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信息
源于
印度次大陆的世界主要传统 哲学之一。 印度古代通常把哲学称作“见”,哲学学说或哲学体系,又称为“探究的学问”。印度哲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代哲学(约公元前3000年~ 公元750年)、
中世纪哲学(公元750年~18世纪)、近代哲学(约18世纪~1947年)、 现代哲学(1947年以后)四个时期。印度在原始公社末期的《 梨俱吠陀》时代中就已出现世界观的萌芽,进入
奴隶制社会后开始形成系统的哲学。最早的哲学著作《 奥义书》中已经有 唯物主义与 唯心主义的对立斗争。公元前10~前6世纪,印度奴隶制国家形成之后, 婆罗门教的宗教唯心主义思潮和唯物主义或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
沙门思潮进行了激烈的斗争,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把
唯物论的著作加以销毁或者用法律的手段加以制裁。在中世纪,宗教占统治地位,统治阶级的哲学囊括在
印度教神学体系之内,印度传统地把这个时期中承认 吠陀权威的 数论派、 瑜伽派、 胜论派、 正理派、 吠檀多派、
弥曼差派等 六派哲学称为正统派,把否定吠陀权威的顺世派、 佛教、
耆那教等称为非正统派。这些学派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阵营:属于唯心主义的有吠檀多派、瑜伽派、 大乘佛教中的
中观派和
瑜伽行派;属于唯物主义或者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有顺世派、数论派、胜论派、正理派、弥曼差派、耆那教和佛教中的毗婆娑部和
经量部等。12~13世纪,伊斯兰教成为占统治的 思想体系之后,伊斯兰教内部也展开了正统的经院派与 苏非派或 清净派之间的斗争。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印度教中很多启蒙思想家在 西方哲学和科学思想的影响下,对印度教的正统派哲学进行了批判,力图对世界作出唯物主义和合乎科学的说明;在伊斯兰教中也有不少思想家以 理性主义或 自然主义的精神对 《
古兰经》及伊斯兰教的教义进行新的解释;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印度后,印度的进步哲学家和思想家同封建 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种种意识形态进行了不断的斗争。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