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海桑

海南海桑

保护级别 2级
海南海桑种
中文学名 海南海桑
分布区域 仅天然分布于中国的海南岛
是否中国特有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中文名:海南海桑
       学名:SonneratiahainanensisKO,E.Y.Chen et W.Y.Chen
       科名: 海桑科Sonneratiaceae
       属名: 海桑属(Sonnerotia)
       保护等级:Ⅱ 
       现状:濒危种。为最近发现的 稀有物种,分布区极狭小,目前仅有5株,树高8米的仅有1株,其基围2.3米,树冠扩展,其余株比较矮小,散生于林缘。公于海南辩证齐县海边的 红树林内,林地距离低潮线80-100,粮有时地面高有线20-30厘米。

现状

       海南海桑(Sonneratia hainanensisKO,E.Y.Chen et W.Y. Chen)属于海桑科海 桑属,为 中国特有树种,仅分布于 中国海南岛。分布区极狭小,目前仅有5株,树高8米的仅有1株,其基围2.3米,树冠扩展,其余株比较矮小,散生于林缘。个体数量极度稀少,已处于濒危状态。海南海桑已载入《 中国植物红皮书》,并被列入《 中国 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优先保护 植物名录。海南海桑作为沿海红树林的组成成分之一,对于防风、防浪、固堤、保护农田和村庄、促淤造陆有显著效果,同时,其树干饱满,材质好,生长速度较快,亦可作为 中国红树林可用材树种。

外部形态

       海南海桑为 乔木,高4-8m,基部周围具放射状 木栓质的笋状 呼吸根;小枝粗状,上部具不明显的钝棱,下部圆柱形叶对生,革质,阔椭圆形或近圆形,罕有阔卵形,长6.5-8cm,宽6-8cm,顶端近圆或钝,基部短收狭,全缘;侧脉每边10-17条,近水平伸展与 中脉成40°-50°角展出.花大而美丽,通常3朵簇生于枝顶,罕为单生;花梗粗壮,长2-3cm,靠近 花萼基部具关节;萼管钟形,具6钝棱,长10-12mm,宽16-20mm,萼檐6裂,裂片厚革质,三角形,内部红色,长15mm,宽6-7mm,顶端微短尖;在萼片之间 花瓣生长的位置,有明显的退化 雄蕊存在;花瓣缺,雄蕊多数,长4-4.5cm,着生于萼管喉部;子房全部沉没在萼管内,近球形,长8-11mm,直径13-14mm,具12室;花柱宿存,略弯,长4cm,有头状的柱头; 胚珠在每室内多数。浆果扁球形,长4-4.5cm,直径5-6cm,基部有向上伸展的萼裂片和有时具1对小叶; 种子极多数,细小。

       在野外,海南海桑与同属植物卵叶海桑(S.ovata)在形态上的差别不是特别显著,海南海桑的叶片颜色较深,叶片长度与宽度相差不大,近圆形;而卵叶海桑的叶片颜色较浅;叶片长略大于宽,呈卵形;当花蕾存在时,就能从萼片上是否有瘤状物作出正确判断;卵叶海桑花萼片具瘤状突起,海南海桑则无。

内部结构

       叶:横切面观:叶片为 等面叶.表面被 角质层;上、下 表皮细胞近正方形,各1列,排列整齐,均有气孔及泌盐腺分布其中. 栅栏组织的细胞柱状至长方形,排成较整齐的3-4层. 海绵组织的细胞大小不一、排列不规则,没有明显的 胞间隙,一般稍厚于栅栏 薄壁组织,其厚度与栅栏组织比例约1∶1.有分枝状 石细胞,石细胞密,从海绵薄壁组织插入栅栏薄壁组织.

       表面观: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四边形至多边形,边直形至近直形;上、下表皮均具气孔,气孔为4—5细胞轮列型,单气孔为主.表皮细胞之间有泌盐腺结构.环结曲形羽状脉.一级脉直形,中等粗细;二级脉多为开出后弯行至叶缘处弯曲,与上面二级脉连成脉环;有二级间脉,三级脉结网型与贯串型并存.三级脉走向弯曲及近直向行走,四级脉多分枝并互相连接,或与五级脉构成较大的脉岛.叶缘具三级脉环。

       次生木质部:横切面上管孔甚多,多数为复管孔,管孔圆形,卵圆形或呈多角形;导管和纤维分子短,壁厚,壁上有次生增厚;管间纹孔互列式,导管和射线细胞间纹孔对形态和大小变化较大,纤维细胞具单纹孔;具附物纹孔;单穿孔;轴向薄壁细胞稀少;径向薄壁细胞具晶体;单列射线,少数为二列射线,射线类型为同型III型;具纤维状导管分子。

       花粉形态:花粉粒长球形,3孔型,萌发孔为圆形,孔缘加厚凸起,萌发孔孔口小,有脊;两极区加厚,极区略宽,近光滑,稍具条状纹饰并有穴状纹。

       染色体数目:2n=22.但在对海南海桑的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观察时,发现在一些细胞中其染色体数有时多于11,有时却少于11

地理分布

       海南海桑仅天然分布于文昌市清澜保护区 东阁和头宛两处,生长于 杯萼海桑和海桑林的分布区内,分布范围狭窄。据最新调查,海南海桑个体数量极为稀少,在东阁有2株,在头宛有6株,在 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内有引种栽培,数量仅100-200株个体。

生态学和群落学特征

       海南 海桑分布区气候高温湿润,属 热带季风气候类型,5-10月为 雨季,11-次年4月为旱季.年均温24℃,年 降雨量1700mm。在 东阁镇群建排港村 内海港湾高滩地生长的两株海南海桑,树龄估计在100年以上,树干粗壮,有分叉。一株树高13m, 胸径47cm, 冠幅12m;另一株树高14m,胸径35cm,冠幅13m.立地环境为内海高潮滩地,土壤为坚实的沙泥土,大潮时海水可到达.冠幅下生长着 角果木( Ceriops tagal)、 海莲( Bruguiera sexangula)、 榄李(Lumnitzera racemosa)、 红树(Rhizophora apiculata)、 木果楝(Xylocarpus granatum)、 瓶花木(Scyphiphora hydrophyllacea)等红树植物。海南海桑耸立在其他红树植物之中。另外6株海南海桑生长在 文昌市头宛,其中有两株生长于头宛村前中潮滩地,与 拟海桑(S. paracaseolaris)、海桑(S.caseolaris)、红树、海莲等混生,立地条件较好,土壤松软,淤泥深厚,常有潮水浸淹.另外四株生长 于霞场村中高潮滩地,与卵叶海桑、 杯萼海桑(S.alba)、角 果木、海莲等混生,土壤为淤泥土.

系统分类

       1985年高蕴璋发表海南海桑新种时,将海南海桑归入海桑组;后来发现原来认为是花瓣的部分实为退化雄蕊,因而在重新修正的时候将其归入 无瓣海桑组,即海桑组包括: 海桑、拟海桑、杯萼海桑;无瓣海桑组包括无瓣海桑(S.apetala)、海南海桑、卵叶海桑、凹叶海桑(S.griffithii). 施苏华等利用核 核糖体 转录间隔区( ITS)研究了 海桑科的 系统发育,研究所得的 分子系统树与上述基于形态特征所建立的 系统树并不一致。原与海桑、拟海桑同组的杯萼海桑与无瓣海桑组的海南海桑形成 姐妹群,它们与无瓣海桑组其它成员的关系得到了67%-81%的bootstrap支持。周涵韬应用 RAPD分析了 海桑属植物的系统关系,将它们分为三组:A组包括无瓣海桑、海南海桑、卵叶海桑、杯萼海桑;B组包括拟海桑;C组包括海桑.所得结果与应用ITS不同的是:应用RAPD结果聚类,海南海桑与卵叶海桑的亲缘关系最近,遗传踞离仅0.13。 王瑞江则从 形态学、花粉学、 细胞学等方面认为海南海桑是一 杂交种,其嫌疑亲本则是卵叶海桑和杯萼海桑.至于海南海桑的系统位置,尚需进一步的数据来证实。

濒危原因

       海南海桑的个体数量有限,分布范围狭窄,天然更新差,在海南海桑生长的区域内,很少见到海南海桑幼苗的存在.造成海南海桑濒危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大量的人类活动破坏了海南海桑生长的环境。由于红树林生长地建鱼塘、虾塘,砍掉了大量红树林植物,海南海桑亦受到砍伐破坏的威胁。

      (2)海南海桑母树少,种子又极易受螃蟹啃食、虫害;由于受涨退潮的影响,种子易被潮水冲走,且生长地可能缺乏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条件。

      (3)海南海桑花粉平均败育率为54.34%,花期和果期的落花和落果现象极其普遍,在初果形成后便开始落果,至果实成熟时,落果率高达70%-80% ;海南海桑果实含种量、种子优良度和发芽率除较海桑科另一濒危种拟海桑高外,与其他海桑属植物相比均偏低。

育苗造林技术

       海南海桑SonneratiahainanensisKO,E.Y.ChenetW.Y.Chen是中国特有的海桑科 红树林 濒危植物,仅天然分布于中国的 海南岛.海南海桑采用 种子 育苗.每年6-9月为最佳采种期.洗净的种子应置于含有水的储存缸中,避光、阴凉处储存备用.育苗采用配制 培养土,育苗过程中应注意补充 淡水降低苗床盐度,并注意预防 螃蟹、病虫对幼苗的危害.造林可选 秋茄(Kandeliacandel)等其它树种营造 混交林.选用40~80cm高的苗木, 株行距规格可为4m×4m,在抚育期内应注意清除藻类及残次林木

保护价值

       为中国特有种,植株数量极少,因其盐生性和适应干旱生理的特殊形态结构,对今后研究 盐生植物树林的植物区系有科学意义的。木材为装饰和建筑用材,其指状根经过处理后可作为木栓的代用品。

保护措施

      (1)加强对海南海桑现有生长地的管理与保护。禁止任何形式的乱砍滥伐,辅助幼苗生长,扩大引种栽培,确保 种质资源。

      (2)加强海南海桑遗传多样性的研究。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其水平影响物种长期生存和进化。对稀有濒危植物遗传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研究,是探讨其适应性、生存力的基础,也是分析致濒机理的基础,从而帮助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策略和措施。

      (3)加强海南海桑的繁殖生态学研究。植物的再生依赖于繁殖,经历孢子发育、传粉、受精、种子成熟、扩散、休眠、发芽形成幼苗等阶段。每个个体都必须经过环境压力、竞争、捕食和疾病所造成的危险。最终成活的个体很少,许多植物的濒危性状发生在繁殖阶段。因此,植物的繁育系统在濒危植物的保护和管理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必须加强对海南海桑繁育系统包括开花、花粉、花粉传播者以及传粉者与植物关系、种子成熟过程与萌发条件等方面研究;由于海南海桑母树少,采种困难,可尝试进行无性繁殖方面的研究,打破海南海桑育苗仅能靠采种的局限性,更有效地增加海南海桑树种数量。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