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科是新成立的科,由过去的文鸟类(文鸟科,也可分成文鸟科和梅花雀科2科),鹡鸰科和岩鹨科的成员构成。麻雀科是旧大陆特别是旧 大陆热带地区非常繁盛的一个科,但有些成员也分布到新大陆,还有一些成员被引进世界各地。
麻雀科有386种,是鸟类第六大科,分为5个亚科,其中包括不少人们最熟悉的 鸟类。
麻雀科
麻雀亚科
鹡鸰亚科
岩鹨亚科
织布鸟亚科
梅花雀亚科
体形中等或形小;雌雄同色或异色;嘴基厚钝,嘴呈粗而短的圆锥形,嘴缘光滑无缺刻;角质腭两侧纵棱的后端左右合并成“U”或“V”形;鼻孔裸露,近于前额而远离嘴缘;跗蹠具盾状鳞,翅长适中,初级飞羽9枚或10枚,若具10枚,则第一枚纤小,通常短于第二枚之半,尾方形或楔形。
麻雀科是与人类伴生的鸟类 , 栖息于居民点和田野附近。白天四处觅食,活动范围在2.5~3千米以内。在地面活动时双脚跳跃前进翅短圆,不耐远飞,鸣声喧噪。以谷物为食。当谷物成熟时,多结成大群飞向农田吃谷物。繁殖期食部分昆虫,并以昆虫育雏。繁殖力强。在北方,3~4月开始繁殖,每年至少可繁殖2窝。在南方 ,几乎每月都可见麻雀科繁殖雏鸟 。巢简陋 ,以草茎、羽毛等构成,大都建在屋檐下和墙洞中。每窝产卵 4~6枚。卵灰白色,满布褐色斑点。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1~12天。雏鸟全身裸露,15天以后才能出飞自行寻食。
亚种分化极多,广布于我国南北各 地,也广布于亚欧大陆,是一种最常见的雀类。
一般麻雀科体长为14厘米左右,褐色。雌雄形、色非常接近。喙黑色,呈圆锥状;跗跖为浅褐色;头、颈处栗色较深,背部栗色较浅,饰以黑色条纹。脸颊部左右各一块黑色大斑,这是麻雀科最易辨认的特征之一,肩羽有两条白色的带状纹。尾呈小叉状,浅褐色。幼鸟喉部为灰色,随着鸟龄的增大此处颜色会越来越深直到呈黑色。幼鸟雌雄极不易辨认,成鸟则可通过肩羽来加以辨别,雄鸟此处为褐红,雌鸟则为橄榄褐色。
麻雀科为杂食性鸟类,夏、秋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种子为食,育雏则主要以为害禾本科植物的昆虫为主,其中多为鳞翅目害虫。由于亲鸟对幼鸟的保护较成功,加上繁殖力极强,因此麻雀科在数量上较许多种鸟要多,这样在庄稼收获季节容易形成雀害。冬季和早春,麻雀科以杂草种子和野生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为食,也吃人类扔弃的各种食物。
除繁殖、育雏阶段外,麻雀科是非常喜欢群居的鸟类。秋季时易形成数百只乃至数千只的大群,称为雀泛,而在冬季它们则多结成十几只或几十只一起活动的小群。这种小生灵非常聪明机警,有较强的记忆力,这和其它许多小型雀不同,如得到人救助的麻雀科会对救助过它的人表现出一种亲近,而且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在麻雀科居住集中的地方,当有入侵鸟类时它们会表现得非常团结,直至将入侵者赶走为止。麻雀科在育雏时往往会表现得非常勇敢,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曾在他的短篇小说《麻雀》中记载过一只亲鸟为保护不慎坠地的幼鸟以其弱小的身体面对一只大狗而不退缩的感人场面。如果你愿意对麻雀科进行连续观测,你会发现它们是非常可爱的小生命,特别是它们的集体行为是研究鸟类行为学的重要素材。
文乌科动物麻雀的肉。麻雀有秒雀、家雀、黄雀、瓦雀、宾雀。我国各地均有分布。获得后,去毛和内脏,洗净鲜用。
[性能]味甘,性温。能补益精髓,补肾壮阳,缩小便。
[参考]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等成分。
[用途]用于肾气虚衰,精髓不足,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阳痿不举,小便频数或余沥不尽等。
[用法] 煨食,入菜肴等。
[注意] 阴虚火盛或 阳强易举者不宜食。
[附方]
1,雀肉粟米粥:麻雀5只,粟米100g,葱白少许。先将雀肉用食油炒熟。再用米酒1杯略煮,加水适量,下粟米同煮,待米将熟时,下葱白及油、 盐、花椒调味。空腹食。
源于《养老奉亲书》。本方取雀肉补虚助阳,米酒同煮以助其温热补益之性;粟米能养胃气;葱温阳,尚可为雀肉辅佐。适用于肾虚阳衰,腰膝酸软,体倦乏力,小便频数,或肾虚阳痿。
2,椒盐雀肉:麻雀3~5只,用植物油煎熟,放少量花椒粉、 食盐拌匀,嚼食,酒送下。
本方用麻雀肉补肾壮阳,油煎之香熟可口,调以椒、盐,其味更美,以酒送下,犹可助其温补之性。用于肾虚阳痿精少或早泄等。
麻雀科的肉、血、脑髓、卵,古人都作药用。古人认为麻雀肉微温无毒,有“壮阳、益精、 补肾、强腰”的作用,但实际药用价值甚微。
今天从动物保护和对生命尊重的角度,麻雀肉的劣行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名: 白腰雪雀
物种分类:鸟类→雀形目→文鸟科
拉丁名:Montifringilla taczanowskii
英文名:White-rumped Snow Finch
属中文名:雪雀属
国内分布:白腰雪雀是我国特产鸟类,分布于我国青海东北部祁连、青海湖、东部大通河、天峻、贵南、门源、南部玉树,西藏南部亚东、帕里、卡拉、班戈,西南部改则、革吉、普兰、东部芒康和昌都地区, 四川西北部石渠、德格、西部甘孜、巴塘和北部若尔盖等地。
国外分布:国外仅偶见于锡金。
是否药用动物:否
是否经济动物:否
Iucn2003:LC.IUCN 2003:Not listed
迁徙:留鸟
生境:栖息于海拔3000~4500米的高山草地、草原和有稀疏植物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带,是一种耐寒的高山、高原草地荒漠鸟类。
大小量度:体重♂20~43g,♀20~40g;体长♂140~180mm。
食性:主要以草子、植物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特别是繁殖期间喜吃昆虫。所吃昆虫种类主要有蝗虫、象鼻虫、步行虫、甲虫等。
习性:成对或小群活动,栖息环境较为稳定,尤其是繁殖期间,冬季进行小范围的游荡或垂直迁徙,成群在雪地上,有时也到居民点附近牲畜棚中活动和觅食,善于在地上奔跑、跳跃。飞翔甚有力,但飞行高度较低,通常离地10米左右,每次飞行距离不远。善鸣叫,尤其是繁殖期间,叫声似“duid、duid”或“Jie、Jie、Jie”。
繁殖:繁殖期5~8月。繁殖期间雌雄鸟甚为活跃,雄鸟常围绕着雌鸟鸣叫,并相互追逐。也有报告说在求偶期间,雄鸟还进行像百灵鸟一样精巧的炫耀飞行和在地上作求偶跳舞表演,同时还发出一种像击鼓似的歌唱声。营巢于岩石洞穴、废弃房屋墙洞和鼠兔废弃的洞穴中。由于经常出入于鼠兔洞中,而鼠兔又很少攻击它们,故被人们称之‘鸟鼠同穴’。实际上它们并非同时居住在一起,雪雀仅利用鼠兔的弃洞或盲洞营巢和休息。巢由枯草茎叶构成,内垫有羊毛、鼠毛等兽毛和鸟类羽毛。5月曾在青海门源鼠兔洞中发现一巢,离洞口约1.5米,外径19厘米,内径8.5厘米,高10厘米,深6厘米;巢内有卵5枚,卵白色,大小为23.2~24.6毫米×17.0~17.3毫米,重3.4~3.7克。
中文名: 黄胸织布鸟
物种分类:鸟类→雀形目→文鸟科→织布鸟属
拉丁名:Ploceus philippinus
英文名:Baya Weaver
属中文名:织布鸟属
国内分布:国内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双江、耿马、景东和南部西双版纳、思茅、普文等地。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是否药用动物:否
是否经济动物:是
经济用途:嗜食稻谷,经常窃食,危害很大,是为当地的害鸟之一。此鸟可供观赏,供笼养用,化害为益。
Iucn2003:LC.IUCN 2003:Not listed
迁徙:留鸟
生境:主要栖息于开阔的原野、河流、湖泊、水渠、芦苇、沼泽等较为潮湿的地区,也出没于水稻田、果园和庭院中树上,不喜欢山地、森林和荒漠。
大小量度:体重♂19~30g,♀21~26g;体长♂132~157mm,♀135~155mm;嘴峰♂15~18mm,♀15~18mm;翅♂66~78mm,♀66~76mm;尾♂46~55mm,♀44~56mm;跗蹠♂18~21.5mm,♀19~22mm。
食性:以 稻谷、草子、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间也吃蝗虫、甲虫、鳞翅目和鞘翅目昆虫及昆虫幼虫、小型软体动物等。
习性:常成群活动,通常呈数只或10多只的小群,但秋冬季节有时呈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特别是在稻谷成熟季节,常数十只或上百只的大群飞到农田觅食,给谷物收成带来一定损失。性活泼而大胆,不甚怕人。常在枝间跳跃和鸣叫,叫声单调、尖细,似‘chit、chit、chit’。
繁殖:繁殖期4~8月。常成群在一起营群巢于树上,匡邦郁1960年4月在西双版纳勐养附近的3棵大树上共找到26个巢,其中一棵树斜立于水塘边,树枝多伸向水面,其上共有6个巢,有一个巢离水面大约2米,另一棵上有12个巢,还有一棵树上有8个巢。在巴基斯坦,曾发现一个多达200个的巢群,分散在邻近的7棵树上,最多的两棵树上有巢56个和63个(Roberts 1992)。巢由撕成线条状的草叶或水稻叶编织而成,结构极精巧,形状亦很奇特,呈袋状或梨状。悬吊于乔木树侧枝枝条上。营巢由雄鸟独自承担。雄鸟制取叶片丝的方法很特别,当需要营巢材料时,雄鸟飞到高草丛或水稻田中,径直咬住稻叶或草叶基部,然后朝空中向上飞,叶片则被撕裂成线条状。雄鸟首先用叶片丝缠绕在枝条上编织巢柄,然后向下编织实心的巢颈,由此再逐渐扩大成圆形,然后再向下延伸编织,当巢编织到一半、形状像一个倒置的杯时,雄鸟开始试图吸引雌鸟,如果吸引不来雌鸟,则所编织的巢即废弃。雄鸟吸引雌鸟时,多站在已筑好的半个巢上,一边迅速地扇动两翅,一边发出它特有的带有点喘息声的歌唱。这一表演,常常刺激群体中其他雄鸟也跟着炫耀表演起来。但是雌鸟通常只飞到巢已完成一半的雄鸟旁,而未完成一半的巢,雌鸟不光临。当一个雌鸟选中了一个巢以后,它就飞到这个雄鸟巢上,与雄鸟结成对,此时雄鸟才开始完成球形的产卵室和巢底侧面的一漏斗状出入口,雌鸟也衔取一些细草作为卵室的内垫材料。巢的大小据在云南景东对2只巢的测量为:巢柄长17.0厘米和20.0厘米,巢身长16.0厘米和21.5厘米,巢外径16.5厘米×18.2厘米和17.0厘米×8.0厘米,巢口外径9.4厘米×2.3厘米和10.0厘米,巢口内径8.5厘米×6.5厘米和9.0cm×7.0厘米,巢内高10.5厘米和9.5厘米,巢内径15.5厘米×6.5厘米和9.0厘米×7.0厘米,巢室深6.5厘米×6.0厘米,巢室内径7.5厘米×6.0厘米。云南南部测量的4巢明显较大:外径平均为35.7 (32~41) 厘米×14(14~14)厘米,巢颈长9.5(4~18)厘米×4.6(3~8)厘米,巢口外径平均6.8(6.4~7.4)厘米,巢口内径平均5.3(4.7~5.8) 厘米。头一年的雄鸟就企图营巢,但很少有成功的,一般都在2龄时开始营巢。每窝产卵3枚,偶尔有多至5枚或6枚的,有的认为6枚卵或许是2个雌鸟所产。卵白色、光滑无斑,大小为18.9~22.3毫米×13.7~15.2毫米。黄胸织布鸟属 一雄多雌制,雄鸟和雌鸟的结合很短暂,当完成交配雌鸟开始孵卵以后,雄鸟即离开雌鸟,开始营造新的巢和吸引新的雌鸟与之交配产卵。据报道,在一个繁殖季节,一个雄鸟最多成功地营造了5个巢和吸引了5个雌鸟与之交配产卵。孵卵由雌鸟单独承担,孵化期14~15天。雏鸟晚成性,雌鸟独自育雏,经过16~17天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
中文名: 山麻雀
物种分类:鸟类→雀形目→文鸟科→麻雀属
拉丁名:Passer rutilans
英文名:Cinnamon Sparrow
属中文名:麻雀属
国内分布: 国内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长江流域等地,北达黄河下游、山东半岛、河北南部、山西南部、陕西秦岭、宁夏径源和甘肃南部,西至青海东部、四川和西藏东部,南至云南、广西、广东、香港、福建和台湾等地。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印度阿萨姆、缅甸北部和越南北部、朝鲜、俄罗斯萨哈林岛、库页岛及日本北部。
是否药用动物:否
是否经济动物:是
Iucn2003:LC.IUCN 2003:Not listed
迁徙:留鸟,部分迁徙
生境: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各类森林和灌丛中,在西南和青藏高原地区,也见于海拔2000~3500米的各林带间。多活动于林缘疏林、灌丛和草丛中,不喜欢茂密的大森林,有时也到村镇和居民点附近的农田、河谷、果园、 岩石草坡、房前屋后和路边树上活动和觅食。
大小量度:体重♂15~21g,♀16~29g;体长♂120~140mm,♀113~138mm;嘴峰♂10.4~12mm,10.2~12.8mm;翅♂68~73mm,♀62~72.3mm;尾♂47~54mm,♀42~52mm;跗蹠15.6~19mm,♀15.4~19mm(指名亚种)。
食性:山麻雀属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植物性食物和昆虫为食。所吃动物性食物主要为昆虫,其中较常见的有金花甲、金龟甲、叩头甲、蜷象、蜻蜓幼虫、鳞翅目幼虫、象鼻虫、瓢虫、蚂蚁、蝉、蚊、 铜绿金龟甲等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半翅目、蜻蜓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植物性食物主要有麦、稻谷、荞麦、小麦、玉米以及禾本科和莎草科等野生植物果实和种子。
习性:性喜结群,除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呈小群,在树枝或灌丛间飞来飞去或飞上飞下,飞行力较其他麻雀强,活动范围亦较其他麻雀大。冬季常随气候变化移至山麓草坡、耕地和村寨附近活动。
繁殖:繁殖期4~8月。营巢于山坡岩壁天然洞穴中,也筑巢在堤坝、桥梁洞穴或房檐下和墙壁洞穴中,也有报告在树枝上营巢和利用啄木鸟与燕的旧巢。巢主要用枯草叶、草茎和细枝构成,内垫有棕丝,羊毛、羽毛等,雌雄鸟共同参与营巢活动。巢的大小在四川马边崖壁天然洞穴中找得的2巢测量,外径分别为6.4厘米×8.8厘米和9厘米×13厘米,内径5.2厘米×6.1厘米和7厘米×9厘米,高9.7和6厘米,深2.8和2.5厘米。每窝产卵4~6枚, 1年繁殖2~3窝。卵白色或浅灰色、被有茶褐色或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常在钝端形成圈状, 卵的大小为17~21.1毫米×13.0~14.8毫米,卵重7.9~8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