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弢,安徽人。1990年开始研读基督教神哲学经典,曾在华中师大跟随高新民教授研究心灵哲学(1997-2000),在北京大学跟随赵敦华教授攻读基督教哲学史(2000-2003)。2003年聘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讲师,2005年晋升副教授,2010年晋升教授,2011年取得博士生导师资,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兼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湖北省反邪教协会理事、香港中文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荣誉副研究员、以及武汉大学基督宗教与西方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佛学与佛教艺术研究中心等机构成员等。
自2001年至今,曾先后10余次赴加拿大维真学院、香港中文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台湾玄奘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道风山基督教丛林等海外学术机构学习、进修和交流,并多次应邀发表学术报告;曾经多次出席和协办国际性学术会议并发表学术报告。多次邀请海外著名专家来校讲学。
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基督教哲学和比较宗教研究,已出版专著3部,译著5部,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基督教灵肉观念的解释模式研究”(201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201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多个项目,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西方心灵哲学及其比较研究”的子课题负责人、参与“中世纪哲学史文献选编” 和“境外宗教渗透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战略研究”等多个重大项目。
开设过的本科生课程有宗教学概论、圣经解释学、基督宗教思想、宗教哲学、伊斯兰教概论、宗教哲学经典选读、宗教概说、基督宗教经典选读、宗教心理学等,研究生课程有当代宗教问题研究、伊斯兰教研究、宗教典籍选读、基督教会史、西方宗教思想史等。
(1)《托马斯·阿奎那的灵魂学说探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超验神学与人间佛学的比较研究》,香港中文大学,2010年
(3)《基督教文化概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
(4)《苏格拉底之道》(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5)《美国大学之魂》(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6)《教师的道与德》(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7)《给大学新教员的建议》(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
(8)《当代心灵哲学导论》(合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
(9)《外国文化讲习录》(合著,郭莹主编,徐弢负责撰写该书第三部分的“《圣经》解读”,约9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1) 印顺与拉纳的人本主义思想之比较,《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12月。
(2) 阿奎那灵魂学说的立场与方法,《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4期
(3) 西田哲学的核心概念及其禅学意涵, 《世界哲学》,2007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1月全文转载)
(4) 耶教哲学的人性化与中国佛学的人间化,《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2008年1月
(5) 卡尔·拉内的神学人类学探究,《哲学与文化》(台湾辅仁大学),2011年1月
(6) 从人的个体性视角看奥古斯丁与朱熹的心身学说,《武汉大学学报》,2012年3期
(7) 托马斯主义的理论定位,《哲学与文化》(台湾辅仁大学),2005年5月
(8) 试论托马斯·阿奎那的自由意志学说,《哲学与文化》(台湾辅仁),2001年8月
(9) 圣经灵魂观念的词源学辨析,《宗教学研究》,2009年3期
(11) 基督教心身学说的主要类型与思想分际,《现代哲学》,2010年3月
(12) 理智如何认识自身,《现代哲学》,2008年3月
(13) 阿奎那对个人灵魂不朽的解释,《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7月
(14) 奥古斯丁的生存哲学探究,《宗教学研究》,2005年10月
(15) 上帝的全在性:论安瑟伦与阿奎那的思想分际,《武汉大学学报》,2010年11月
(16) 当代基督教灵恩运动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宗教》,2008年5月
(17) 《抱朴子》的心身观念及其科学文化功能,《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2月
(18) 梵二:耶佛对话的新起点,《天主教研究学报》(香港中文大学)。2010年1期
(19) 天主教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中国天主教》,2007年12月
(20) 从本土化的层面看中国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建设,《中国宗教》,2005年2月
(21) 阿奎那对共有之善的三重区分,《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5月
(22) 非治新学无以言比较,《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2012年7月
(23) 汉语、神学与教会之关系的再思考,《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2013年1月
(24) 破解宗教的斯芬克斯之谜,《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6月
(25) 阿奎那的自由抉择论评析,《宗教学研究》,2004年6月
(26) 印顺大师眼中的佛教中国化,《武汉大学学报》,2011年3月
(27) 略论耶佛对话的两个维度,《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论丛》第2辑,2010年11月
(28) 宗教哲学的学科性质,《宗教对话与比较》第5辑,2004年11月
(29) 中国佛学的第二次革命及其历史命运的反思,《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4月25
(30) 略论犹太哲学史的创作原理,《犹太哲学》,2009年5月
(31) 从中国的社会转型看邪教在当代中国的生存条件,《科学与无神论》,2009年4期
(32) 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在台湾举行,《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2期
(34) 析阿奎那对“认可”与“许可”的区分,《基督教思想评论》,2007年8月
(35) 葛洪与阿奎那的灵魂观之比较,《当代道家与道教》,2005年5月
(36) 试论托马斯·阿奎那的意向性学说,《学术论坛》,2001年1月
(37) 试论托马斯·阿奎那的心身学说,《襄樊学院学报》,1999年4月
(38) 卡尔·拉内的超验基督论探究,《基督教思想评论》,2011年8月。
(39) 从基督教与进化论的第一次相遇谈起,《科学与无神论》,2005年3月
(40) 阿奎那对统一理智论的批判及其神哲学意义,《基督教思想评论》2005年8月
(41) 评段德智对宗教本质的三重透视,《哲学门》,2007年4月
(42) “赶鬼治病”是神迹还是迷信”,《科学与无神论》,2007年6期
(43) 宗教狂热是滋生邪教的温床,《科学与无神论》,2006年1月
(44) 邪教的根源、特征与防治措施,《科协论坛》,2006年3月
(45) 从社会转型看我国邪教的生存条件,《科协论坛》,2009年11月
(4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理解与引入公正的道德规范,《计划与市场》,1998年5月
(47) 拉纳的匿名基督徒论及其对当代宗教对话的影响,《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论丛》(第1辑),2009年 11月
(48) 课堂不文明行为探究,《哲学评论》,2009年11月
(49) 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看当代邪教的发生机制,《科学与无神论》,2008年6期
(50) 评段德智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之超越,《哲学门》,2010年7月
(51) 认识你自己,《优雅生活》,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
(52) 中国佛教与基督教的相遇与对话,《正信》,2008年12月
(57) 试论阿奎那灵魂学说中的信仰与理性,《黑河学刊》,2012年9月
(58) 从《坛经》的自心自性说看佛耶修行理念之差异,《人间佛教研究》(香港中文大学),2013年第4 期。
(59) 以人为本的菩萨观,《弘誓》(台湾),2013年6月
(60) 佛耶比较视域中的《坛经》心性论和修行观,《武汉大学学报》,2013年4期…
(1)《耶佛对话的人学之维》(专著),约18万字
(2)《神学大全》(合译,段德智主编)
(3)《基督教灵肉观念的解释模式》,已完成30万字,预计1年内完成。
1.“基督教灵肉观念的解释模式研究”, 201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ZX050)
2.“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教育部科技司专项人才支持计划
3.“先验神学与人间佛学的比较”,2009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009b002)
4.“析门徒会对《圣经》的曲解”,2007中国科协反邪教协会项目(07-27)
5.“耶佛对话的人学之维”,2010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113275933)
6.“宗教学导论”课程建设,2005武汉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TS05-021)
7.“基督教文化概览”课程建设,2011年武汉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8.“奥古斯丁与朱熹心身学说的比较”,2012年武汉大学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培育项目(116-274122)
9.“基督教视野中的灵肉问题”,2012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116-274139)等…
(1)担任201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西方心灵哲学及其比较研究”(12&ZD120)的子课题——印度心灵哲学研究课题的负责人。
(2)参与2003年立项的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中世纪哲学史文献选编”。
(3)参与2010年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境外宗教渗透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战略研究”
中国宗教学会理事、湖北省宗教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湖北省反邪教协会常务理事、武汉市基督教青年会理事、香港中文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荣誉副研究员、以及武汉大学基督宗教与西方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佛学与佛教艺术研究中心等机构成员等
在完成教学工作之余,积极从事教学改革研究和参加公共服务,获得武汉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2004年度)、优秀教学研究论文二等奖(2006年度),多次评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