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战争

世纪战争

语言 普通话
中文名称 《世纪战争》
类型 纪录片
出品公司 CCTV10《探索·发现》
目录导航

剧情简介

  世纪战争[1]是CCTV10《探索发现》栏目推出的大型纪录片,共48集。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光彩夺目、又最为剧烈震荡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人类奇迹般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但同时历史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矛盾、冲突和变革的阶段。据不完全统计,在这100年间,全世界共发生了373次武装冲突与局部战争,死亡人数1亿多,经济损失超过了5万亿美元。战争的惨烈程度达到了历史顶峰。

  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这个世纪,人类最具杀伤力的进攻性武器———原子弹也诞生在这个世纪。除此之外,这个世纪还是人类社会文明毁坏与损失最严重的世纪。

  《世纪战争》通过回首二十世纪所发生的主要战争,来研究战争、理解战争,从而引发人们对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进一步思索。

影片制作

  和以往的战争纪录片不同的是,《世纪战争》加入了中国的军事学,和战争史研究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对上世纪历次战争的策源、发动、进程、结束等环节有许多独家而精妙的论述,同时对如何制止战争提出诸多新颖观点。该片还着重叙述了在一战、二战的欧洲战场上,许多中国人从军浴血、孤胆斗敌和劫后余生的历史细节。角度独特,且有让人不能释怀的曲折故事。

分集剧情

观看 世纪战争:库尔斯克:钢铁大绞杀

1942年7月到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损失十分惨重,由于苏军在库尔斯克的突出部,严重威胁着德军防线,因此,为夺回战略主动,扭转不利战局,德军统帅部决定,以库尔斯克突击部队为主发动一次代号为堡垒的攻势,力图通过库尔斯克会战向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取得一次胜利,进而占领顿河-伏尔加河流域,攻占莫斯科。一场前所未有的钢铁大绞杀即将在库尔斯克展开。

观看 世纪战争:斯大林格勒·兵临城下

莫斯科战役的受挫并未使德国伤筋动骨,希特勒想置苏联于死地,必须寻找俄国人的咽喉,在他的第41号训令中,德军作战的战略目标就是控制和占有高加索地区的石油资源和农业区,他毫不犹豫地把德军进攻的矛头直接指向了斯大林格勒。一场二战中在苏德战场上最为惨烈的具有决定性的会战,在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的斯大林格勒展开了。8月19日,曾经起草了“巴巴罗萨”计划的德国上将费尔特里希?保卢斯率领第六军向斯大林格勒展开了猛烈攻势,苏军在不利事态下仓促迎战。1942年冬天,斯大林格勒战役进入了关键时期,有着中国东北抗联教导旅指挥员和苏联红军少校双重身份的刘亚楼,提出了一个构思新颖的作战样式,得到了苏联统帅部的赞同。兵临斯大林格勒的德国第六集团军开始被苏军围困,在希特勒“不许投降,第六军必须死守阵地,直至一兵一卒一枪一弹”的严令之下,最终,保卢斯成为德国第一位投降的陆军元帅。

观看 世纪战争:莫斯科·十万火急

1939年9月,德国击败波兰,希特勒决定对苏联发动战争,因此他首先征服了匈牙利、南斯拉夫和希腊等国家,这样就可以顺利入侵苏联。早在1940年德国就制定了名为奥托的计划,希望建立一个帝国。由于莫斯科是政治、文化中心,因此这里成为德军目标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早在苏德战争前就向苏联提前告知德军入侵的消息,但由于武器装备落后,德军顺利攻占白俄罗斯,朱德之女朱敏不幸被俘。斯大林任命朱可夫,组织人民开始了苏联的卫国战争。[1]

分集目录

目录

  世纪战争:上卷  

一战

  第1集 不平静的世纪 

  第2集 巴尔干·导火索

  第3集 堑壕战·地狱岁月

  第4集 凡尔登·拐点

  第5集 红色的十月

  第6集 海上争锋

  第7集 海底幽灵

  第8集 王牌飞行员

  第9集 空中争霸

  第10集 永别了,武器

  第11集 脆弱的和平  

二战

  第12集 大独裁者

  第13集 邪恶的轴心

  第14集 纳粹的冒险

  第15集 魔兽入侵(上)

  魔兽入侵(中)

  魔兽入侵(下)

  第16集 绝地反击(上)

  绝地反击(中)

  绝地反击(下)

  第17集 大漠孤烟

  第18集 鳄鱼的软腹

  第19集 莫斯科:十万火急

  世纪战争:下卷

  第20集 斯大林格勒:兵临城下

  第21集 库尔斯克:钢铁大绞杀

  第22集 最长的一天(上)

  最长的一天(下)

  第23集 最后的疯狂

  第24集 目标:柏林

  第25集 虎!虎!虎!(上)

  虎!虎!虎!(下)

  第26集 燃烧的岛群

  第27集 “蛙跳”式反击

  第28集 丛林铁拳

  第29集 曼哈顿计划(上)

  曼哈顿计划(上)

  第30集 大海战

  第31集 猎杀海狼

  第32集 鹰击长空

  第33集 骷髅·杀戮

  第34集 生命签证

  第35集 罪与罚

冷战

  第36集 铁幕(上)

  铁幕(下)

  中东战争

  第37集 中东:血色橄榄枝(上)

  中东:血色橄榄枝(中)

  中东:血色橄榄枝(下)

  海湾战争

  第38集 沙漠风暴

历史回忆

《世纪战争》图册《世纪战争》图册(6)       20世纪初,不少南美国家独立不久,其中许多国家面临着政局不稳、经济滞后、边界争端等诸多问题。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南美各国因“抢地盘”而爆发的武装冲突屡见不鲜,查科战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这场长达三年的战争导致10万人丧生,被称为“20世纪南美最血腥战争”。

  “鸡肋”变“金矿”

  查科战争与一块名为“查科”的土地有关。查科地区东起巴拉圭河,向西延伸到玻利维亚境内的安第斯山脉,北接亚马孙盆地,南邻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查科地区又分为南北两块,南查科在阿根廷境内,而北查科位于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之间,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由于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对该地区的管辖归属不清,导致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建国后就对该地区的主权纠缠不清。不过,尽管两国一直在北查科归属问题上“口水仗”不断,但在两国独立后的近百年里从未因此动武。原因很简单,北查科干旱缺水、土地贫瘠,既不适宜人类居住,也不适宜农作物生长,面积广阔却没有多少经济价值。为了这样的地方打仗,显然得不偿失。

  然而,到了19世纪末,情况发生了变化。1884年,智利、玻利维亚、秘鲁三国爆发“南美太平洋战争”。战争中,智利击败玻、秘联军。战败的玻方被迫将唯一的出海口割让给智利,由海洋国家变成内陆国。此后,饱受“无海”困扰的玻利维亚开始致力于“重获出海口”的努力,北查科的战略价值开始显现——巴拉圭河流经北查科,如果能取得巴拉圭河的航行权,就等于拥有一条新的入海通道。不过,这要求玻利维亚对北查科实现完全控制。

  到了1928年,另一则消息给本就极为微妙的地区局势火上浇油。美孚石油公司宣布,在北查科地区勘探到大量石油储量。原本“鸡肋”般的贫瘠之地霎时变成“金矿”。巴、玻两国都对北查科虎视眈眈。对于这政治动荡、经济落后的玻利维亚和巴拉圭来说,北查科的“石油”被视为“通往国家富强的最后道路”,战争阴云随之密布。

  相差悬殊的军力

  总的来看,玻利维亚的国力强于巴拉圭,但出人意料的是,率先动武的却是巴拉圭。1928年12月4日,巴陆军少校佛朗哥指挥约400人,突然进犯玻利维亚位于北查科的班加迪亚要塞。该要塞只有28名玻军驻守。仅半小时,要塞陷落,守军3人死亡,余部被俘。此事令玻朝野震怒,很快玻军便展开报复行动。巴方控制下的洛佩斯要塞、博克龙要塞先后被攻陷。

  两国冲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当时的国际联盟组建了一个中立国委员会负责调停。在调解下,两国剑拔弩张的局面暂时平静,但问题并未得到解决。看到邻国趁机整军备武,两国都感到芒刺在背。

  1930年,玻利维亚向英国维克斯公司订购了大量山炮和机枪、2辆维克斯6吨坦克和一批卡登·洛伊德V1型坦克(相当于装甲车)。并且,玻军还从维克斯公司购买了一批量身定做的战斗机。这种战机适合高原作战,被命名为“玻利维亚侦察兵”。此外,玻利维亚还从美、德等国陆续进口了“霍克”Ⅰ型、Ⅱ型战斗机,寇蒂斯“猎鹰”轰炸/侦察双翼飞机,以及容克W.34运输机等,玻空军共拥有约60架先进战机。

  相比之下,由于经济萎靡不振,巴拉圭无力大肆采购军火,巴军装备大多是别国的淘汰货,而且数量也极为有限。据称,当时每7名巴军士兵才能分到1支被阿根廷淘汰的毛瑟枪。巴空军的战机只有十余架,不是一战的“收藏品”,就是淘汰货,作战效能低下。

  除了装备差异,两国军队的规模也相差甚大。巴军仅有3000人左右,而玻军超过万人。既然军力军备都明显占优,玻国总统的萨拉曼卡对战胜巴国信心满满。他甚至放出“4000人足以扫平查科”的豪言。

  “如意算盘”落空

  1932年5月,一位玻军少校乘飞机巡视北查科时,发现一个大湖。由于北查科炎热干旱,玻、巴两国对控制当地水源极为重视。一个面积广阔的湖泊,战略意义重大。

  少校向政府报告了这一重大发现,并很快接到命令:迅速占领该湖泊。于是,他便带领着一支小分队赶往湖边。经过3个星期的艰苦行军,当他抵达湖边时却沮丧地发现,巴军已在湖边建起一个有10人驻守的哨所。由于兵力占优,少校决定发起进攻,这个被巴国称为“皮蒂安图塔要塞”的哨所很快陷落。

  这只是一次不起眼的小冲突,却引爆了两国的全面战争,查科战争就此爆发。

  战争初期,玻军实力占优,准备也更为充分,因此在战场上高歌猛进,连续拿下北查科的科拉莱斯、托莱多和博克龙等3座堡垒。萨拉曼卡于此时暂停攻势,开始积极寻求国际社会干预。

  玻国的“如意算盘”是凭借战场上的有利局势获取谈判优势,迅速结束战争,保住胜利果实。然而,在国际联盟调停过程中,玻方提出的“必须获得巴拉圭河沿岸港口”的要求,被巴方一口回绝。同时,巴方还要求玻方将攻占的堡垒和要塞全数无条件奉还。双方分歧过大,调停失败,战争继续。

  然而,这次“短暂调停”却给了巴国喘息的机会。巴国在这段时间里进行全国动员,兵力急剧膨胀。随着时间推移,巴军总人数剧增至6万人。另一方面,尽管玻军继续大举推进,甚至一度攻至距巴国首都亚松森仅200公里处,但长达数百公里的后勤运输线极为脆弱,玻军前线的物资补给变得困难。双方实力对比开始发生变化。

  南美版“绞肉机”

  1932年9月,巴军开始反击。首要目标就是战略要地——博克龙要塞。8000多人的巴军包围该要塞,经过20多天的激烈交火,成功将之占领,并俘虏1000多玻军。随后,巴军以该要塞为依托,对周边玻军展开攻势,短短一个多月便横扫敌军12座要塞。玻总统萨拉曼卡不得不走马换将,任命德国人汉斯·孔特担任玻军战争总指挥,意图扭转战局。

  孔特是一位老派将军,他的上任并未能改变战局。巴军进攻仍在继续,战况也越发惨烈,双方不断拉锯。1932年12月,巴军进攻萨维德拉,双方在一块名为“七千米”的开阔地展开血腥战斗。此战,双方共投入2.5万人,依靠堑壕、机枪和重炮进行混战,阵地上尸横遍野,人称“凡尔登绞肉机”南美版。由于孔特指挥失误,草率反击,导致玻军2个师被全歼,这处战场也因此得名“血腥的七千米”。玻军自此一溃千里。到1932年底,巴军已攻占北查科30多个据点。在短短半年里,双方伤亡人敌超过3万。

  到了1933年夏天,北查科早晨阴凉处的气温都高达38摄氏度。许多玻军士兵不能适应环境,非战斗减员严重。巴军的境况则好得多,巴拉圭原住民——瓜达尼人长期生活在查科地区,对气候比较适应。战场失利加上天气恶劣,玻军大量减员,前线玻军总数已不足3万。玻政府紧急发布动员令,30岁以上的男子也被要求应征入伍。虽然玻国政府勉力而为,但玻军却已是强弩之末。1934年12月,巴军占领了北查科绝大部分土地,并将战线推进至玻国领土。

  眼见局势紧急,玻政府再度全国动员,从10多岁的孩童到60岁的老人都被征召,以图决一死战。巴国此时的日子也不好过,苦战2年多的代价极其巨大。另外,战线太长导致的补给困难同样开始困扰巴军。由于双方既无实力继续战争,也无法承受更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和平成了唯一的出路。1935年,两国在国际社会的调停下停战。

  谁是“幕后黑手”

  在这场长达3年的战争中,玻方战死8万人,被俘3万人;巴方战死2万人,被俘3000人。10万条生命逝去的背后,是两国千疮百孔的经济。由于战争挥霍了巨额的人力财力,两国在战后物价飞涨,饿殍遍地,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惨剧。

  更为讽刺的是,两国所希望达成的目标都没有实现。依据停战协定,巴拉圭获得了战争期间占领的全部土地,但北查科的“丰富石油”却踪影未见。玻利维亚虽然取得巴拉圭河航行权,但没能获得沿河港口,还进一步丧失领土(主要指原本在北查科的占领地)。同时,战争结束后,两国政坛都被军队掌控,陷入不断政变与动荡之中。

  参战国没能得到好处,幕后势力却获利不浅。为了在战争中取胜,两国不惜大举借债,仅玻方借债便高达2.28亿美元。作为债权方,美孚石油公司等跨国企业在战后加深了对两国经济的控制,而维克斯等国际军火商更是直接从战争中获取暴利。另外,阿根廷、美国等国作为调停核心,借机在南美树立起了威望。有人评价说,查科战争中的巴、玻两国更像是他国政治和大国霸权的牺牲品。[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