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诸子概论
作 者:陈柱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3月
ISBN: 9787563397822
开本: 16开
定价: 16.00 元
《诸子概论》论述先秦诸子学说,以司马谈所论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法家、墨家六家为限。整理各家流派之起源、基本观念,详述各家代表人物的学说内容,并分析其在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实际应用价值。
第一编 儒家
第一章 儒家总论
第二章 晏子
第三章 孟子
第四章 荀子
第二编 道家
第一章 道家总论
第二章 老子
第三章 庄子
第三编 阴阳家
第一章 阴阳家总论
第四编 法家
第一章 法家总论
第二章 韩非子
第五编 名家
第一章 名家总论
第二章 公孙龙子
第三章 惠子
第六编 墨家
第一章 墨家总论
第二章 墨子
……
书 名: 诸子概论
作 者:陈柱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
ISBN: 9787506814362
开本: 32
定价: 21.00 元
本书所论述,以司马谈所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为限。本书论述诸子学说,最注重于各人之基本观念及政治教育才者。
名家主张,国学津梁,使你置身于博大精微之中,获致心灵的文化滋养。
儒为术士之称,有道德有道术之通名,不特儒家得称为儒,即诸丁百家无一而非儒也。
本书所论述,以司马谈所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为限。本书论述诸子学说,最注重于各人之基本观念及政治教育二者。
论心性
荀子之于心性,与孟子极相反者,在其离心而言性也。故言心则同,言性则异。《解蔽篇》曰:“夫何以知,日心知道然后可道。”又日:“人何以知道日心,心何以知,日虚一而静。”又日:“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正名篇》日:“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又日:“求者从所可受乎心也。”此以知觉处为心,与孟子同。孟子日:“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又日:“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向,惟心之谓与。”皆以知觉为心也。《正名篇》日:“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又日:“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性恶篇》日:“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论篇》日:“性者本始材朴也。”荀卿以欲为情之应,情为性之质,欲恶则性恶。孟子言尽心知性,心性虽异,故不可离,性者不虑而得,心者缘官而知,知有是非,非性之善耶?心之知也,岂待学待事耶?孟子所谓性,欲之正也,故日:“可欲之谓善。”而其所谓欲者,则就无节之欲言也,故日:“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尽其心者,思则得之也。故日:“知其性也。”苟子离心性为二,而以欲之过节为性,故日性恶。荀卿亦未尝不知性为善也。《礼论篇》日:“两情者人生固有端焉。”此与孟子之言四端何以异矣。惟以隆礼义,重外忽内,故为性恶之说。《非相篇》日:“论心莫如择术。”《正名篇》日:“故知者论道而已矣。”此其立说之根本也。荀子虽言“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而其于内心之涵养,故不若外形之重,其弊滋多,不亦宜乎。
李源澄(1909-1958),四川犍为县人,师从廖平、章炳麟。先后在无锡国专、四川大学、云南大学、西南学院任教。著有《经学通论》、《诸子概论》、《秦汉史》、《李源澄学术论著初编》等。
《庄子·天下篇》论古之治方术者,自墨翟、禽滑厘以下,凡十馀家,其原皆本六经,内圣外王之道郁而不明,深悲夫百家之往而不返者,必不合矣。异代之后,道法儒墨形名阴阳之言,并存于世,而学者言六艺,必折衷于夫子。盖汉之兴也以纵横,其嗣尚黄老,又其嗣尚形名法术,其端屡更,弊亦相代。盖不待仲舒发策,而上下亦渐厌之矣。说者以武帝罢除百家,尊宠六经,为涂民耳目,锢蔽心智,与嬴秦异术同工。然则内极声色,外逐利欲,任桑、孔以搜粟算缗者,何尝出于六经乎?是知伪经术不足以诋诃真诸子也。嗣是以来,学者盘旋胶绕于六艺,目不覩先圣之原,而妄托于经以自侈。外无键而不闭,中无主而不留。于是方士乘之,则见袭于数术;佛氏乘之,则托援于道学。揉杂班驳,儒术遂为世诟病,而六经且束高阁。远洋神怪力乱之说,方将迎尘而尸祝之。怀宝迷邦,沿门托钵,可不悲哉。向使后世学者知百家之说原不异于六经,藉其同者以相和,异者以相攻,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则六经之光芒,以磨淬而愈耀,而诸子百家之学,亦灿烂迭兴,各有所明,皆可为用,是时为帝者也,何可胜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