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C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大巴黎的未来:促进中心城边缘被遗忘土地的发展;协调中心城与郊区的空间组织,加强它们的联系;整合从中心城到边缘郊区的物质遗产,使这些处于弥散状态的资源联系起来;识别具有潜力的地点并设定其定位,捕捉和创造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完善地铁交通网络以联系分散的周边城市;利用巴黎郊区的天然景观美化城市。
他们从文化、公共工程、交通、政治与社会这四个方面,用编年史的方法描绘出时间轴上巴黎的城市演变图景,同时横向比较分析一些世界上知名城市的典型特征。他们认为有必要对巴黎的城市遗产重新认识,提出“城市遗产的再定位与更新” 的规划概念,以彰显巴黎的城市特色。
他们提出“巨大的卢浮宫(TTGL)”方案,计划扩大卢浮宫变成一个集文化场馆与购物中心于一体的大型的文艺中心,用于展览文化、娱乐和放松大众,联系更丰富的交通网络,配备大型停车场。他们认为此举不但能形成一个民主的巴黎形象,更可以带动巴黎的经济发展。
德国建筑师费恩?热佩尔(Finn Geipel)的事务所LIN认为“后京都”时代的大都市应具备一些特征,比如城市应体现民主的机遇与挑战;城市应具有本土特色;城市对多元化现象有包容力等。
根据这些特征,他们提出将巴黎建成一个“多极核城市”,将人口众多、设施较全的“密集型”区域与资源丰富、空间开阔的“轻便型”区域相互交叉。并将河流和森林置于城市中心,作为城市的身份的象征。他们认为城市如何良性发展与低密度、绿色景观及通达性密切相关。
“密集型”区域由便捷的公共交通工具及互联网联系各个高密度的“城市极”,它包括大型商业、密集的产业集群以及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密集有利于节约能源。
“轻便型”区域是典型的“低碳城市 ”,它由住宅、中型办公、学校及科研机构、服务设施以及城市农业区组成,同时拥有大面积的绿化景观形成“城市绿肺”。
创造模仿自然的多功能城市生态景观,形成“大巴黎森林”,一方面能够清洁空气和水,成为气候的调节器;一方面是人们游憩或放松心灵的自然景观。另外将塞纳河建成城市公园,开发河流的自我净化和自我修复能力,创造新的城市景观。
此规划的核心理念是在保留原有巴黎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城市景观。他认为应该紧密结合城市的野心和责任,通过提高城市质量,尽量压缩人口,改善资源配置,使城市更有吸引力,具备更多绿化。
在城市中心区环线周围发展高层建筑群,满足保留巴黎历史风貌及城市新区发展的需要,在市中心区创建超高层建筑营造巴黎新的城市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