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建德苞茶亦称严州苞茶。产于建德市梅城、三都一带山岭峡谷中。建德茶叶历史悠久,《茶经》中记载的唐代全国八大茶区,其中就包括睦州,就是建德一带。现在,建德也是全国重点产茶基地,以“建德苞茶”为最上品。苞茶又名顶茶、莲心茶、米茶,极言其细嫩。苞茶外形黄绿完整,短而壮实,茶叶上有一层细细的茸毛;内质香气清高;叶底绿中呈黄,茶汤清澈明亮。冲泡时由于重心远离芽尖,偏重在基部一端,所以芽尖向上,看起来像一朵朵含苞欲放的兰花,浮沉于清澈明亮的茶汁中,犹如玉笔凌风,十分好看。以外形独特,品质优异、香气清幽而著称。
建德是我国老茶区之一。苞茶产于建德梅城附近的山岭中及三都小里埠一带,地处三江:新安江、富春江和兰江汇合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9℃,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左右,且分布在茶树生长旺期的3月至7月,特别是春季常细雨蒙蒙,满山云雾,夏季雷阵雨不断,日夜温差较大。茶园四周,松杉茂盛,空气四季湿润,极宜茶树生长。
建德苞茶创制于1870年,有百余年历史,从20世纪初到抗日战争前夕,年产均在400担左右,销往杭州、上海、汉口、营口及天津等大中城市。据杭州庄源丰茶庄记载,1919年时曾远销苏联。90年代以来,经进一步研制,形质更佳。多次被评为浙江省优质名茶。是杭州特产之一。
苞茶原分两种,顶苞和次苞。顶苞为一芽一叶,特别幼嫩,人称“麦颗”;次苞嫩叶稍展,为一芽二叶。苞茶采摘时往往将鱼叶和蒂头一起采,制成的干茶,鱼叶金黄色,蒂头顶端呈微红色,苞裹芽间,是为苞茶品质的重要特征。
近年来,有关单位对苞茶作了进一步研制,改进了采摘方法,改革了加工工艺。从原来的杀青、烘闷两道貌岸然工序。将烘闷的黄茶类改为半烘炒的绿茶类。既继承原苞茶叶含苞待放的独特风格,又适应先进的采制技术,工艺别具一格,成茶形质俱佳,富有美感。
创新后的建德苞茶,外形茶叶含苞待放似兰花,色泽绿润,银毫显露;内质香气清高,嫩香持久;汤色嫩绿;清澈明亮;滋味鲜醇;回味甘厚;叶底嫩匀,肥壮成朵。多次被评为浙江省优质名茶,并荣获浙江省名茶证书。
[1]【特性】
茶汤清澈明亮,香气清高,黄绿完整,短而壮实。
【成分】
咖啡因(布丁盐基类)、氨基酸、叶绿素、叶红素、叶黄素(黄碱素、花色素)、青酒精、维他命C,还包含钾、磷酸、锰等无机成分和碳水化合物、蜡质、树脂类、酵素等。
【功效】
可以增加耐久力,增加记忆力,预防坏血病,酒精、尼古丁的解毒, 提神醒脑,
祛痰化淤,名目降脂。
【典故】
陆羽(733--804),自幼好学,性淡泊,闭门著书,不愿为官。安史之乱后,尽心于茶的研究。撰成《茶经》一书,对促进我国茶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后人为了纪念陆羽在茶业上的功绩,祀他为“茶圣”。《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详实。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辑录了自上古神农氏到唐代中叶数千年间有关茶事的记录,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古代茶的发展演变,尤具史料价值。《茶经》中记载的唐代全国八大茶区,其中就包括睦州,就是建德一带。
建德苞茶产区位于北纬29°13'~29°46',东经118°54'~119°45'之间。地质构造属钱塘江凹槽带,属天目山、千里岗和龙门山系,地势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部和西部山势陡峻,相对高差达400~600米。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30 米~500米之间的山区、半山区。
属中亚热带北缘季风性气候,气温相对均衡,冬暧夏凉;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为1700毫米,雨日160天,年内分布均匀。在茶树生长旺期的3月至7月,雨水较多,日夜温差较大。年均相对湿度为78%,茶园四周四季湿润,年平均气温17℃,平均总积温6180℃左右,无霜期260天,年均日照时数1940小时,日照百分率44%。
建德苞茶茶园图(2)[4]
茶园土壤多属红黄壤及其变种,以石砂土、红壤土、红黄壤土、黄壤、黄泥沙土等为主。土壤呈酸性或微酸性,pH值4.5~6.5。
建德苞茶原产于新安江下游一带,得益于新安江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因成品茶芽叶连柄带蒂,形似含苞欲放的兰花而得名。建德苞茶外形肥壮,色泽嫩绿,汤色鲜亮,芽叶成朵,滋味鲜醇回甘,一直以来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并多次获奖。1991年5月在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节评比中,荣获“中国文化名茶”最高奖和荣誉证书;同年10月“杭州名茶”荣获国家“七五”星火成果博览会金奖,建德苞茶位列其中之一。2006年,建德苞茶产量20万公斤,产值超过1亿元,产品还销往港澳和欧美。
2018年12月,建德苞茶获得农产品气候品质类国家气候标志。[2]
(一)品种与苗木。
品种选用鸠坑适制良种。苗木质量要求按GB 11767执行。
(二)产地环境条件。
空气、水质、环境按NY 5020执行。土壤pH值4.0至5.5,活性钙含量低于0.2%,土层深度80cm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1.0%,地下水位在离地表100cm以下。茶园地面坡度应在25?以下。做好排蓄水系统等其他生态建设。
(三)栽培管理。
1. 育苗:无性繁殖。
2. 种植:秋季和春季种植。单行条植或双行条植:单行条植行幅150cm,丛距30cm,每丛定植2株,每公顷基本苗4万至5万株; 双行条植:行幅150cm,小行距30cm至40cm,丛距30cm,每丛定植2株,茶丛交错排列,每公顷基本苗8万至9万株。
3. 土壤管理:每2年检测一次土壤肥力,改良一次土壤。春耕,深度10cm左右;秋耕,深度20至25cm,结合施入以有机肥为主的基肥。采用地表覆盖等措施提高茶园的保土蓄水能力,并抑制杂草生长。
4. 茶树修剪:幼树进行三次定型修剪,生产树修剪则在头轮茶结束后及时进行。
5. 采摘处理:采摘期为春季。根据质量要求,鲜叶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至一芽二叶开展。禁止捋采和抓采,保持鲜叶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杂质。不得采鱼叶、蒂头、雨水叶、病虫叶、破损叶、紫色叶。
6.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加工工艺。
分为杀青、揉捻、理条、整形、提香5道工序。杀青锅温120℃至140℃,锅温降到90℃至100℃时杀青叶不起锅开始揉捻;原锅中理条,温度控制在80至100℃;整形时锅温50℃至65℃,出锅摊凉后提香;提香时,锅温加至80℃,茶叶整体受热后,提升锅温至110℃闻之有浓厚茶香味即可出锅。上述全部工序均可以机械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