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作品名称】《春于姑熟送赵四流炎方序》
【创作年代】
盛唐
【作者姓名】
李白
【文学体裁】
散文
作品原文
春于姑熟送赵四流炎方序
白以 邹鲁多鸿儒,燕赵饶壮士,盖风土之然乎!赵少翁才貌瑰雅,志气 豪烈。以 黄绶作尉,泥蟠当涂。亦鸡栖鹤笼,不足以 窘束 鸾凤耳。以疾恶抵法,迁于炎方。 辞高堂而 坠心,指绝国以摇恨。天与水远,云连山长。借光景于顷刻,开壶觞 于洲渚。黄鹤晓别,愁闻命子之声; 青枫暝色,尽是伤心之树。然自吴瞻秦,日见喜气 原阙。上当攫 玉弩,摧原作摧狼狐,洗清天地,雷雨必作。冀白日回原阙照, 丹心可明。 巴陵半道,坐见还吴之棹。令雪解而松柏 振色,气和而兰蕙开芳。仆西登天 门,望子于西江之上。吾贤可流水其道, 浮云其身,通 方大适,何往不可?何戚戚于路岐哉!
引
作品简析
这篇《春于姑熟送 赵四流炎方序》,表现了 李白对友人赵四的不幸遭遇寄予的深厚的同情。文章说赵四“疾恶抵法,迁于炎方”。两句话就把赵四的冤情表白得十分清楚,字里行间,充满着无限感慨。
文章描写赵四临行辞别父母的惨痛情景,更能激起读者的同情:“辞高堂而坠心,指绝国以摇恨。天与水远,云连山长……黄鹤晓别,愁闻命子之声;青枫暝色, 尽是伤心之树。”用的是历来为诗人们采用的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 艺术手法。在这里,李白用禽鸟眷恋幼禽的鸣声表达父母眷恋子女的悲伤,使人惨不忍闻,从而 更揭露出当时现实的残酷,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被迫害者的同情,对压迫者的控诉。
文章情调凄凉,意在言外。而作者又并非有意为文,乃是内在 真情的流露。李白的这类文章言简意深,发人深思,是与作者自己政治上的挫折 分不开的。
引
作者简介
李白
(701~762) 字 太白,号 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 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
巴尔喀什湖南面的 楚河流域,唐时属
安西都护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 昌隆(今四川 江油)
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 漫游中度过。 公元742年( 天宝元年),因 道士 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 采,名动一时,颇为
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 流浪生活。 公元756年,即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 年,他感愤时艰, 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 南一带,依 当涂县令
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诗歌以抒情为主。他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 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李白是 屈原之后 最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有“ 诗仙”之称。与 杜甫 齐名,世称“ 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 李太白集》三十卷。
引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