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布施

无畏布施

中文名 无畏布施
所属类别 佛教用语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无畏布施 配图无畏布施 配图(5) 无畏布施。在众生身心不安、恐惧、害怕的时候,能够帮助他,消除他的恐惧,这一类的布施叫做无畏布施。其范围也是非常的广泛。譬如国家受到外国的侵略、战争;在这人心慌乱的时候,从军到前方去抵抗敌人、保护后方,使后方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这是属于无畏布施。又如:有人晚上走路会害怕;有的怕鬼,有的怕强盗,而路又很长,我能送他回去,陪他一程,他不害怕了、心安了,这也叫无畏布施。其他的例子就不必多举。由此可知,只要叫众生身心安稳,离开一切恐惧,统统叫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得的果报是健康长寿。说到这个地方,我特别提醒同修们,吃素食是属于无畏布施,一切众生看到你都不会害怕。为什么呢?因为你不会伤害他;真正做得圆满,得健康长寿的果报。再加上 法布施得 聪明智慧,财布施得财富,这是人生最迫切、最基本的需求,我们想要这三种果报都得到,就要认真去修三种布施。在中国历史上,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最大、最圆满的,就是乾隆皇帝。他‘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兼俱聪明、智慧、健康、长寿。他做了六十年的皇帝,还做了四年的太上皇。他自己说:‘ 古希天子。’自古以来希有的。那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也不是他夸口。这是他在过去生中, 生生世世,都修清净圆满的财施、法施、 无畏施,才得这么大的 福报!

佛在大乘经上,常常教导我们,菩萨一定要修布施波罗蜜。波罗蜜是‘究竟圆满’的意思。怎样把布施做到究竟圆满呢?这是菩萨重要的一个课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早到晚处世、待人、接物,只要转一个念头,时时处处无不是在修布施。但是这个不圆满、不究竟。究竟圆满的布施,是放下、是舍、是帮助他人。我们应当怎样放下呢?放下就要能‘舍’。舍后面有一个字——得——。小舍就小得,大舍就大得,不舍就不得。佛告诉我们究竟圆满的舍是什么呢?各位,你有没有烦恼?有!那为什么不把烦恼布施(舍)掉呢?你有没有忧虑?你有没有牵挂?你有没有生死?有没有轮回?把这些东西全部都布施掉了,那你就得大圆满、得大自在了。这才是究竟的布施,也就是布施波罗蜜。我们要从身外之物,练习慢慢的舍,舍到一切都能舍,最后连烦恼、生死都舍掉了,那才能够恢复自性的清净光明。

相关应用

如果我们有能力,看到有人生病,治病有困难,我们应当伸出援助之手,布施医药、布施钱财,帮助他治病以脱离病苦。如果看到他人遇到了灾祸,急需要帮助,我们应当尽自己的一分力帮助他渡过难关。看到人有忧愁,软言相劝,使他心开意解。看到人有过错,好言相劝,说明道理,使其悬崖勒马,浪子回头,等等。

词语解释

布施,(1)将金钱、实物布散分享给别人。(2)指佛教用语,人的行为。布施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中的第一项,种类有三种: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

布施是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首。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项主要内容,是菩萨的正道,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是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的途径,也是悟入唯识性的因和果。今仅以六度之首的布施度试作探讨。

布施度,又名檀波罗蜜、檀度、施度。施波罗密,意为布施,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布施有三种之分:第一种是法布施,即以清净心为人宣说如来正法,令闻者得法乐,资长善根之功。第二种是财布施,此中又分两类:一是内财施,即以自己头目脑髓,以至整个色身施于众生,如释迦如来在因地中行菩萨道,曾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二是外财施,即以自己所拥有的衣食财物施予有情,令彼不受饥寒的痛苦。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即众生若有种种灾难怖畏之事,能够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免去内心的怖畏。

为什么要行布施?因为它是立人间和乐、出世圣法的根本。众生在三界之中流转,不得出离,就是由于贪爱执著境界和自体。所谓境界爱,就是世间五欲的享受和占有。在自己一无所有之时,就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去寻求,而且贪得无厌,多多益善,心不知足,惟图多求,甚至不择手段,造出种种恶业。一旦拥有名利等妄境时,更是惶惶不安,唯恐失去。象这样求之尚忧不得者,又何能普舍于众生?既以自我为出发点,执妄境为我所者,又何能去贪著得出离?所谓自体爱,就是贪著个人、种族现在和未来的生命。

夫妇和家室,便是生命爱的对象。众生由于这些妄境之故,悭吝不舍,而导致六道轮回、永无出期。而布施,是悭吝的正对治,能够破裂众生悭吝之心,让众生不被欲累,放下对财物、名利、家室甚至色身的执著,培养慈悲心,以种种钱财宝物,乃至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悉皆施予一切众生,从物质和精神上支持他们,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痛苦、烦恼和无知,满足他们的愿求,与众生广结善缘和法缘,使他们因此而亲近我们、信任我们,为我们进一步感化他们,激发他们向上向善,做好人缘准备,从而能够摄受他们,使之成为法眷,并永断贫穷根本。若能如是,则能恬淡宁静,净守尸罗,乃至引生智慧,如理抉择诸法性相。自利利他者,莫过于布施,故六度中,将其列为上首。由此,也可见布施度对于众生出离生死的重要。

泰国巴吞吐他尼举行大规模布施活动

 凡布施,一般源于悲心和敬心。悲心者,是对那些鳏寡孤独、无依无靠者,或者残废疾病之人,或者由于遭受水、火、风等意外灾祸的众生,寄予深深的同情。故以悲悯心而行布施,相近于今人所说的慈善事业。敬心者,是对父母的孝养、尊长的供奉、三宝的恭敬供养等,这是以恭敬心来行布施,其中也含有报恩的意味。此二者,就是人们常说的悲田和敬田。然世间众生,纵偶行布施,也多为有染而不纯的给予,称之为给予更恰当。此不如法的布施,略说有七类:第一类是随至施,此乃非自动的发心布施,而是因为乞化者或募缘者逼上门来,不便拒绝而勉强布施,内心实心痛难舍。第二类是怖施,此乃因发觉自己的财物、名位、生命等,有危急而难以保存,害怕彼等失去,故行布施,希望以此功德消灾免难、逢凶化吉(世人多有此举)。第三类是报恩施,因为曾受人恩惠,故今以酬谢心而行布施(此乃还债)。第四类是求报施,为了别人的报答,或者希望得到别人帮助,故以财等而行布施。第五类是习先施,自己本无布施的意欲,只是世代相传的习惯,故沿习旧俗而行布施。第六类是希天施,希望得到天神的护佑,或者欲生天国而行布施。第七类是要名施,为了沽名,方行布施,以赚回一个大施主或者慈善家的美名。以上的七类布施,都不是出于悲敬之心,纵然也会有一些功德,但与布施真义,毕竟相去太远。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