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10月17日,朱伯芳出生于江西省余江县马岗下朱村的一个书香之家。
1938年9月,就读于余江县第三小学(校址在邓家埠),上五年级。
1939年,就读于余江县第一小学(校址在县城锦江镇),上六年级。
1940年6月,小学毕业,因日军轰炸,失学在家一年。
1941年9月,考入设于铅山县杨村镇的省立九江中学,读初一年级。
1942年6月,初一学期终了,逢日军进犯,流亡于山中避难。9月,开学入校不久,患病休学一年。
1943年9月,转学至县立余江中学,读初二年级,考全班第一名。
1945年7月,初中毕业,在余江中学读高一年级。
1946年8月,参加考试,转学至南昌一中读高二年级。读南昌中学高二、高三年级,一直是班上第一名。
1948年7月,赴上海参加交通大学考试,同时参加暨南大学、复旦大学、中央大学考试。9月,同时被四所大学录取,决定上交通大学,被交通大学录取,入学后,在交通大学土木系考试成绩为第一,英文为全校第一。
1949年8月,由地下党员刘笃敬介绍,加入共青团。9月,升二年级,选为土木系1948级班长。
1950年9月,升入大三年级,辞去班长职务,在专业分组时,任市政工程组组长。9月29日,随同班20名同学赴正在建设的佛子岭工地。参与佛子岭工地办公场所设计和施工实习。12月,响应“抗美援朝”号召,报名参军。
1951年1月,参军体检查出血吸虫病,未被录取,治疗半月。9月,担任安徽佛子岭水库工程指挥部技术员。[3]
1952年—1953年,参加佛子岭混凝土连拱坝设计;7月,随全国性院系调整,交通大学土木系调整至同济大学;参加实习的交通大学71名同学提前毕业,由治淮委员会就地分配工作;9月,领到同济大学毕业证书。
1954年5月—1955年8月,担任安徽梅山水库工程指挥部工程师。
1955年9月—1957年10月,担任治淮委员会设计院坝工组长。
1957年11月—1968年11月,担任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结构材料研究所工程师、组长。
1969年—1978年,担任水利电力部第十一工程局勘测设计研究大队工程师、课题组长。
1969年11月,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解散,全家下放三门峡水电库工地,安置在距水电站工地上游的大安村,在混凝土浇筑队劳动锻炼,分配在木工组。
1970年9月,调水电十一工程局勘测设计研究大队科研组,参与三门峡大坝改建工作。
1971年,参与三门峡大坝改建工作。
1978年,担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
1985年7月,出席洛桑第十五届国际大坝会议。
1987年,确定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出席地利的柯茵布赖国际拱坝学术讨论会。
1988年,出席温哥华第三届国际土木工程计算机应用会议,任中国代表团团长。
1989年9月,出访前苏联全苏水利科学研究院。
1990年5月,出席德黑兰混凝土结构会议,任中国代表团团长。
1991年8月,出席东京第四届国际土木工程计算机应用会议,任中国代表团团长。
1995年,由潘家铮、钱宁、文伏波院士推荐,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3][4]
1953年,朱伯芳提出混凝土坝分区标号技术,此项技术迅速在中国推广,并为世界坝工界采用,提出变厚支墩应力弹性力学理论解。
1954年5月,朱伯芳调梅山水库指挥部工程技术科,与薛兆炜合作设计梅山连拱坝,针对梅山水库坝基前大冲沟,提出相应措施。
1955年8月,朱伯芳调治淮委员会设计院,参加中国第一座混凝土拱坝——响洪甸拱坝设计,建议水电部组团赴西欧考察坝工技术,建议进行拱坝结构模型试验。
1956年,在响洪甸坝设计中,朱伯芳第一次进行混凝土温度控制计算分析,施工中,第一次采用冷却水管和较细致的混凝土温度控制。
1958年,朱伯芳赴古田溪水电站建设工地解决温度控制问题。
1959年,朱伯芳赴新安江、刘家峡、桓仁等工地解决温度控制问题。
1961年,朱伯芳解决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温度控制问题,解决恒仁水电站裂缝问题。
朱伯芳(12)
1962年,《蠕变引起的拱坝应力重新分布》发表,朱伯芳继续研究和总结混凝土温度应力与温度控制理论。《蠕变引起的非均质结构应力分布》发表,关于徐变对非均质结构的就力与位移研究有了开拓性突破,继续研究和总结混凝土温度应力与温度控制理论。
1963年,朱伯芳带领结构材料所第四组成员王同生、丁宝瑛、郭之章等人,着手编写《水工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力与温度控制》一书,发表《对宽缝重力坝的重新评价》等一批论文。
1964年,朱伯芳发表《重力坝与混凝土浇筑块的温度应力》《在混合边界条件下非均质黏弹性体的应力与位移》等一批论文。
1965年,朱伯芳参加东北参窝水库腹拱坝方案审定。
1972年,朱伯芳着手有限单元法在工程中的应用,与宋敬廷合作,到1976年,编制出中国第一个不稳定温度场有限元程序,第一个混凝土温度徐变应力有限元程序等5个有限元程序,运用编制的有限元程序解决三门峡大坝底孔打开的应力计算,运用编制的有限元程序,解决双牌水电工程提供大量计算成果。
1973年,朱伯芳运用编制的有限元程序为复工的乌江渡工程提供计算成果,运用编制的有限元程序为葛洲坝水电站提供计算成果。
1974年,朱伯芳为天津海港码头船坞混凝土开裂等工程提供计算成果。
1977年,朱伯芳探讨混凝土温度场及徐变应力的有限元分析、基础梁温度应力、基础梁温度应力等。
1978年7月,朱伯芳开辟拱坝优化新领域,着手编制拱坝优化有限元程序。
1979年,朱伯芳与宋敬廷合作,编制完成拱坝计算一维有限元程序。
1983年,朱伯芳建立拱坝优化数学模型。
1984年,朱伯芳对浙江省瑞垟拱坝设计进行优化,拱坝优化理论第一次运用于生产实践,对全国20多座已建、在建拱坝工程进行优化。
1987年,朱伯芳承担拉西瓦拱坝工程设计优化工作。
1988年,朱伯芳承担普定、龙滩等拱坝工程的优化设计工作。
1992年1月,朱伯芳在《计算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杂志第1期发表《工程反分析》一文,综述工程反分析的概念和解法,开创工程反分析新领域。
1994年,朱伯芳提出“多层混凝土仿真应力分析的并层算法”,混凝土坝仿真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1年,朱伯芳对江口拱坝进行优化和仿真计算,处理沙老河拱坝裂缝问题。
2002年2月,朱伯芳参加国务院三峡工程质量问题专题会议,就三峡工程二期工程出现裂缝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对三江河拱坝进行优化和仿真算,解决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的温度控制问题。
2003年,朱伯芳对周公宅拱坝进行仿真计算。
2009年,朱伯芳发表《大坝数字监控的作用和设想》,开辟混凝土坝数值监控新领域,对陈村水电站安全问题进行仿真分析,对丰满水电站安全问题进行仿真分析。[3]
截至2016年10月,朱伯芳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246篇,出版图书10本。[5]
出版日期 | 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
2002年 | 《拱坝设计与研究》 | 朱伯芳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2009年 | 《混凝土坝理论与技术新进展》 | 朱伯芳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1999年 |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与温度控制》 | 朱伯芳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1997年 | 《朱伯芳院士文选》 | 朱伯芳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1988年 | 《水工结构与固体力学论文集》 | 朱伯芳 | 水利电力出版社 |
1987年 | 《水工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力与温度控制》 | 朱伯芳 | 水利电力出版社 |
1984年 | 《结构优化设计原理与应用》 | 朱伯芳 | 水利电力出版社 |
1979年 | 《有限单元法原理与应用》 | 朱伯芳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6] |
1992年12月,朱伯芳应邀至伊朗Mahab Ghodss设计公司,做“在静力与动力作用下拱坝体形优化”学术报告。
1994年9月,朱伯芳应邀赴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土木系讲学,做“拱坝体形优化”“工程反分析”学术报告。[3]
2010年11月11日上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举办“院士论坛”系列学术报告会,邀请朱伯芳主讲,论述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最新观点。[7]
据2020年6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朱伯芳先后有8项成果获水利部和电力部科技进步奖,均排名第一。[1]
获奖年份 | 获奖项目名称 | 奖项名称 |
---|---|---|
2004年 | 拱坝应力控制标准研究 | 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
2001年 | 混凝土高级仿真分析及温度应力研究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1988年 | 拱坝优化方法、程序与应用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1982年 | 水工混凝土温度应力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8] |
出版日期 | 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
2002年 | 《拱坝设计与研究》 | 朱伯芳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2009年 | 《混凝土坝理论与技术新进展》 | 朱伯芳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1999年 |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与温度控制》 | 朱伯芳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1997年 | 《朱伯芳院士文选》 | 朱伯芳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1988年 | 《水工结构与固体力学论文集》 | 朱伯芳 | 水利电力出版社 |
1987年 | 《水工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力与温度控制》 | 朱伯芳 | 水利电力出版社 |
1984年 | 《结构优化设计原理与应用》 | 朱伯芳 | 水利电力出版社 |
1979年 | 《有限单元法原理与应用》 | 朱伯芳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6] |
获奖年份 | 获奖项目名称 | 奖项名称 |
---|---|---|
2004年 | 拱坝应力控制标准研究 | 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
2001年 | 混凝土高级仿真分析及温度应力研究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1988年 | 拱坝优化方法、程序与应用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1982年 | 水工混凝土温度应力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8] |
朱伯芳认为,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做好水利科研工作:一是要勤于工作。分配给你的工作,就是任务,就是社会的需要。首先要把工作做好,就个人成长来讲,工作做得越多,经验就越丰富,水平就越高;二是勤于学习。学校里学习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仅用学校所学知识来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一定要不断学习,学透跟工作有关的基本理论,只有这样,在分析问题时,才能看得深,看得透,才能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三是勤于思考。要积极从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为水利工程发展提供支持。[9]
截至2016年10月,朱伯芳创立了混凝土坝温度应力、拱坝优化、混凝土坝仿真和混凝土坝数值监控等四个新学科。[5]
年份 | 荣誉称号 |
---|---|
1953年 | 治淮功臣[3] |
1954年 | 安徽省优秀团员[3] |
1956年 | 安徽省先进工作者[3] |
1984年 | 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人事部授予)[3] |
1995年 | 中国工程院院士[3] |
2007年 | 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3] |
年份 | 荣誉称号 |
---|---|
1953年 | 治淮功臣[3] |
1954年 | 安徽省优秀团员[3] |
1956年 | 安徽省先进工作者[3] |
1984年 | 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人事部授予)[3] |
1995年 | 中国工程院院士[3] |
2007年 | 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3] |
朱伯芳担任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93.03 - 2003.03),国际土木与结构工程计算机应用学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教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计算机应用学会理事长,水利部和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