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米罗(5)罗杰·米罗的作品为大家提供一个了解巴西历史和文化的途径。他的插画能够引导孩子运用他们的想象力理解故事,通过他那令人难以置信的丰富色彩和令人兴奋的插画故事,孩子们可以获得对自己的文化和对整个世界的深入认识。旅行和发现是米罗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丰富的内容反映出他对民间传说和对世界探索的激情。他邀请孩子们沉浸在不同的生活方式中,从而确立他们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尊重和欣赏。他与读者分享自己对巴西和其他国家文化的兴趣,带他们进入一个独特的时空之旅。罗杰·米罗的作品极富创新性和包容性,其中融合的形象促进了对世界文化和传统的宽容和尊重。
罗杰·米罗是个才华横溢的插画家。他的作品借鉴不同的艺术流派和学派,可以从中看到造型艺术、文学、电影、戏剧、城市生活、新技术、哲学和历史,尤其是流行文化和传说的影响。在他利用插画、戏剧与流行文化的对话过程中,富有巴西北部和东北部地区特色的元素成为其中鲜明的标识,使他的作品呈现出20世纪的立体主义风格。
罗杰·米罗米罗生于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一个由传奇人物、现代主义建筑家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全面打造的“希望之都”。他所设计的英雄主义式的曲线以及有雕塑质感的宏伟大厦让《美丽新世界》的作者奥尔德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也想象巴西是未来应许之地。当时的知识分子被教育平权,思想与艺术自由的可能性激励着,不断设计与修改着关于这个城市的草图。然而到了 1964 年,即米罗出生前一年,军人政权取消了民主制度,之后是 20 年的独裁统治。米罗的童年和青春期都是在政治压抑的大环境中度过。“他们限制自由思想,没收书籍,人们因为家里有书而被捕,被折磨,消失……我们意识到,既然能让人消失,书一定是有很强大的力量……我们学会了去阅读一些加了密码的视觉艺术作品,把自己变成图像阅读者,在静默中阅读。”书籍蒙难,想象力却意外滋长,就如同他的作品《若昂奇梦记》(João Por um Fio)所描述的一样,当黑夜降临,失去言语,万物归于沉寂时,一床简单的被褥就能激起一个战栗着的英雄大梦,有高山深涧,有渔王式的搏斗。在那个年代,反而有更多的思想者与艺术家投身于乌托邦理想。米罗说,从这一方面看他又是幸运的。不过,他没有被局限在视觉艺术上,文字仍然是他信任的表达工具,他也写小说,创作舞台、电影剧本。
1999年 参加美国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展览会。
1999-2010年 参加意大利萨米德市“幻想”图片展。
2002-2004年 参加意大利帕瓦多“神圣的颜色”展览会。
2002年 《红树林男孩》(MeninosdoMangue)获埃斯佩斯儿童基金会(瑞士)国际奖。
2005年 获得法国蒙特伊美术馆“冠绝巴西(EscaleBrésil)”特别提名奖。
同年 为畅销诗《卡特利那号》(NauCatarineta)创作插图并参加巴黎图书馆巡展。
2007年 《彼岸之花》(AFlordoLadodeLá)、《小心翼翼》(TodoCuidadoéPouco!)和《红树林男孩》(MeninosdoMangue)三本书入选巴西圣保罗页报“儿童必读图书榜”。
2011年 在德国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IJB)举办个人作品展。
2013年 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合作绘本《羽毛》(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获得2013年上海国际书展“金风车最佳童书奖”、2013年新阅读研究所评选的“2013年中国童书榜年度最佳童书”奖、2013年“当当网十大童书奖”。版权输出巴西、美国、马来西亚等国。
罗杰·米罗的获奖作品意大利当地时间3月24日下午,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在第51届博洛尼亚童书展上宣布,《羽毛》的插画作者、巴西插画家罗杰·米罗获得2014年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大奖。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评价罗杰·米罗,他从不低估孩子认识和识别文化现象的能力,他的插画能够引导孩子运用他们的想象力理解故事,通过他那令人难以置信的丰富色彩和令人兴奋的插画故事,孩子们可以获得对自己的文化和对整个世界的深入认识。
《羽毛》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是巴西插画家罗杰·米罗与中国儿童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跨国联袂创作的一本绘本,该书对角色的选择、循环往复的结构都是为儿童设计的。罗杰·米罗通过精炼优美的插画与曹文轩充满哲学感的文字一同将这种人类寻找自我归属感的哲思与忧伤完美的传达出来。
据悉,《羽毛》是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博洛尼亚童书展的重点版权输出图书。
另外,获得2014年国际安徒生奖作家大奖的日本作家上桥菜穗子,其代表作《精灵守护者》系列已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引进出版,《兽之守护者》也由该社引进并将于近日在国内上市。
国际安徒生奖由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于1956年设立,以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名字命名,被称为是“儿童文学的诺贝尔奖”。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以奖励世界范围内优秀的儿童图书作家和插图画家。
罗杰·米罗的获奖作品2015
少数派报告
导演(2015)
导演:马克·米罗
主演:梅根·古德 维尔摩·瓦尔德拉玛
丧心病探
7.2电视系列剧
导演(1 episode, 2015) 制作人
导演:Sarah Pia Anderson Jace Alexander
主演:雷恩·威尔森 Genevieve Angelson
11人评分
2014
婚外情事
7.7电视系列剧
导演(1 episode, 2014) 制作人
导演:杰弗瑞·雷纳 瑞安·弗雷克
主演:多米尼克·威斯特 露丝·威尔森
46人评分
2011
权力的游戏
9.1电视系列剧
导演(4 episodes, 2015-2016)
导演:艾伦·泰勒 亚历克斯·格拉维斯
主演:基特·哈灵顿 艾米莉亚·克拉克
5832人评分
无耻之徒
8.9电视系列剧
导演(11 episodes, 2011-2014) 制作人
导演:马克·米罗 咪咪·莱德
主演:威廉姆·H·梅西 埃米·罗森
803人评分
床伴逐个数
7.0
导演
导演:马克·米罗
主演:安娜·法瑞丝 克里斯·埃文斯
799人评分
童话镇
8.2电视系列剧
导演(1 episode, 2011) 制作人
导演:拉尔夫·海梅克 Dean White
主演:金妮弗·古德温 詹妮弗·莫里森
460人评分
2009
倒错人生
8.0电视系列剧
导演(2 episodes, 2009)
导演:克雷格·吉勒斯佩 Craig Zisk
主演:托妮·科莱特 约翰·考伯特
50人评分
2005
真相大白
7.1
导演
导演:马克·米罗
主演:罗宾·威廉斯 霍利·亨特
134人评分
2004
明星伙伴
8.7电视系列剧
导演(23 episodes, 2006-2009) 制作人
导演:Julian Farino 丹尼尔·阿提亚斯
主演:艾德里安·格尼尔 杰里米·皮文
179人评分
2002
谁与争疯
7.0
导演
导演:马克·米罗
主演:萨莎·拜伦·科恩 埃米里奥·瑞弗拉
29人评分
2000
兰德尔和霍克(已故)
电视系列剧
导演(3 episodes, 2000)
导演:查理·西格森 马克·米罗
主演:Vic Reeves Bob Mortimer
1998
罗伊尔一家
电视系列剧
导演(7 episodes, 1998-2006)
导演:马克·米罗 史蒂夫·班德莱克
主演:Ricky Tomlinson 苏·约翰斯顿
1994
The Fast Show
电视系列剧
导演(4 episodes, 1996)
导演:Arch Dyson 马克·米罗
主演:Arabella Weir 保罗·怀特豪斯
1993
Shooting Stars
电视系列剧
导演(unknown episodes, 1995-1997)
导演:Janet Fraser-Crook 马克·米罗
B=外滩画报
M=罗杰·米罗(Roger Mello)
B:在 11 月刚刚结束的上海国际童书展上,你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一系列活动。这是你第一次来中国吗?
M:不是,这是第二次。2013 年张明洲先生找到我,给我看曹文轩的故事《羽毛》,我一看就非常喜欢它的哲学内涵,所以答应为这本书做插画。
B:你很喜欢哲学?
M:没错。我的朋友中就有哲学家。我还是个剧作家和导演,经常需要在艺术与哲学中制造一种对话。
B:哲学对孩子不会太复杂了吗?
M:不会啊,我觉得孩子是非常哲学化的生物,在他们不断的提问中有一种对本初的哲学思索。我有一本书写的是生活中细小的事怎样改变你的一生,比如你没有系鞋带,跌倒了,错过了巴士,这一个链条就会改变你的生活,他们就很感兴趣。可能大一些的孩子会有点抗拒哲学,不过说到底还得看让他们接触哲学的方式。
B:孩子对你的作品有什么评价?
M:这个真是太多了,我一下子反而想不到。对了,他们有一次问,你为什么不写一些恐怖小说。
B:为什么不写呢?
M:其实我刚刚写完一部。我用孩子的视角改写了一个葡萄牙的历史传说。葡萄牙的一个王后,叫伊内丝,是死后才加冕的。她的故事在葡萄牙家喻户晓,她当时要嫁给国王,所以遭到谋杀。这个故事正在由我的工作伙伴玛丽亚娜·玛萨丽斯制作插图。她做得太好了,我决定自己就不画了。所以说,我并不喜欢分门别类,划定界限,每本书我都会让它有一点幽默,有一点忧伤,有一点快乐,有一点戏剧性,就像生活本身。
B:不担心引起一些家长的反对吗?
M: 暴力、悲伤、死亡都是生活的本真面目。他们并不会绕开孩子,而且往往更糟。所以最好的办法是通过书籍来陪伴和指引。而且就连安徒生的故事也不简单,它们其实是很悲伤的故事。
B:你喜欢哪些儿童文学作家?
M:太多了,当然首先是安徒生,他确实照亮了我的生活;还有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以及巴西的很多作家。我是个地道的读者,我家有阅读传统,有很多书架。
B:你的作品里经常摘录诗句,哪位诗人对你影响最大,你自己写诗吗?
M:佩索阿(Fernando Pessoa)。但我自己不写,因为我觉得诗歌太美,太难写了,所以我读得多,把诗放在文字和图画里,让自己的创作有诗意。
B:这是有意识的,还是自发的?
M:有意识的,我认为艺术家就是苦工。我尽力让自己不要习惯自己,一旦形成了所谓的风格或者身份,包括文化身份,我就会停滞不前了。人们总说我的书每一本都相差太大。如果你去看我早期的作品,甚至会发现有一些很学院派的画法,后来又有一些是照片似的超级现实主义。我一直都在这样的工作进程当中,非常认真地做实验,所以一般一本书至少要画一年。萨拉马戈说,人有时需要一种惊吓。
B:你的作品中似乎总在探索文字与图画的关系,比如这次中国引进了你的《若昂奇梦记》,这本书的结尾就相当有趣。
M:这本书其实是受摇篮曲的启发,书中情节也是对文字文本的隐喻,想表达出文字与图画之间有一种相似关系——它们甚至说是同一种东西。所以书的结尾,若昂发现他的被子,即幻想的来源,其实是文字组成的,他决定用一个问号把文字重新排列,重建被子(幻想)。但这并不是答案,我有的只是一种启示。我用实验性的方法把它画出来了。如果我心里已有答案了,那我就会尽力逃脱。如果答案太明确了,我就会放弃这本书。要知道宇宙根本没办法参透。你可以找到你理解的方式,但是总有神秘存在。文学和艺术旨在提问而已。
B:我发现文字对你来说并不是绘画的补充,而可以是一种独立的叙述方式,这很有意思。文字比较强调理性,绘画似乎更重直觉,对你来说不会产生负担吗?
M: 不会。文字与图画一样是一种叙事,或者说思考。可能绘画时的思考更多是无意识层面上的,但你也在思考。
B:有人说你受了立体主义、原始绘画、魔幻现实主义等等的影响,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M:读者可能比我更容易感知到这一点,毕竟我受到自身的局限。当代艺术确实有很多可借鉴的成分。至于魔幻现实主义,也许大家对拉丁美洲有很强的、先入为主的印象。并不是所有的拉美作家都受到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作品。不过另一方面,这个世界上恐怕又没有人敢说自己不受他们的影响。他们已经改变了我们看待小说或者叙事的方式。
主演:Vic Reeves Bob Mortimer
罗杰·米罗自幼喜欢中国的文化、哲学、诗歌和自然美景,他在读者互动环节说自己是在地球的另一端,通过阅读了解中国的。“阅读可以更好地认知自己,了解别人,体验到更加丰富精彩的人生。我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阅读,这让自己尽情地畅游喜欢的世界里。”
“每个小孩子都是天生的画家,有着无限的可塑性。画家不是教出来的,如果让我教小孩子画画,我不会刻意去教技巧和法则的东西,而是会尽量让大家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通过绘画让人与人之间更好交流,让自己和心灵进行对话。”罗杰·米罗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