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柏林危机

第二次柏林危机

中文名 第二次柏林危机
发生地点 德国柏林
目录导航

事件背景

1958年11月27日,苏联单方面向英美法三国发出照会,要求它们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的驻军,使西柏林成为一个非军事化的自由市,否则,苏联会把西柏林的过境检查改由东德负责。

1958年12月31日,西方国家坚决拒绝该要求。并宣称它们不惜诉诸武力来解决问题。

苏方对此强烈抗议,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

事件经过

此后双方围绕柏林问题展开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包括1959年的戴维营会谈。这期间,柏林危机有所缓和。

肯尼迪上台后,其外交战略政策以“灵活反应策略”著称,进一步加强了常规军事力量的扩张。美苏关系再度紧张起来。

1961年6月,肯尼迪与赫鲁晓夫在维也纳再次会谈,双方围绕柏林问题展开激烈争论。第二次柏林危机再度恶化。

1961年8月12日-13日民主德国在东西柏林的分界线拉起了铁丝网,几天后,长达165公里的柏林墙被筑了起来。

事件结果

此后,美苏双方都展开了密集的核试验,竞争又趋激烈。但与此同时,两国首脑展开了频繁的秘密通信,最终在1961年10月,赫鲁晓夫宣布放弃在1961年底前与民主德国缔结和约的主张。第二次柏林危机结束。

事件影响

德国进一步走向分裂,东德与西德走向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柏林墙的建立更是对柏林人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苦难。整个第二次柏林危机是冷战中的高潮,它一方面体现着双方都各自不退让的强硬态度,又体现着双方的自我克制,通过秘密通信解决世界级冲突的手段成为美苏之间的一种特殊沟通方式。在之后的冷战历程中,这种沟通方式也多次出场。

(本词条内容由搜狗四史百科编委会编写)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