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派李公麟白描传派:梁揩减笔画》着重从千余年的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中,梳理出体现艺术传承与群体现象的画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予以系统评介。
徐建融,一九四九年生,上海人。一九八0年毕业于上海师大物理系。一九八四年毕业于浙江美院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师承谢稚柳、陈佩秋先生,工诗文,擅画山水、花鸟,长期从事美术史论研究、书画鉴定和美术教育工作,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市九届政协委员,上海市十五规划文学、艺术、新闻学科评审委员,《大辞海》编委暨·美术卷主编,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美术史》十二卷编委暨宋代上、下卷主编,清代上、下卷副主编,获二00一年“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国家优秀图书奖、国家优秀艺术图书一等奖。《美术学文库·美术人类学》获二00一年国家优秀艺术图书三等奖。其他专著和画集有《中国绘画》、《书画鉴定与艺术市场》、《毗庐精舍集》、《徐建融山水花卉扇册》、《徐建融山水花鸟图册》等三十余部。
总序
画派叙论
一白描传派
二减笔画派
名家名作赏析
影响与评论
年表与资料
北宋景德四年(1007)至元至正六年(1346)大事记
本丛书着重从千余年的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中,梳理出体现艺术传承与群体现象的画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予以系统评介。
画派就其严格的涵义而言,并不始自纸绢卷轴画发轫的魏晋南北朝时代。作为正式的画派,应该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相同或相近的画学思想或创作原则;二是相仿的笔墨形式和艺术风格;三是呈现一定的师承关系,即有创始人和直接承继人或追随者,从而形成一个人际关系密切、画风传承有绪的画家群体,这批画家就组成了同一画派。古代绘画史籍中正式命名的第一个画派是明代“浙派”,明末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称:“国朝名士仅戴文进为武林人,已有浙派之目”。于是,承绪戴文进画风的吴伟、张路、蒋嵩、汪肇、郑文林、钟钦礼、史文等人,均被列入了“浙派”。以后,“吴派”、“松江派”、“武林派”、“嘉兴派”、“娄东派”、“虞山派”、“常州派”、“京江派”、“海派”、“岭南派”等明清诸派称谓即相继而生,画史以画派来归纳、概括中国绘画发展历史的论述也相沿成习,并成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然而,从较宽泛的角度来审视画派,它并不是明清时期才出现的现象。若不拘泥于画家的直接师承关系或代代衔接之传承,就相近的画学思想和笔墨风格而言,类似画派的画家群体在六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像称为“样式”的绘画类型,如刘宋陆探微的“陆家样”、南齐张僧繇的“张家样”、北齐曹仲达的“曹家样”等,都创立了自身独特的风格,陆探微有“密体”之称,张僧繇另立“疏体”,曹仲达有“曹衣出水”之喻。这些样式在当时就有追随者,如“陆家样”的承继人就有其子陆绥、陆弘肃以及顾宝光、江僧宝、袁倩、袁质等。至唐代,也出现了吴道子的“吴家样”、张萱的“张家样”和周昉的“周家样”;其中吴道子所创的“吴带当风”画风,对当时和后世宗教画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画圣”;张萱、周昉所塑造的“唐装”仕女,也成为历代仕女画的楷模。这些“样式”的流布和传承,虽未形成真正的流派,然也堪称“画派”的雏型。
六朝以来,各时代涌现的不少名家,也风格独标,盛誉当代,并对后世产生长足影响,承继者不绝如缕。他们所创画风虽未标为“某样式”,然影响并不逊于“样式”,其余绪甚至更为久远。像六朝东晋的顾恺之,其“形神兼备”、“妍质相参”的人物形象和新创的“高古游丝描”,在当时就与陆探微、张僧繇并称“画界三绝”,陆、张还均师其法,此后六朝的孙尚子、田僧亮、杨子华,隋代的杨契丹、郑法士、董伯仁、展子虔,以至唐代的阎立本、吴道子、周时等,无不摹写其迹,受他影响。又像唐代的山水画大家,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并称“大小李将军”,所创的青绿山水画风,使传统山水画发生重大变革,形成了成熟的独特风格,也开创了最早的具“流派”性质的山水画面貌,诚如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评:“山水之变,始于吴(道子),成于二李。”在唐代追随者就有王熊、畅芃、李平钧、郑逾等人;而盛唐时代的王维,所作山水,“一变勾斫之法”,专长“水墨渲染”,所创的水墨山水也独标当代,开后世水墨山水之先河,甚至被董其昌推崇为“南宗之创始者”和“文人画之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