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门山》
绝壁千峰万仭哉,迂回栈道上云台。
天门雾锁晴还雨,洞宇弥烟拨不开。[1]
⑴天门山:古称云梦山、嵩梁山,是张家界永定区海拔最高的山,北距城区8公里,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最早被记入史册的名山。主峰1518.6米,1992年7月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
张家界天门山⑵ 绝壁:指极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这里形容秀绝险峻的悬崖。
⑶ 千峰、万仞:形容山峰多而高险。
⑷ 哉:表示惊异赞叹的语气,相当于“啊”。在这里增强了身临“险岭”的震撼力!
⑸ 迂回栈道:指来回于沿悬崖峭壁修建的道路。(包括玻璃悬空栈道和观光客运索道)
⑹ 云台:这里指与云端一样高的观赏台。
⑺ 天门:指南北对穿的天门洞,门高131.5米,宽57米,深60米,拔地依天,宛若一座镶嵌在天幕上的通天之门。终年吐云纳雾,震世撼俗。
⑻ 雾锁:指歊雾笼罩。
⑼ 晴还雨:指当时晴天之下骤然降雨,瞬间又回晴的自然奇观气象。
⑽ 弥烟:指烟雾气不断扩散如置天界仙境。[1][2]
奇峰突兀的张家界山多又高真是险峻啊!
我环绕着悬空栈道登上高台去饱览风光。
只见天门被飘渺的云雾封锁着时晴时雨,
张家界天门山致使洞宇弥漫着浓浓仙雾久久挥散不去。[3]
2018年8月11日中午,作者(黄锦祥)陪同家人游经张家界天门山风景胜地,在天门洞巧遇晴雨相交歊雾腾绕的自然奇观后即兴而作。[1][2]
《游天门山》是黄锦祥一首意境开阔,言词精炼、富有想象力的写景诗。诗人围绕着天门仙洞和大自然的气候变化展开描写,讴歌了张家界天门山嵯峨高峙的自然风光。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刻画出天门洞独有的雄奇美景,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却字字玑珠耐人寻味,这首赞美张家界的诗歌至今被广泛传诵。
从地理上看,黄锦祥《游天门山》诗中的天门山位于湖南,而李白《望天门山》的天门山则在安徽,虽然两者的创作地点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地域的“天门山”各具特色,黄氏此诗以“游”中所见来描写“山”之秀色,而李白之诗则用“望”入江河去描绘“水”之气势,使一山一水的两座天门山相映成趣传为佳话。故此,黄锦祥在赋诗后感概道:“太白无缘经此处,三翁感幸把诗题”,句中“三翁”即是指黄锦祥自己,意指李白或因路途崎岖未曾到过张家界天门洞,因而李白把这次赋诗的机会留给了自己!李黄纵使相隔千年,这两首赞美南北“天门山”的诗歌依然令人迷醉,延续着不同的山水传奇故事。[3]
黄锦祥近照黄锦祥(1974.1.28 ~)著名学者、画家、鉴藏家。字石桥,号璧兄,别署(觉翁、禅翁、锦翁),简称三翁。知觉斋主人,又亦名“得圣堂”。广东顺德龙江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中国延安文艺学会会员,中国现代书画名家名作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特邀画家等。博学好古,书画俱佳,富有笔墨韵致;擅诗文,精鉴藏考辨。重于水墨研究,主张书画作品要善于“笔速、笔力、笔魂”的深入运用。代表作有《雨润山青图》、《邀李白》、《忆杜甫》等,传略入编《中国现代书画名家名作展卖图录》、《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世界汉诗年鉴》、《百年经典——中国美术全集》等多部大型辞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