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部门中有一门叫 「心灵哲学」的(The philosophy of mind) 。它提出 的问题是,世界事物都有物理的部分,但这众多的物理部分是如何统合的?例如当我在阅读时,眼睛在由左至右看,手指在翻动纸张,大脑在使用能量,血液在输送 氧,肺部在呼吸,神经在细胞与大脑之间输送讯息,这一切都是物理的部分,但这 一切物理的部分是如何统合而成为一次「阅读」的经验呢?与「我」有何关系呢?「我」是否在物理身体之外呢?身体 死亡之后,「我」是否仍然存在呢?「心灵」 与我的大脑是否是同一样的东西?「心灵」在哪里呢?我是否可以用我的「心灵」 与别人的「心灵」沟通?或我们只是在猜想别人的「心灵」是如何如何呢?现代科技创造人工智能可能吗?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西方哲学中「心灵哲学」会讨论到的问题,它们牵涉到生物 学、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技等其它领域,但最主要是这些科目如何与我的「心灵」有关系。这些问题中最基本的一个是,心灵与我们身体的关系是怎样的?
西方哲学处理这个问题时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偏向肯定身体与行为的 物理主义 与 行为主义;另一个方向是偏向肯定心灵的 理想主义< 或观念论)。当然,还有很多 的哲学家是兼论两者的 二元论者。先说物理主义,他们肯定只有身体和行为才是最真实的,思想与情感等东西都是由 物理性质的身体所形成,如大脑的 电子脉冲,肌肉的化学反应等 物理现象会形 成我们各种思考和情感反应。他们提出两个实例证明此说,一是用电流刺激大脑, 对人的性情有所影响,现代医学上是有用这个方法来医治一些情绪低落的病人的。另一个例子是一个大脑严重受损的人,受损前后是完全两种模样的,受损后甚至是 否可被称为「一个人」也有问题。总之,所谓一个人就是大脑加身体加神经系统。相信我们都不反对人是有大脑、身体、神经系统的,但除此以外,真是没有其 他成分吗?一名母亲抱着她的 婴孩在胸前 慢动作左右摇摆,你是否只见到一名中年 妇女双手屈曲紧扣,手上放置了一名重十多磅的婴儿在作四十五度和每秒一下的摆> 动呢?难道你看不见她的动作流露出的关怀和爱心? 南京大屠杀中,你是否只见到 一名军人拿着重三十磅的大刀在斜向四十五度的角度,用一百磅力度移向另一名男子的颈部,而跟着该男子的颈部以某时速的速度滚在一旁,血液则以每秒某公升的 速度向上喷出?你看不到其中的残酷吗?这些物理现象背后真的没有其它东西存在 吗?西哲 康德就曾指出人理性范围所见只是现象,但现象背后的 物自身世界就非人理性所能认知了。
康德这是指出世界之两层性,但他承认除了现象外,还有其它世 界、其它东西存在,只是不能由知性理性认知而已,「道德」就是其中一种。由此 可见,物理主义所说实与我们生活所感有所 乖离。相反于物理主义,理想主义(或译「观念论」)肯定精神多于物质,由于我们 所见的物质、身体、他人的身体、和一切经验到的,都可能是假的,因为都是经由 我们的心灵所反映给我们知道的。著名的例子是西方近代哲学之父 笛卡儿的 怀疑论,我们感官所知的一切都不一定是真的,都可能是假的,只有「 我思故我在」才是最 真实的。这才是哲学的起点。当然笛卡儿哲学的怀疑论只是起点,最后笛卡儿仍然 保住了身体与世界的真实性,并非真正极端的 理想主义者。 巴克莱和 莱布尼兹才真正是理想主义者。 巴克莱认为所有事物都是在心灵上存在的。我们认知世界只能通过感官而不能 由其它途径认知,这个世界就是由于这些感官的知觉所组成的。这些知觉都是观念,是心灵上存在的观念,所谓「红的感觉」不能离开心灵而独立存在。因此世界的存 在,即由众多观念组合而成的世界,因而称为「被感知」的。因此有「存在即被感 知」的名言。若这里有一张桌子,我看到、摸到,故我感知到桌子的存在,我有桌子的观念, 桌子也因我的感知而成为一个存在物。但当我合上眼睛,收起双手时,这桌子即不 存在,因我没有了观念。当我再睁开眼睛时,这桌子又实时存在了,因为它又再成为我的观念,又再被我感知了。那么巴克莱如何解释桌子的连续存在呢?他认为当 我不看桌子时,会有其它人在看它,它便又继续存在了。那么,如果在深山中有一 桌子,但无人看见又如何呢?巴克莱认为最后也会有上帝在感知,所以是存在的。因为有上帝,所以万物存在。 但到底这些感官的感知是否真的是心灵的?这些感知是不是纯心灵的或纯主观 的呢?会不会有物理性的成分,有部分是客观的呢? 莱布尼兹认为世界可分为心灵上的和物质上的存在,但是凡物质上的存在都可被分解为众多的小部分,小部分又可再被分解,直至最后不能再被分解为止,那时 便是无数的 单子,单子是不可被分的单位。但这些单子既是不可被分,则单子是不 占空间的东西,因为凡占空间的都可被分,不占空间而存在的,便只有在心灵上的存在了。这就是他著名的「 单子论」了。 「心灵」(或译「精神」)在现代的意义很多时是指人的思想,但莱布尼兹明 显不是用此意义。
在他的时代,由于笛卡儿的世界是二分的,分为物质与心灵,故莱布尼兹继承了这种二分,无可选择地不是物质性的便只好选择心灵的。若在今天, 他可能会选用仍是物理意义但较为抽象的「能量」概念来解释,相信会更符合他的 意思。虽然莱布尼兹的单子是在心灵上存在,但他如何用单子来解释一些抽象的概念如 公义、仁慈等呢?关于这点,他似乎未有好好的解释。 至于其它二元论者又如何解释心灵与身体的关系呢? 柏拉图在《费多篇》里认 为身体是合成的,因此易坏;心灵是简单的,因此不易坏,因此 理型既是不变的,便应存在于心灵中。由于心灵中有不朽的理型存在,因此心灵也是不朽的。你可能 不同意柏拉图这些说法,但有一点要留意的是,柏拉图其实指出了心灵不是时空中 物,因此心灵不是指我们的大脑。另外一点较多人接受的是心灵很多时是在沟通中展现出来的。沟通其实是牵涉 了主客或两个不同领域的区分。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时其实是明显的区分出外 在的世界和内在的心灵,世界与心灵是两个领域,有分别但又互相影响。笛卡儿的心灵有偏向现代的神经系统的倾向,因为他认为心灵可影响身体,而世界是被物理 定律所决定,如果心灵要影响世界便得透过身体的活动,因此如果心灵不能指挥身 体活动,则外在世界只是一封闭系统而与心灵无关。但笛卡儿的心灵又是非经验的,不在时空之中,不是身体的一部分,但又有关于身体,可影响身体,因此《心灵的 概念》作者 莱尔 曾称笛卡儿这个观点为「机器中的幽灵」。
二元论说法之中,又有所谓 假象论和 互动论。假象论是说我们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如此复杂,令我们有可独立决定或自由选择的假象。心灵好像是自由选择以影响 外在世界的现象,而其实外在世界只是依从 物理定律而转变,一早已被决定,所谓 心灵决定也只是大脑细胞的电子脉冲影响而已。这说法其实是物理主义,心灵根本没有丝毫影响力。就像现在的 计算机仿真的人工智能一样,人与计算机下棋,计算机好像 懂得用心思考而跟你一着一着的下棋,但其实只是有人早已把很多很多的复杂的变 化输入到其系统中,计算机经一轮复杂的运算后而得出结果,好像人用思考出来的一样,但其实只是一连串的机械程序而已。 至于互动论者最主要面对的问题是,如果心灵与身体是区分开的,那么它们是 如何做到互相影响的呢?好像牙齿坏了(物理现象)而导致痛苦和不快乐(心灵感受),或因害怕(心灵感受)而导致冒出冷汗和战抖(物理现象)。但这两者(心 灵和现象)之间有没有 分界线呢?没有又如何分开为两个领域呢?若有,两者又如 何越过分界而连在一起产生互动呢?关于以上问题,其中一种解释是「 偶然论」,即是牙齿坏了与痛楚是偶然同时 出现,并无 因果关系,甚至有极端的哲学家认为并不是人的心灵在控制自己挥动臂 膀,而其实是上帝在控制你的 臂膀挥动而已!这解释完全否定了 因果律,像极端的怀疑论一样。 另一种解释是「预设 和谐论」。他们认为 心灵与世界虽然互为独立,但因在一 预设的和谐中运作,故可运作得很顺利而看来好像互相影响,就好像莱布尼兹单子 论的预设和谐一样。单子既互为独立,因何可以一起形成活动,就是在一预设的和谐中的缘故,而这其实是上帝的预设。这本是莱布尼兹用来解释 目的论论证,证明 上帝存在的说法,但后来也有哲学家用来解释心灵与世界的互动。
还有一种「一体两面论」。史宾诺莎就是持此说者,他认为所有存在都是有心灵一面和物质一面,心灵与身体是不能分开,是同一存在的两个面向。例如:思想> 是心灵表现,但从另一面向看,便是大脑脉冲的表现,或者我们可称心灵表现为内在的表现,现象世界为外在的表现,则思想为内在表现,大脑脉冲为外在表现。又 例如 听音乐,欣赏音乐是内在心灵的表现,声音波长与频率是外在世界的表现。这 个说法的问题是,如史宾诺莎所指出,所谓「选择自由」只是 幻象,我们根本没有任何抉择的力量。因为外在世界的现象完全受制于物理定律,完全没有自由性,如 果心灵表现只是一体之两面,则心灵也是不自由的。 那么到底心灵与世界是可分开的或不能分开的?是否互相影响?关系为何?由以上所论可见,西方传统哲学所论之「心」,主要包括两种机能,一种是心灵与世 界的关系,即心灵如何知道世界的问题;另一种机能是意志的机能,即心灵如何使 我们的身体在世界上作出行为,即如何实践出心灵的要求的问题。这个结论当然是概括西方传统主流哲学而说,其中也有少数哲学家讨论心灵是牵涉道德问题,但不 是主流。但 中国哲学在讨论「心」的哲学时则是以讨论道德问题为主,正可见中西 哲学取向不同,如果总是以西方哲学所要求的来评论中国哲学便会有所偏差了。
心灵哲学成为 当代西方哲学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该领域爆发了并正在进行着所谓的“ 本体论变革”, 笛卡尔的二元论的思想成为他们批判的对象,因此,笛卡尔对心灵哲学所作的贡献是大多数哲学家所忽略的问题,本文将结合当代“本体论变革”中的部分思想对笛卡尔心灵哲学的思想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最近三、四十年,心灵哲学作为哲学的一大分支,倍受哲学家的关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当代西方哲学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并且,该领域爆发了并正在进行着所谓的“本体论变革”。这一变革,共同的目的是批判、颠覆常识的心身观和潜藏在大多数哲学体系中的二元论幽灵。而作为二元论的代表者——笛卡尔,就不可避免的成为矛头所指。当然,笛卡尔的二元论的思想给哲学界带来的灾难不可 视而不见。但是,当代心灵哲学所讨论的许多问题并未超出笛卡尔所思考的范围,而且一些重要思想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是在笛卡尔的观点的基础上发展和衍生起来的,甚至一些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并未超越笛卡尔的思想。
笛卡尔的关于心灵哲学的思想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 自我意识、 心身关系、人与机器。
自我意识。笛卡尔的方法是以“怀疑”开路的。他的形而上学的沉思的“第一沉思”就是普遍的怀疑。我在怀疑,这也是在说,我在思想。既然肯定我在思想,那么就必须也肯定我的存在。在他看来,“我思”必然依附一个主体, 那就是我。因此,我是存在的。既然我是存在的,那就必然占有一定的空间,因此就具有广延的属性,属性又依附一定的实体,因而就推出了“物质实体”。我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和本性就是思想。“思”就是以属性而存在的,和上面一样又推出了“心灵实体”。
心身关系。上面已经说了,笛卡尔的“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是从属性“广延”和“思”中推出来的。他认为,“广延”和“思”无论从哪个层面上来看都不可能还原为对方,因此,它们具有不可 还原性,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具有绝对的区别,进而,他就提出了心身二元论的思想。
人和机器。笛卡尔是“人和机器说”的坚决 反对者。他认为人不是机器,动物才是机器,因为人和动物的身体是物质的不同形态,所以它们也服从物质的普遍规律。他同意将 动物和人的肉体看作机器。但是,一旦超出了肉体和物质的范围,进入意识和精神的层面,就不能将动物和人同等对待。
一、笛卡尔关于心灵哲学的基本思想
二、笛卡尔的心灵哲学的价值所在
[1] 高新民、 刘占锋, 心灵的解构——心灵哲学 本体论变革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商务印书馆
[3] 笛卡尔, 第一哲学沉思集,第二卷
[4]笛卡尔, 论灵魂的激情,第一部
[5]高新民、 殷筱,心灵的解构: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本体论变革”
[6] 周晓亮,自我意识、心身关系、人与机器——试论笛卡尔的 心理哲学思想
《心灵哲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第9届维特根斯坦国际专题讨论会的主题是心灵哲学和心理学哲学。详细地讨论过的问题包括:心身问题、心灵哲学的传统问题和心理学哲学。
1.心身问题
什么是心身问题?“心灵”一词有多种非常不同的用法,这一事实导致了近来讨论中的某种混乱。对这个词,我们至少可以区分出五种不同的用法,因此心身问题至少有五种意义。
(1)我们可以像笛卡尔使用“mens”一词那样使用“心灵”一词,让它指称具有心理属性的东西,亦即指称那种进行思想、感知、相信和欲求的东西。
心灵哲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哲学分支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其渊源甚至可以追溯至原始思维,在那里已有“丰富的”“灵魂”观念,并形成了关于灵魂与身体的关系的“前哲学”。说它年轻,是因为作为一门独立的、相对成熟和完善的哲学分支学科,严格说来,是现代哲学向纵深发展以及与有关科学互动的产物,而步人健康、迅猛发展的“快车道”则只有约50年的历史。尽管年轻,尽管只是与语言哲学、道德哲学等处在同样层次的分支,但它“后来居上”,一跃而成为哲学领域的具有基础意义和举足轻重地位的学科。如果说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运动经过了所谓的“哥白尼式革命”,语言哲学由此取代认识论在近代哲学中的“重心”“基础”地位而成为现代哲学的重心和标志,那么在当今哲学的百花园中,心灵哲学则成了重心之重心、基础之基础。对此,美国著名哲学家J.塞尔作了精辟的概括:心灵哲学是语言哲学的基础,“语言哲学是心灵哲学的分支之一。”(《意向性》,剑桥大学出版社,1983,Ⅶ.)如果说本体论、认识论问题的解决离不开语言哲学的话,那么同样可以说,语言哲学问题的解决则有赖于有关心灵哲学的探讨和发展,例如,要说明语言的意义、指称、性质、特征等,当然要诉诸于心理状态的意向性,尽管不是唯一地由之所决定的。J.塞尔的断言是否言过其实,只要随便翻翻西方尤其是英美最近一、二十年出版的哲学书籍和杂志就清楚了。心灵哲学方面的论著数量之多、问题之深广、见解之新颖别致、争论之激烈、进展之J陕确实令人震惊。至少可以肯定,心灵哲学是当代西方哲学家关注的重心和热点之一。
心灵哲学研究的主要是心理现象的形式、范围、本质、特征、心与身的关系、心理内容及其根源等,并对常识心理解释模式和心理学进行哲学反思。随着认识的深入,心灵哲学已改变了或正在改变传统的心理观。由于心理现象是宇宙结构图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心灵哲学的最新探索也触及到了一些根本的宇宙观问题,如随附性、依赖性、决定、协变、还原、规律等。有迹象表明,心灵哲学向纵深的发展将是引起未来哲学变革的重要根源和动力之一。由此看来,心灵哲学不是一门狭隘的心灵学问,而是一个有着相对稳定的硬核、模糊的边界、开放的性格和远大的前途的广博的研究领域。
为了了解西方心灵哲学的最新发展,推进我国心灵哲学的研究,我们选编了这本文集。本选辑由于篇幅所限仅从该学科的大量研究领域中挑选了最近研究较多、属前沿和焦点问题的九大问题。它们分别是:一、心身问题,即心理现象的本质、心与身的关系问题,当前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还原主义、功能主义、“实现”和物理主义的二难困境等问题上。二、感受性质,即人在经历感觉等心理状态时所体验到的主观的特征或现象学性质。非物理主义者认为:物理主义已能同化各种“反例”,但是不能同化感受性质。感受性质是心理世界的“新大陆”,是物理主义无法说明的非物理的东西。而物理主义者针锋相对,在反击中将物理主义艰难地向前推进。三、随附性。这是心灵哲学中的一个新问题、新范式,指的是心理现象由物理现象所决定、依存的伴随或随带发生的特征。当然也可泛化到其他关系、属性之上,从而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范畴。这一研究是人们试图进一步把握心理现象的本质、特征以及在宇宙结构图景中的地位、在还原论和二元论之间寻找中间出路的产物,涉及到决定、还原、必然性、心物规律等心灵哲学和宇宙观的重大问题。四、意识。这里所说的意识是狭义意义上的意识,即贯穿于人的各种有意识心理现象中的共同的“觉知”“知晓”特征。围绕意识问题已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独立的研究领域,有的还提出了“意识学”的概念。意识问题林林总总,现在有人把它区分为两大类问题,即“困难问题”和“容易问题”,前者指“经验”问题,是倍受关注的问题。五、思想的语言和心理表征。前者指的是不同于自然语言的“机器语言”,是人脑思维的真正媒介,因为在许多人看来,自然语言有形、声等特点,根本不可能为人脑所加工。后者指的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自身所得的信息的存储、加工的表达形式。这些研究真正深入到了心灵世界的内部结构、运作及机制。六、意向性和内容理论。这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崭新的问题,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正是在此相交汇的。许多人认为:自然语言的意义与心理状态的意向性有关,而后者又根源于思想的语言、心理表征的语义性。但思想的语言的语义性是什么,与心理状态的功能作用是什么关系,与心理语句的句法是什么关系,其语义性又由什么决定?这些是当前争论的焦点。七、他心知问题,即我心以外有无他心?如果有,如何认识、如何证明?认识他心的基础、根据、过程是什么?判断对象如机器人有无心灵、智能的根据是什么?争论主要集中在他心知怀疑论和类比论证两大问题上。八、行动哲学。这是在传统的自由意志问题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个专门研究行动的领域。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行动的特征、标志、结构、解释和评价等问题上,触及到理由与原因的关系、有无涵盖心物关系的规律、心理有无原因作用等根本哲学问题。九、心理解释与民众心理学的地位。这也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民众心理学是潜藏在我们每个人心理生活和日常解释活动中的、关于行动之原因的常识心理学理论。一般人包括很多哲学家在内所持的心理观、心身观以及由此所构成的宇宙观实际上是常识心理学的观点。这一研究不仅涉及到如何解释心理、心理学的问题,而且涉及到心理现象的地位和命运、心理学有无自主性、是否会被还原、取消等根本问题。
关于本书的选编、译注,有几点需要予以说明:(一)编者在选编过程中查阅过国外较多版本的“心灵哲学原著选辑”,尽力取各家之所长,但又努力追求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因此编者依据多年的积累及研究,结合我国哲学发展的需要及现状,对体例和内容选裁作出了新的尝试;(二)书中涉及到大量国内少见或未见的人名,已有通行译法的一律照旧,凡新译人名一般据《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商务印书馆1997)和《简名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8)译出;(三)大多数文章或著作后均附有较详细的“注释”和“参考文献”,酌情译出,有些作了较大删节,参考文献的顺序一般根据出现于文中的先后顺序排列;如作者较多,一般只译第一人,然后加“等”字样;文章篇名用引号、著作用书名号分别予以标示;(四)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原文中的有关概念,译者酌情加了一些注释,并用*予以标示。
本选辑由我们两人共同选编,并组织翻译、校改及统稿。具体分工是这样的:储昭华译第八部分、编人名对照表,熊哲宏译“心理语义学或者真值条件从哪里来”,杜保友译第七部分前三篇,殷筱译“随附性的种种概念”,周克武译“心理表征”,徐弢译“人”和“上帝心灵中的还原”,其余内容均由高新民所译。
本书从构思到具体翻译自始至终得到陈小文先生的指导及帮助;牟博先生对本书的选编和翻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并为联系外国版权付出了辛劳;张大松教授审读了与现代逻辑联系较为密切的译文,刘红平博士审读了第四部分涉及到现代物理学的译文,均提出了有价值的修改意见及建议;刘雅琴及我们的研究生舒年春、董强、季岸先、戴振宇等作了大量校对工作,有的还结合学习我们所开的“专业英文翻译”课程、对照原文指出了一些明显的错误,在此一并谨致谢意。
心灵哲学的译介在我国刚刚起步,许多术语、内容第一次表现为中文,加上编译者学识所限,错漏一定不少,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高新民储昭华
200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