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大学获社会科学学士(BSS)、哲学硕士,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硕士、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1994—2002年任教于香港大学,2002—2005年在伊利诺伊大学做副教授,2005年任教授至今。
1998—2007年间,以访问学者身份分别访问斯坦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院、密歇根大学心理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部、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院等。
2005年他在伊利诺伊大学开始了对东亚及太平洋的研究工作,2006年在伊利诺伊大学商学院从事市场营销研究工作,2008年以名誉教授的身份参加了西北师范大学的研究工作,这些工作一直延续至今。
2002-2004年担任《中国社会心理学杂志》副编辑,2004-2007年担任《亚洲社会心理学刊》副编辑,2008年至今任《文化与心理的进展》编辑,哈佛大学出版社《文化与心理的新进展》、《文化与心理前沿》丛书编辑,其间还担任了《人格心理学杂志》副编辑、《社会认知》杂志专题编辑等。
2006年至今还曾担任《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中华心理学刊》、《跨文化心理学杂志》等刊物的顾问,《心理学报》、《美国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家》等刊物的特约审稿人。
1999-2000年任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1999-2002年任香港大学评议委员会委员,2000-2002年任香港大学心理学院院长,香港大学学术奖励委员会副主席。
1997年至今共获得学术基金资助16项,最新资助是来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的课题为“对国外文化的心理反应:文化的同时性激活效应”。在1998-2008年间组织和召集了包括2001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认知科学国际会议”、2002年在香港举办的“第八届语言和社会心理学国际会议”和2008年在圣弗兰西斯科举办的“消费者研究协会年度会议”等共七次会议。
他同时还担任国际科学基金、美国-以色列科学基金的基金评估员,担任部分学校的学术项目评估组成员,担任哥伦比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学校的博士学位主考官,担任普林斯顿大学、密歇根大学等学校教师晋升的评审员。
从1984年至今,他曾获各类奖项18项,包括学术奖项13项,教学奖项5项,如2001年香港大学颁发的杰出青年研究奖、2002年伊利诺伊大学管理学院颁发的最佳论文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