙县、屯溪等地古迹繁多,尤以明代徽派古典建筑艺术著称于世。
黄山距东海400公里,山势高峻,最高峰海拔1865米,千峰万壑,云海常铺,是观日出的好地方。
凌晨,从清凉台或狮子峰顶遥望东方,湛蓝的天空,像是抹上几笔白色的油彩,此时周围的世界还处在一片混沌之中。天边的鱼肚白逐步在扩大,亮度在提高。逆光中的山尖,有如碧玉一般,晶莹透明;谷底还是黑黝黝的,什么也分辨不情。天边出现了薄薄的云层,一刹那被染上了红、紫、橙、黄、银灰等各种色彩。烟云雾露,悄悄消退,山形倒影,时隐时现。突然从海空交接处跳出一个红点,继而变成弧形红线,在冉冉上升中变为半圆。起先是小半个、半个、大半个;霎时猛地一跳,整个儿跳了出来。这一跳,是一次多么不同寻常的飞跃,奇景出现了:一轮红日从两峰间冲出波涛,顿时光芒万丈,霞光瑞气,照彻天际。云海中的峰岛,身着彩霞,闪烁异彩,令人眼花缭乱。整个世界都沫浴在太阳那无穷无尽的光华里。如果观日出的位置凑巧,可以看到一株黄山松的剪影正落在红亮的圆盘之中,饱览“红日峰间出,奇松日中生”的奇景,那算是一生中幸运的事。
安徽六安人高一涵游黄山观日出,有诗云:“六六峰头曙色开,清凉台上瞰蓬莱。一轮红日凌云起,万仞朱崖照眼来。”此诗描绘的就是暖色初开时在清凉台上观日出的情景。其实黄山观日出的地点不止北海,在西海门观日出也算一佳处。
而日出之前的霞光也同样令人称奇。霞光照射在黄山主峰绝顶之上,反射出一种桔红色的光辉,它在黎明前万峰皆伏,一灰千顷的黄海中,显得特别辉煌夺目。“彩泼莲花”的奇景就是突出的代表。莲花峰是黄山第一高峰,也是华东地区的最高点。雨后初晴,晨曦微露。莲花峰顶最早接受旭日的洗礼,霞光从东海由低向高照射莲花峰顶。阳光由微红变成赤红。由于花岗岩体接受日光的照射及其反光特性,整个峰顶,奇丽无比。若从玉屏楼方向遥望,恰似一幅彩泼莲花的奇特图画。
黄山观景最佳处:①观日出最佳地点:清凉台、曙光亭、狮子峰、玉屏楼、光明顶。②看晚霞最佳地点:排云亭、丹霞峰。③看云海最佳地点:玉屏楼观前海、清凉台观后海、白鹅岭观东海、排云亭看西海、光明顶看天海。④看雪景最佳地点:玉屏楼、北海、松谷、云谷和温泉。
不到光明顶,不见黄山景;不到狮子峰,不见黄山踪;不到始信峰,不见黄
山松。 黄山三大主峰:第一高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黄山最为平坦的
山峰——光明顶,海拔1860米;黄山最险的山峰——天都峰,海拔为1810米。
黄山(英文名称: Mount Huangshan )于1990年根据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遴选标准C(II)、N(I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编号: 200-007)。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黄山,在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公元16世纪中叶的“山水”风格)曾受到广泛的赞誉,以“震旦国中第一奇山”而闻名。今天,黄山以其壮丽的景色——生长在花岗岩石上的奇松和浮现在云海中的怪石而著称。对于从四面八方来到这个风景胜地的游客、诗人、画家和摄影家而言,黄山具有永恒的魅力。
天都峰位于黄山东南,西对莲花峰,东连钵盂峰,为36大峰之一,海拔1812米。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故取名“天都峰”。此峰特色是健骨竦桀,卓立地表,险峭雄奇,气势博大,在黄山群峰中,最为雄伟壮丽。与莲花峰、光明顶并称为黄山三大主峰。天都古时无路,难登峰顶。据山志载,唐代岛云和尚曾历经千险,从东侧攀崖,始至峰顶。他是现存文字记载中登上天都峰的第一人。那时,攀登“于石壁外无路”,其艰险程度是难以想象的,与古今中外探险家相比,也未必逊色。他曾在绝壁上留下《登天都峰》一诗:“盘空千万份,险若上丹梯;调入天都里,回看鸟道低。他山青点点,远水白凄凄;欲下前峰瞑,岩间宿锦鸡。”明代普门和尚率众僧,从西侧攀援,亦登峰顶。后人即从天都西侧凿石成道,登峰者始增。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建登峰梯道,长3里,有1564级台阶,194根石栏干和600米铁索,保障了游人安全攀登绝顶。
天都峰上奇景很多。峰顶突然平阔,有石室嵌立,可容数十人。室外有巨石,形如醉仙斜卧,名为仙人把洞门”。另有仙桃石天梯、鲫鱼背等奇景,以及探海松、舞松等奇松。峰壁巨岩上,有“登峰造极”等石刻。文峰头极目远望,云山相接,江河一线;俯瞰群山,千峰竟秀,巧石献奇。若烟云乍起,披霞驭风,如人仙境。古诗有句:“任它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1965年5月,董必武题咏:“奇险天都著,遥观亦有缘;大雄无与并,苍浑莫之先。”今有民谣:“不上天都峰,等于一场空。”意为游黄山而不登天都,等于虚此一行。1983年,浙江温岭石工队又在半山寺上方,从天都的腰南侧峰壁上另辟新径至天都峰顶,全长1050米,共2175级台阶。沿途风光奇绝,为黄山增添了许多新的景点。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李白)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凤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回溪十六度,碧嶂尽晴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5月 国务院农村研究中心副主任吴象专程到太平湖考察。这是吴象第二次光临太平湖。第一次是1979年秋,从安庆到黄山,“匆匆一过”。这次专程游湖后,深感太平湖是“深藏万山丛中的一块尚未雕凿的翡翠”,其湖光山色“堪与黄山媲美,足使黄山增辉”。于是,当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宣传太平湖的第一篇散文《太平湖之春》。这篇散文,不仅全面介绍了太平湖的自然、人文景观及其价值,而且肯定了太平湖在发展黄山旅游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5月 安徽省政府成立黄山规划领导小组。1993年又成立了以省长为主任的黄山规划委员会。
5月 6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驻华使节114人分2批到黄山观光。
7月 全国40余位知名作家、诗人泛舟畅游太平湖。冯牧、秦兆阳、毕朔望、李准、赖少其、陈登科等一致认为,太平湖集中了天下各大名湖“胜水”的特色,可称为“天下第一湖”。中国作协会员、著名书画家赖少其作《咏太平湖》诗一首:“山笼轻纱有复无,飞鱼刺水沫如珠。河伯初来溪犹冷,湘妃已临太平湖。”诗人、翻译家毕朔望对太平湖更是赞誉有加:“天池无此亲切,太湖无此幽深。三峡无此青翠,漓江无此烟云。富春无此高寒,西子无此胸襟。乾隆无此眼福,江南无此水程。”
1981年
5月14日至17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陈慕华视察黄山,安徽省副省长李清泉等陪同。
10月 周扬游黄山,作《咏黄山》:“奇峰云海峥嵘,苍松破壁挺立,观止三都景色,无愧名山第一!”
1982年6月16日 国务院副总理方毅视察黄山。中共安徽省委书记苏翊、副省长魏心一等陪同。在北海宾馆,方毅题诗留字:“黄山甲天下,松与石最奇;天阴知有雨,白云拂青枝。”
11月8日 黄山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82年 《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该规划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制,1988年7月经国家建设部批准实施。依据该规划,此后相继制定了温泉、玉屏、北海、云谷、松谷等小区规划,总规划面积达154平方公里。
1983年
12月1日 国务院作出《关于安徽省设立黄山市的批复》。决定撤销太平县建制,以太平县的行政区域和歙县黄山公社、石台县广阳公社及黄山管理局现有辖区为黄山市的行政区域。全市辖21个乡镇,116个行政村。
12月31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设立黄山市有关问题的商谈纪要》 遵照省委、省政府指示,省政府秘书长周道炯于12月16日至22日赴黄山、太平、屯溪等地,分别召集徽州地区、黄山管理局、太平县、歙县、石台县负责人,就设立黄山市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多次商谈。省民政厅、省机构改革领导小组负责人参加商谈。大家一致表示拥护、服从并坚决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设立黄山市的批复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认为“黄山市的设立,有利于对以黄山为中心包括太平湖的风景区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对于更好地保护、开发黄山旅游区,对于我省旅游事业和皖南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明确“黄山市属省辖县级市”,“从黄山市的特点和自然地理条件出发,应把黄山市建设成为风景旅游和疗养城市”。
1984年
1月1日 黄山市名正式启用。唐天宝4年(745)设立的太平县名自此停止使用。
2月1日 中共黄山市委正式组建。黄山市委领导班子实行山(黄山管理局)、市(黄山市)合一,两个机构一套人马,领导干部交流任职,逐步过渡。黄山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吕秋山任黄山市委书记,黄山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崔之康任黄山市委副书记,金家保任黄山市委副书记、黄山管理局副局长。
产地介绍
霍山山脉在安徽省西部,与豫鄂皖边境的大别山相接,主峰白马尖海拔1 774米。县以山为名,霍山县境内西南的大别山和霍山山脉,由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地势南高北低。西南一东北走向的霍山与西北—东南走向的大别山呈剧烈转折,习称“霍山弧”。佛子岭水库以上“霍山弧”内的东淠河上游,为现时霍山黄芽主要产区。
“霍山弧”沿霍山县西北、西、南、东南部边境构成了山岭相连的一道道屏障,形成外围比中部腹地高,仅佛子岭水库大坝一带为一狭长的峡谷水口。“霍山弧”内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区,山高、坡陡、谷深,冬季寒冷,茶树稀少。海拔400一800米的支脉、山肩,生态环境宜茶,高档霍山黄芽多出产在这一带。东淠河上游低山河谷盆地,坡积、残积物较厚,土地肥沃,又有佛子岭、磨子潭水库调节气候,是霍山黄芽(也是霍山茶叶)重要产区。霍山县地跨北纬31度—31度31分,东经115度55分-116度43分。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四季分明,冷热适中,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大。
气温 年平均气温15.1℃, 7月份平均气温27.87℃,1月份平均气温2摄氏度 ,酷暑和严寒较少,持续时间也不长。≧0℃的持续天数336天,年积温4700℃。最高气温随海拔升高递减率比通常要大,尤其是夏季可达0.7一0.8℃/100米,山区夏季温凉。山地800米以下常有显著逆温。≧35℃的高温天气,城关有23天,但垂直递减率大,500米以上山地几乎没有高温天气出现。
光照 年辐射总量平均488.18千焦/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达2 000一2 200小时,年日照率47%(历史上最多53%,最少40%)。
降水 常年降水量1 100-1 600毫米,一般海拔升高100米,平均降水量增加60一70毫米,山里降水比山外多。春夏季降水约占全年的70%,秋冬季较少。
湿度 常年相对湿度80%,全年≧80%的日数200天左右,低湿干燥天气较少。
雾日 全年累计24-33天左右,里山比外山多。据县气象局观测,海拔500米的大化坪镇百家山(正宗黄芽产地)年降水量1 818毫米,年平均雾日达181天。
土壤 广泛分布在中、低山区和高丘陵地带的是黄棕壤,多呈酸性、弱酸性反应(pH5一6.5),粗骨性黄棕壤占96.84%。成土母质为多种岩石风化的残积、坡积物,土壤处于幼年发育阶段,具有“粗骨”和“薄层”性特点(属砾质土大类型,土层多小于30厘米),通透性良好,保肥性差,适种性广。据1984年县土壤普查测定,各种养分平均含量:有机质2.5%,全氮0.12%,速效磷11毫克/千克,速效钾86毫克/千克。
霍山黄芽主产于霍县海拔600米以上山区金竹坪、金鸡山、金家湾、乌米尖、磨子潭等地,这里山高云雾大、雨水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大、漫射光多、昼夜温差大、土壤疏松、土质肥沃、PH值5.5左右,林茶并茂,生态条件良好,极适茶树生长。
采制工艺
黄芽鲜叶细嫩,因山高地寒,开采期一般在谷雨前3-5天,采摘标准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黄芽要求鲜叶新鲜度好,采回鲜叶应薄摊散失表面水分,一般上午采下午制,下午采当晚制完。 霍山黄芽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
黄芽制造分杀青、初烘、摊放、复烘、足烘五道工序。
杀青:用口径60-70厘米的平锅,两锅或三锅砌成一灶,两口锅分生锅和熟锅,三口锅分里锅(生锅)、中锅和外锅(熟锅)。以木炭为燃料。生锅温度较高,鲜叶下锅能听到有炒芝麻的响声为度,每锅投叶量100克左右。杀青用芦花帚或高粱帚炒制,生锅快炒透炒,叶子要捞净抖开,用力宜轻,不伤毫芽。熟锅继续完成杀青,要与生锅配合得当,防止“上锅催下锅,下锅等上锅”。至杀青适度,即起锅摊凉。
初烘和摊放:初烘用烘笼烘焙,火温100oC左右,每烘摊放5-6锅杀青叶,烘时勤翻匀摊,至五、六成干时,二烘并为一烘继续烘焙,约七成干时下烘。摊放1-2天,使其回潮黄变,剔除片杂后复烘。
复烘:将黄变后的茶叶继续烘焙,以蒸发水分,抑制黄变,温度视黄变程度而定,黄变程度不足,温度宜低,黄变适度时温度则要高。一般控制火温在90oC左右,烘至八、九成干为止。然后再任其回潮1-2天,以促使进一步黄变。
足烘:温度100-120oC,以增进茶香,翻烘要勤、轻、匀,烘至足干,趁热装筒封盖。
品质特点
黄芽外形条直微展、匀齐成朵、形似雀舌、嫩绿披毫,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浓厚回甘,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黄明亮。其制作工艺包括杀青(生锅、熟锅)、毛火、摊放、足火、拣剔复火等五道工序。
黄芽的保健作用
(一) 常喝黄芽有益于降脂减肥。
黄芽可以促进人体脂肪代谢和降低血脂。
黄芽为不发酵自然茶,保留了鲜叶中的天然物质,富含氨基酸,茶多酚,维生素、脂肪酸等多种有益成分。茶多酚可以清除动脉血管壁上胆固醇的蓄积,同时抑制细胞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摄取,从而达到血脂,预防和缓冲动脉硬化的目的。
此外,黄芽中富有的各种芳香族化合物,也能溶脂解脂肪,化浊去腻,防止脂肪积滞体内,而维生素B1,C和咖啡因能促进胃分泌,有助消化与消脂。因此黄芽可增加体液、营养和热量的新陈代谢,强化微血管循环,减低指肪沉积体内,从而达到较好的瘦身效果。
(二) 常喝黄芽有助于抗御辐射。
电脑辐射不仅危害我们的健康,而且影响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经常使用电脑者可饮用黄芽茶,补充特异性植物营养素,消除因电脑辐射引起的黑眼圈。黄芽所含有的浓缩茶多酚,能抑制自由基对皮肤支持纤维造成破坏,是目前一致公认最有效的抗自由基因子。黄芽含有防辐射的有效成分,实验证明主要是茶多酚类化合物、脂多糖、维生素C、维生素E及部分氨基酸。其作用机理也是针对辐射引起量自由基并导致过氧化毒害而产生的解毒作用,茶多酚类化合物可以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因而达到抗辐射效果,起着一种辐射保护剂的作用。
(三) 常喝黄芽能护齿明目。
牙组织的基本成份是氟、磷、石灰质,它使牙齿光滑坚硬,耐酸耐磨。黄芽茶叶含氟量较高,每公斤含氟约75-100毫克。因此,常饮茶能摄取足够的氟,以满足人体对氟的需求,对护牙坚齿是有好处的。而且茶水还可防龋齿。因人机体的抗龋能力与牙体硬组织内含氟元素的多少有关。常饮黄芽茶或用茶漱口,是防治龋齿的有效方法。
(四) 常有益于长寿、抗衰老。
黄芽能让女人更美丽,那是毋庸置疑的!黄芽中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其中的类黄酮,更有效地增加了维生素C的抗氧化功效。两者的结合中,对维持皮肤美白,年轻可说是有珍品的效果。
如果从茶叶提取茶多酚制成药物,那是很理想的抗衰老剂,但是,现在还做不到人人依赖茶多酚永葆青春,只能每天喝几杯绿茶延年益寿。
(五) 常喝黄芽可以益思提神
黄芽含适量的咖啡碱,茶儿素的存在,使它的弊端不在体内发挥,而适量刺激骨胳肌,加速骨胳肌的收缩有兴奋中枢神经之功。加上茶叶中的挥发油清香芬芳,饮之令人心旷神怡,即有提神醒脑之效。在紧张工作、劳动之余,饮黄芽茶一杯可以振奋精神、解除疲乏;在办公时饮黄芽茶一杯可以提高功效。
(六) 常喝霍山黄芽可增强免疫力
人体具有其自身的免疫功能以抵抗外来微生物的侵袭,保持机体的健康。这种免疫防御系统是通过免疫蛋白体的形成以识别入侵人体的病原,然后由人体中的白血球和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和巨噬细胞来行使围歼任务。饮茶可以提高人体中的白血球队和淋巴细胞的数量和活性以及促进脾脏细胞中白细胞间素的形成,因则增强了人体的免疫功能。
(七) 常喝霍山黄芽可消臭、助消化,改善肠胃
黄芽茶叶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消除口臭有如下四方面的作用:①清除口腔中的口臭物质—甲基硫醇;②与口腔细菌作用的基质—氨基酸相结合;③对口腔中细菌有杀菌和制菌作用;④纯化口腔唾液中的酶类。
饮黄芽茶一方面可以消除口臭,另一方面可以有助于消化。这是因为茶叶中含有芳香物质,这类物质不但能刺激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吸收,而且能消除胃中积垢,减轻口干、口臭等症状。
作为碱性饮料,黄芽中的矿物质能中和酸性食物,保持人体体液的正常酸碱度(呈微碱性),从而帮助人们远离“亚健康”、“富贵病”。加上黄芽中的鞣质具有摄制细菌的作用,咖啡碱又能增强胃液分泌,帮助消化,因此常饮黄芽茶,还能拥有强健的肠胃功能。
(八) 生津止渴、消热解暑
据《茶谱》记载:“人饮真茶能止渴”。《日用本草》中记载:茶能“除烦止渴”。在孙大缓著《茶谱外集》中:“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茗之利,其功若神。”饮茶可以解渴,人所共知。盛夏酷暑,一杯绿茶顿感满口生津。除了茶汤为人体补充水分外,还因为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游离糖、氨基酸、维生素C和皂甙化合物与口腔中的唾液反应,使口腔得以湿润,产生清凉感觉,也起到明显止渴的效果。
茶叶还是一种清热消火的饮料。我国著名古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从中医学角度而言,茶叶,特别是绿茶,是一种清火的凉性食品。
黄芽冲泡法
"茶兹于水,水籍于器,汤咸于火"。茶、水、器、火是泡茶的必要条件。要想泡好一杯茶,还须具备冲泡技艺。冲泡技艺包括对所泡茶叶的了解,对泡茶所需水温、时间的掌握,以及冲泡的手法、程序。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冲泡方法,下面就霍山黄芽的冲泡方法简介如下:
1、备器:冲泡黄芽宜用无色透明玻璃杯,以便更好地欣赏茶叶在水中上下翻飞、翩翩起舞的仙姿,观赏黄芽汤色、茸毫。此外还须备有水壶、茗炉、杯托等。
2、择水:陆羽《茶经》云:"山水上,江水中,井水正点"。泡茶用水以泉水、溪水、雪水、雨水为上,其次则为江河水。若用自来水,需静置24小时,以使氯气挥发掉。冲泡黄芽,要选择清轻甘活的软水。
3、候汤:"活水还须活火煎",烧水要用武火急煮。冲泡黄芽的水温宜在80度左右,即古人所谓的"蟹眼汤"。
4、洁杯:清洁茶杯。
5、投茶:茶与水的用量比例适中,泡出来的茶就清香宜人。冲泡黄芽,茶叶与水的比例大致为1:50,即每杯投茶叶2克左右,冲水100毫升。
6、浸润:候蟹眼乍起、松风欲鸣之时,采用"回旋注水法",轻轻地将水沿杯子周边旋转着冲入,注水量约占杯容量的1/4-1/3。浸润时间20-60秒,目的使黄芽吸水膨胀,便于内含物的析出。
7、冲泡:提高水壶,让水由高处向下冲去,并利用手腕的力量,将水壶由上向下反复提举三次,这一动作被称之为"凤凰三点头"。注入杯约七成左右,意为"七分茶,三分情"。"凤凰三点头"的作用,一是让杯中的茶叶在水的冲激下上下翻滚,促使茶叶中的有效成份迅速浸出;二是对宾客表示敬意,三点头象征着谦逊、真诚,如同行鞠躬礼。
8、品饮:品饮之前,先赏茶汤,观色、闻香、赏形,然后趁热品啜茶汤的滋味。黄芽形似雀舌、嫩绿披毫,清香持久,滋味鲜醇浓厚、回甘,汤色黄绿、清澈明亮。第一泡品茶之鲜醇和清香;第二泡茶香最浓,滋味最佳,要充分体验茶汤甘泽润喉、齿颊留香、回味无穷的特征;第三泡时茶味已淡,香气亦减。三泡之后,一般不再饮了。
黄梅戏梅戏出自湖北黄梅,却成名于安徽。这始终是黄梅人的 一个遗憾。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在民国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黄梅戏已成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剧种。黄梅戏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早期叫黄梅调,是“自唱自乐”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