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5月1日)
丛书名: 名家名著系列
平装: 323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811184525, 7811184524
条形码: 9787811184525
尺寸: 20.4 x 14.6 x 2 cm
重量: 358 g
《晚明美术史十论》从人品的“行己有耻”、画品的“博学于文”出发,在肯定其特殊优长的同时,更强调了它普遍的弊端,实际上也就是重申了我关于唐宋画作为中国传统画先进文化方向的一贯观点。全书主要分为绪言、文人画和士人画、徐渭的崛起(上)、徐渭的崛起(下)等十讲内容。
第一讲 绪言
第二讲 文人画和士人画
第三讲 徐渭的崛起(上)
第四讲 徐渭的崛起(下)
第五讲 董其昌的主盟(上)
第六讲 董其昌的主盟(下)
第七讲 陈洪绶的畸变
第八讲 吴门画派的淡出
第九讲 力挽狂澜的无功
第十讲 曾鲸的启迪
后记
补记
《晚明美术史十论》写的是晚明时期的画风。晚明的画风包括艺术家的人品,在很长时期内直到今天的负面影响,对于个人中心的人品和个性画品的盲目推崇,与西方现代思潮相为推动,作为“精神优美”和“创新”的衡量标尺,在建设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所起到的误导作用是非常严峻的。
第一讲 绪言
明代末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明代末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就是从隆庆、万历开始的。我们知道,明代末年的历史事件很多,著名的如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都发生在晚明,后来又有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直到清军入关为止。
隆庆、万历年间,也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大转折点。我们知道,其他学科对中国历史的研究都十分注重这个时期。像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把中国政治史的转折点定于这一时期;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把中国学术史的转折点定于这一时期;朱维铮的《走出中世纪》,也把中国思想史的转折点定于这一时期。而在绘画史的研究中,对这一段历史是注意不够的,因此,即使谈到这一段历史,谈到这段历史中的画家,也就不能深刻地加以解释,而只能仅止于表面的认识,甚至作出了相反的价值判断。20多年来,我一直关注“中国画的隆万之变”这个问题,这次就借讲解“中国断代美术史”的课程来系统地展开分析。
中国画的隆万之变,是我二十多年前便开始关注的一个研究课题。后来陆续读到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朱维铮的《走出中世纪)等著述,更加深了我这方面的认识。>
我把一部中国绘画史称作“演变”史,而不是称作“发展”史,是因为它总是在变的,但变不一定都是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变有量变,又有质变,而魏晋和明代的隆万,我认为是中国古代绘画质变的两大关键时期。魏晋所引起的质变,是使中国画从不成熟而走向成熟,奠定了它的“画之本法”,即以形象为中心,笔墨为之服务。嗣后的量变,“为学日增”,使它到唐宋走上了巅峰;元代开始的量变,“为道日损”,一直延续到明代的中期。隆万所引起的质变,“损之又损,乃至于无”。“画之本法”被颠覆,“画外功夫”成为中国画的根本要求,而以笔墨为中心。形象为之服务,“绘画性绘画”从此变为“书法性绘画”,为社会服务、“画以画传”、“人以画传”从此变为自我表现的“画以人传”。在此基础上的持续量变,又成为今天后现代艺术或称当代艺术的质变。本书所论述的,便是隆万这一段时期的画史,在时间跨度上,一直延伸到清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