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白集(插图本)》作者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本更精髓、更优质的《李太白集》。 悠悠白云,千古变幻,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变换了千年。千年当中,许多事物都在大浪淘沙中洗尽铅华,变为过眼云烟,消失在历史的尘埃当中,而李白的诗虽历经千年却不失其光辉本色,以其独有的韵味被历代人们广泛诵读。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诗歌的世界,去体会更精彩的别样人生。[1]
卷一 乐府
远别离
公无渡河
蜀道难
梁甫吟
乌夜啼
乌栖曲
战城南
将进酒
行行且游猎篇
飞龙引二首
其一
其二
天马歌
行路难三首
其一
其二
其三
长相思
上留田行
春日行
夜坐吟
野田黄雀行
箜篌谣
雉朝飞
上云乐
侠客行
卷二 乐府
关山月
独漉篇
登高丘而望远海
阳春歌
杨叛儿
山人劝酒
干闻采花
鞠歌行
幽涧泉
结袜子
王昭君二首
其一
其二
中山孺子妾歌
荆州歌
久别离
白头吟
采莲曲
司马将军歌
君道曲
结客少年场行
长干行二首
其一
其二
古朗月行
上之回
独不见
白纻辞三首
其一
其二
其三
妾薄命
幽州胡马客歌
卷三 乐府
门有车马客行
君子有所思行
东海有勇妇
白马篇
怨歌行
塞下曲六首(录五首)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五
其六
来日大难
玉阶怨
襄阳曲四首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大堤曲
清平调词三首
其一
其二
其三
鼓吹入朝曲
秦女休行
秦女卷衣
东武吟
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
出自蓟北门行
北上行
短歌行 [1]……
卷四 乐府
卷五 古近体诗
卷六 古近体诗
卷七 古近体诗
卷八 古近体诗
卷九 古近体诗
卷十 古近体诗
卷十一 古近体诗
卷十二 古近体诗
卷十三 古近体诗
卷十四 古近体诗
卷十五 古近体诗
卷十六 古近体诗
卷十七 古近体诗
卷十八 古近体诗
卷十九 古近体诗
卷二十 古近体诗
卷二十一 古近体诗
卷二十二 古近体诗
李克,1963年生于北京。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在中华书局从事编辑工作八年,后期负责《国务院古籍整理简报》的编辑和出版。1997年任智品图书(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编。先后策划和主编的有《唐宋八大家全集》、《康熙字典》[3]、《说文解字》、《中国历代碑刻书法全集》、《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出版项目。
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在现在甘肃秦安东)[4]。他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关于其出生地有多种说法,现在一般认为是在西域的碎叶(Suyab,位于今日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据《新唐书》记载其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亦有说其祖是李元吉,因畏被灭族而搬至西域;但此说缺乏佐证。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为任城尉。705年,李白五岁时,和他的父亲李客迁居到蜀郡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开始接受启蒙教育。景云元年(710年)开始,李白开始读诸子史籍,开元三年(715年)——喜好作赋、剑术、奇书、神仙。在青年时期开始在中国各地游历。开元五年左右,李白曾拜撰写《长短经》的赵蕤为师,学习一年有余,这段时期的学习对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元六年,在戴天山大明寺读书。据《旧唐书》记载,青年时期的李白显示了超凡的才能,并且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其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李白曾经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供奉翰林。有一次皇帝因酒酣问李白说:“我朝与天后之朝何如?”白曰:“天后朝政出多门,国由奸幸,任人之道,如小儿市瓜,不择香味,惟拣肥大者;我朝任人如淘沙取金,剖石采用,皆得其精粹者。”玄宗听后大笑不止。但是由于他桀骜不驯的性格,所以仅仅不到两年他就离开了长安。据说是因为他并没有得到重用。
后来他在洛阳和中国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甫相识,并且成为了好友。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在756年12月,李白为了平复叛乱,曾经应邀作为永王李璘的幕僚。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不久以后,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时他已经59岁。据正史《旧唐书》记载,李白流放虽然遇赦,但因途中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主要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有《李太白集》。他的诗歌创作涉及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而且在不少题材上都有名作出现。他所钟好的体裁主要是古体诗,包括古风和乐府诗,但他在近体诗体裁如律诗、绝句中往往也有绝唱留存。在唐代尚未普及的词,有两首被认为是李白的作品,即被南宋人黄升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与《忆秦娥》。也有少数人怀疑它们不是李白所作。
李白为盛唐浪漫诗派的代表,把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推向高峰。正是如此,他取得了“诗仙”之誉。再者,李白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有创作性的发展。他的作品内涵丰富,想像超绝而且取材宏富。李白曾批评诗歌:“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因此,他的作品明朗自然,一扫六朝以来的浮靡诗风。李白的思想和诗歌具有典型的盛唐时代的特征,即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追求自由理想的思想意识。李白广泛吸取了历史文化遗产,融合百家之说,形成了他复杂独特的思想面貌。儒家仁民爱物的思想,使他的诗歌充满了热爱人民关心百姓的高尚情感。如《丁都护歌》、《秋浦歌》等。道家的批判意识和变化观,使他透过社会繁盛的外表看出了大唐盛世由盛变衰的种种迹象和隐藏的弊病。在长安的一系列诗歌都体现了他的这种忧虑。墨家任侠的博爱精神,使他仗义疏财,乐于助人,他的《侠客行》、《少年行》就是李白自己任侠精神的写照。
杜甫对李白评价甚高,称赞他的诗“惊风雨”、“泣鬼神”,而且无敌于世、卓然不群。
第三十卷
(安徽巡抚采进本)
唐李白撰。《旧唐书》白传称山东人,《新唐书》则作陇西成纪人。考杜甫作《崔端薛复筵醉歌》有“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句。杨慎《丹铅录》据魏颢《李翰林集序》有“世号为李东山之文,谓杜集传写误倒其字”。似乎有理。然元稹作杜甫墓志亦称“与山东人李白”,其文凿然。如倒之作东山人,则语不成文,又不得以魏序为解。检白集《寄东鲁二子诗》,有“我家寄东鲁”句。颢序亦称“合於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盖居山东颇久,故人亦以是称之,实则非其本籍,刘昫等误也。至於陇西成纪乃唐时李氏以郡望通称,故刘知几《史通·因习篇》自注曰:“近代史为王氏传云:‘琅邪临沂人。’为李氏传云:‘陇西成纪人。’非惟王、李二族久离本郡,亦自当时无此郡县,皆是魏、晋以前旧名。”今勘验《唐书·地理志》,果如所说。则宋祁等因袭旧文,亦不足据。惟李阳冰序称“凉武昭王暠之後,谪居条支。神龙之始,逃归於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颢序称白本陇西,乃因家於绵,身既生蜀”云云。则白为蜀人,具有确证。二史所书,皆非其实也。阳冰序不言卷数,《新唐书·艺文志》则曰《草堂集》二十卷,李阳冰编。按宋敏求後序曰:“唐李阳冰序李白《草堂集》十卷,咸平中乐史别得白歌诗十卷,合为《李翰林集》二十卷。”史又云:“杂著为别集十卷。”然则《草堂集》原本十卷,《唐志》以阳冰所编为二十卷者,殊失之不考。今《草堂集》不传,乐史所编亦罕见。此本乃宋敏求得王溥及唐魏颢本,又裒集《唐类诗》诸编洎石刻所传,编为一集。曾巩又考其先後而次第之,为三十卷。首卷惟载诸序碑记,二卷以下乃为歌诗,为二十三卷。杂著六卷,流传颇少。国朝康熙中,吴县缪曰芑始重刊之。後有曰芑跋云:“得临川晏氏宋本,重加校正,较坊刻颇为近古。”然陈氏《书录解题》、晁氏《读书志》并题《李翰林集》,而此乃云《太白全集》,未审为宋本所改,曰芑所改,是则稍稍可疑耳。据王琦注本,是刻尚有《考异》一卷。而坊间印本皆削去曰芑序目,以赝宋本,遂并《考异》而削之。以其文巳全载王琦本中,今亦不更补录焉。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
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
——皮日休
太白诗豪迈清逸,飘然有凌云之志。
——李纲
太白天才豪逸,语多率然而成者。
——严羽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
《李太白全集》
作者: (唐)李白 / (清)王琦 注
副标题: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统一书号: 10018-404
页数: 1694
定价: 5.10元
出版社: 中华书局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1977/9
作者: 李白
副标题: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ISBN: 9787101006414
页数: 0
定价: 118.0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丛书: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1999-7-1
国学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因此,国学不仅包括数千年来积累流传下来的经典,比如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孙子》、《史记》、《汉书》、唐诗、宋词,也包含研究中国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娱乐方式的各种学问。广而言之,国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文献,也包括实物;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我国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音乐、绘画、医药、戏曲等等。
国学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学问。上面说的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就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近代以来,国学的研究范围还在不断地扩大,比如,敦煌学、甲骨学,是随着有关文物的出土而兴起的;比如红学,是随着文学理论和学术风气的发展变化而兴起和发展的。随着时间推移和学术进步,必将有更多的学问被纳入国学研究的范围。
数千年来,中国人做学问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比如思想理论、史学理论、文学理论,以及训诂学、考据学、音韵学等等。但这些理论和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在史学研究领域,由于地下文物的出土,王国维等人提出了所谓以地下文物与传世文献相补充互证的二重证据法。近代以来,西风劲吹。国人主动借鉴西方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学问,王国维借鉴尼采的哲学等研究中国的文学戏剧,胡适以杜威的实验主义研究中国的“国故”。国学从来没有拒绝外国学问的介入,佛教传人中国后,经过改造,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学、因明学,自明朝末年西学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天文学、数学等就已经融入了西学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