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说起。当时香港的一些知识分子深感香港文化土壤贫瘠,于是采取最简单直接的办法来补救——办书店。他们把书店当做社会启蒙的媒介,主要向读者提供人文、历史、社科等类型的书籍,希望通过书店开拓香港的人文空间。
当然,这些书不够畅销,因此赚钱不多,面对高昂的沿街铺面租金,书店只好“上楼”。以当前香港普通的临街小型旺铺为例,平均月租少说也要一二十万港元,而楼上则不过两三万,上楼是自然也是无奈之选。最初,书店通常选址在二楼,“二楼书店”由此而来。
二楼书店(4) 香港的二楼书店早於1950年代已经出现。当时香港一些知识分子深感香港的文化气息薄弱,遂以最简单和直接的方法来补救,也就是办书店,以此为启蒙社会的媒介。这些书店分布在九龙的旺角、香港岛的湾仔,卖的都是较冷门的书籍,如边缘文学、前卫艺术、严肃哲学、经典电影、美术杂志等。由于利润微薄,通常设在租金较地铺低廉的二楼、三楼,甚至是十一楼。
主要售卖台湾书籍的洪叶书店於90年代掀起二楼书店热潮。由于沙士影响生意,洪叶书店於2005年全线结业,而著名的曙光书店也於2004年并入青文书店。不少二楼书店因租金上涨而要搬去楼层较高的地方。其他二楼书店还有:田园书店、乐文书店、榆林书店、东岸书店、学津书店、开益书店、博学轩书店、文星书店、紫罗兰书店等。 中国大陆的简体字书籍一般较便宜,而且书种较多,不乏冷僻题材,在香港越来越受欢迎,不少专售简体字书的二楼书店应运而生,如尚书房、国风堂等。
此外,一些亦有不少售卖二手教科书、参考书的书店在旺角等地经营,却一般不会被归类为“楼上书店”,在每年夏天学生开始放暑假到开学的几个月间都是这是书店进行回收旧书和转售旧书的旺季,更会招请一些学生作为他们的暑期工以落力硬销甚至拉客上楼的方式争取生意。
二楼书店别于大型连锁书店,不讲求齐全,而突出小众服务有特色。特色经营就是二楼书店最大的特点,这也是其生存空间所在。由于书店特色明显,很容易就吸引了一批固定的顾客群。
香港各区二楼书店,家家皆有自己主打的风格,有些甚至从名字就可见一斑。港岛湾仔的青文书店,店名取自“青年文学”,主打文学书。油麻地的Kubrick书店主打电影书籍和杂志。曙光书店专营欧美的原版英文书籍。旺角的序言书室则主打学术类书。近年来,更有尚书房、榆林书轩、国风堂等书店专卖内地简体书。
由于风格各异,读者逛书店,不会为同质化发愁,完全可根据自己爱好有目的选书。同时,每一家秉持独特理念的小小书店,也是一部耐人寻味的书。
以序言书室为例,这家新晋二楼书店凭借自身的特色已成为香港独立书店标志之一,声名远播。序言书室是由3个香港80后青年于2007年创办,3人都是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毕业生。不同于其他同学一毕业就做了工薪一族,他们选择了一条“非主流”之路。办书店,而且办的是学术类书店;卖图书,而且卖的是不赚钱的学术书。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坚持下来。凭借自身的特色,在网络和媒体的宣传下,顾客逐渐增多。说起目前的业务,李达宁说,总体是“生意比开业好,但还不是理想水平”。
穿过一个个老旧而狭窄的楼梯口,推门走进这小小的二楼书店,都市的喧嚣便统统被关在门外,不管下边是繁忙闹市,滚著牛杂的香味,或者卖著法国名牌时装,这二楼书店总是静静地处变不惊,总要在全城最繁华的地方,在全城商业气息最浓的地段,顽强地维系著一缕书香。
当今网上购书和拍卖已经如此发达,还能在这些有特色的“二楼书店”淘到中意的旧书和新籍,价格又公道,实在是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