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客家人称谓的由此而来。为防匪患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防御性极强的围合式民居建筑——客家围屋。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和实地调查,龙南围屋大都建于明末至清末之间。此时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战事频繁,老百姓没有安全感,远居他乡的客家人为了保护自身以及家庭的安全,设计创建了防御力极强的城堡式民居建筑。伴随生存环境的剧烈变迁,客家围屋建筑形式先后经历了创始期、成熟期、极端期和衰落期,围屋的营造技艺也发生了对应的显著变化。
龙南客家围屋形态丰富多元,尺度变化跨度极大,有国字型、口子型、回字形和不规则形等多种形式,面积也从200余平方米的猫柜围到一万多平米的关西新围,在建筑高度上,龙以2层-3层居多,选址多位于盆地中央。龙南客家围屋在防御建筑方面相对成熟和完备。围屋拐角处设凸出墙面,屋顶瓦面设炮楼,围屋建有宽大厚实的墙基,有用火砖或者条石头砌成的防撬防挖外墙,炮楼内侧设计的上窄下宽的射口,包有铁皮的两三重的围门,围内建有备荒的暗井,围外环屋的壕沟,高超独特的营造技艺使龙南围屋的坚固、易守难攻龙南客家围屋在构造艺术上,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艺术珍品。最为气派和富丽堂皇的关西新围,是赣南围屋中的典型围屋和精品围屋之一,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徐氏同姓聚族而居,围屋建筑壁垒森严,集住宅、城堡、祠堂、议事厅、中心广场(跑马坪)于一体,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所有。如此功能之齐全,气势之宏伟,为世界之罕见,是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
围屋是客家人聪明才智的艺术杰作,它们依山就势,布局合理,不仅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其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不仅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等特点,而且追求优美环境,注重分析地表、地势、地形、地气、土壤及方向,尽可能使宅基位于山灵水秀之处。围屋与环境的结合,充分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