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

安德烈

中文名 安德烈
职业 作家
外文名 AndreasWalther
母亲 龙应台
出生地 中国台湾
代表作品 亲爱的安德烈
目录导航

人物关系

安德烈和母亲安德烈和母亲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任职。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的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8]。她觉得与儿子之间有了一座无形的墙:“我可爱的安安哪里去了?”她感到: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他们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她一定要认识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就这样,他们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9]

主要作品

亲爱的安德烈书籍亲爱的安德烈书籍这是龙应台与安德烈的母子书信集,其中收录了母子俩三十五封书信,其中包括对近期生活的议论、对新闻的观点、对人生的深思......详细记录了两人情感的交流——从陌生到朋友。在信中,儿子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的认真;母亲有八分的认真,二分的知性怀疑。儿子对母亲嘲笑有加,母亲对儿子认真研究。值得一看。[10]

人物轶事

安德烈和母亲安德烈和母亲在1994年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里,安德烈是龙应台笔下的“安安”,一个被她形容成“有点婴儿肥…满头卷发…像个小狗熊…我可以从头一直亲到脚趾头…可爱得要死”的小男孩。[11]

小男孩长大了,呼风唤雨如龙应台,极度无法适应,她一走近孩子就退后,她要跟孩子聊天,竟被反问:“要谈什么?”巨大的失落感让她颓然不知所措,直到两人受杂志之邀,开始以电子邮件、在线实时通信,共写专栏,沟通终于有了沟通的起点。

新书发表会上,在香港的安德烈透过视讯,表达了他对这位超级强势妈妈的深爱与无可奈何。

安德烈爆料,龙应台太爱打电话给孩子,也曾经一天传过20个简讯给他,半夜三点还“夺命连环传”,让他颇为头大,朋友们还误以为安德烈交了位个性缠粘的女友。他透露当初之所以同意协力完成专栏,是因为他心里想:“好吧!如果写信,可以让她不要再一直不停打电话给我的话,那我就写吧!”

安德烈甚至说,在他心里,龙应台其实是个非常不幽默的人,太认真、太严肃,假使是同侪,他不太可能选择跟龙应台做朋友,更遑论是女朋友了。

听着儿子说自己,龙应台有时还尴尬的自言自语:“好丢脸喔!”这种真情流露与尴尬,有别于她针砭大事时的气势。

龙应台说,在儿子面前,她是一个无助且无能的母亲,有时她很气恼自己竟然如此,愿意低声下气。但事后自己又想通:“你是因为爱才显得这么无能,因为爱,才低声下气。”她体验到:“做父母,得从头学起,得放空自己。”

互动之门开启后,安德烈终于愿意对母亲说出心底的话。一个美丽的夜晚,他与母亲在临海的阳台彻夜长谈,接近清晨时,安德烈对他杰出的母亲说:“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

安德烈的坦白,让龙应台惊讶。但母性的柔软,也让她告诉孩子,对她而言,他做一个华尔街的银行家或替河马刷牙的动物园管理员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孩子要从事让自己感到快乐的工作。这场探索之旅,安德烈说“让我跟我的母亲,有了连结。”

龙应台坦言,在亲子关系中她遇到的困难和无力感太多,不能成为典范,“我只希望这本人生笔记,能让深陷在两代困境泥淖的人,找到新方法,开启一扇沟通之门。”[1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