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翅长雄22—26mm,雌26mm。雄、雌触角均双栉形,末端无栉齿;雌栉齿较短,末端无栉齿部分较长。下唇须深灰褐色,尖端伸达额外。头胸腹部和翅灰绿至灰黄绿色,体背排列成对黑斑。前翅内线深波曲;两翅中点为星状斑,中心灰白,周围深褐至黑褐色;中线在前翅锯齿状,有时消失,其外侧散布褐鳞,在后翅扩展成1条深色宽带,宽过中点;外线深锯齿形;亚缘钱灰白色锯齿状,其内侧 有1列不连续的黑褐色斑,外侧色略深,在前翅M3 以上有4个小斑,但有时消失;缘线为1列黑点;缘毛深浅相间。翅反面污白至灰褐色,两翅均有巨大深灰褐色中点和端带。
长椭圆形,青绿色。
末龄幼虫体长65mm左右,体浅黄绿色,具黑色细纵条纹,腹背第二、八节上具瘤状突起各1对,
长20mm,左右、体前半部黑褐色,后牛部红褐色。 [1]
发生代数不详,河北8月中旬为害蓖麻,9月中旬化蛹。
参见蓖麻夜蛾。
多分布于湖南,东北、华北地区及陕西、江西、四川、台湾、云南等。
属鳞翅目、尺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