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董海川》主要内容:清朝道光年间,青年侠士董海川在沧州酒楼劫法场,力救恩师李教头,身陷重围;得到如花似玉的侠女吕飞燕的解救。在吕飞燕的指点下,董海川来到泰山毕霞观拜毕霞道长毕澄霞为师,学习转掌,即八卦掌的雏型。历经多种磨难,董海川终于学到这种掌法的精髓,并与吕飞燕产生爱情。此时,毕澄霞的大弟子蒋山青、道门叛逆蒋山青偕女贼刁晓莺多次骚扰道观。
《八卦掌董海川》主要讲述了武学天才、一代宗师八卦掌的创始人董海川的传奇一生。荟萃奇人授艺、儿女情长、神秘使命、武林争雄、开宗立派、御敌抗侮等古典武侠小说的诸多典型元素,故事引人入胜。全书文字风格流畅,尤其在描写北京风俗等细节上显现功力,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清朝道光三年,中原大旱,又闹蝗灾,哀鸿遍野。直隶、山东闹起了八卦教农民起义,但是不久便被清政府残酷镇压。这一年,直隶沧州城内发生了一个值得记叙的故事。
这天下午,天气闷热,蝉鸣不绝。这时,从城西走来一位神色惊慌的青年,他膀大腰圆,双目如电,身着褪色青衫,背着一个蓝底碎白花的背囊。他疾步走进街心一个酒楼。
那酒楼古朴典雅,朱木青瓦,高挑着一面杏黄酒旗。门额上书着三个行书大字:香四季。青年刚走上楼梯口,店小二慌忙出来拦道:“今日街上有杀身事,酒家不接客,请客官下楼,失礼了!”
青年眼睛一瞥,只见楼上靠窗的一个桌前,已有一位妙龄女子端坐在那里。那女子眉清目秀,眉宇间透出勃勃英气。她身着明代女子装束:上身穿一件藕荷色紧身衫,束一条杏黄丝绦;水绿裤上镶着暗红道;脚穿一双黑绒双梁云头粉色薄靴;背插一柄鸳鸯宝剑。
青年眉头皱了一皱:“哼,你为什么招待那位女客,难道这里是女子酒店?!”
女子听了,哼了一声,微微冷笑。青年一掌推开店小二,疾步来到楼上,也拣了一个靠窗的位坐下。
店小二心知这位青年也不好惹,急忙端来酒放在青年面前,并趋身附耳说道:“客官不知,一会儿这楼下就要有人头落地的事啊!囚犯是沧州城里鼎鼎有名的六合拳师李忠义,他加入了反朝廷的八卦教。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镖局带了一百多人在李忠义的家里捕住了他。那李教头也是条好汉,他们打不过他,最后还是镖师把刀搁在李忠义母亲的脖子上——李忠义是个孝子,这样才被擒的。唉,可惜呀!可惜!”
青年听了,眼圈一红。
“杀叛匪喽!”一阵锣响,从街东来了一伙清兵,木囚车中绑着一位遍体鳞伤的中年汉子,那汉子剑眉虎目,络腮胡须。两个刽子手袒露胸毛,肩扛明晃晃的砍头刀,耀武扬威地在车前徐徐而行,街道两边站满了沧州百姓。
那汉子在木囚车中昂首挺胸对围观的人喊着:“乡亲们,八卦教是杀不完的,贼鞑子,逼得民不聊生,他们就要完蛋了!”
这时,只见一个清兵走上前,用刀背猛磕汉子的后背,那汉子口吐鲜血,仍骂声不绝。
清兵来到酒楼下,把那汉子从木囚车上拖下来,按跪于地。
这时,从后面轿里走下沧州知府裕荣。
裕荣来到汉子面前,摇晃着脑袋,干咳几声,说道:“八卦教匪首李忠义,纠集教众,图谋不轨,妄图推翻朝廷,朝廷有旨,将他就地正法!”
酒楼上的那位青年听了,再也按捺不住,刷地从背囊里抽出一柄宝剑,一招“白鹤亮翅”,从楼上跳下,用剑在两个刽子手颈上一抹,两’颗人头应声落地。
清兵呼啦啦一下将他围在中间。青年毫不畏惧,指东砍西,杀得清兵七零八落。
但听一声呼哨,沧州镖局的十几名镖师赶来助战,其中有一位使月牙铲的镖师,他武艺高强,气力甚大。青年虽奋勇拼搏,但气力渐渐不支,被逼到一家山货店的屋檐下。那囚犯一见情势危急,大叫:“海川,还不快跑!”说罢,咬舌自尽。
青年一看,热泪簌簌而落。大叫一声:“师父啊!”险些昏厥过去。
那镖师趁这个空隙,一招“平沙飞雁”,一铲挫去了青年右臂上的青衫。
这时,只听“嗖嗖”几声,从酒楼上飞下几根梅花针,两个清兵和一个镖师惨叫一声倒在地上。
第一回 董义士沧州救恩师 风尘女酒楼飞梅针
第二回 郭济元玉皇庙无踪 毕澄霞相国寺有意
第三回 碧霞观专访碧霞仙 正气殿揭晓正气身
第四回 远香斋披星笑研墨 蓬莱岛踏雪哭谒碑
第五回 清宴殿飞剑斩雍正 云集园悬树罚爱徒
第六回 八仙授书掌驱虎豹 二女衔梅剑走飞蛇
第七回 闹常州拳打镇江东 闯寒山智救姑苏女
第八回 鹦鹉庄错投守财奴 朝云岭初识杨露禅
第九回 鼋头渚喜逢秦淮碧 凤凰山夜遇蒋山青
第十回 救海川寻药少林寺 偷云雨窃玉莺歌楼
第十一回 郭济元前门劫龙辇 马维祺花市救侠女
第十二回 眼镜程仗义受煎熬 宫墙柳撒娇遭利剪
第十三回 卢沟桥尹福掷钱镖 凤凰山海川叙家仇
第十四回 亮暗器吕娘子博采 走梅桩王义士显艺
第十五回 陈家沟救险识英雄 开封府魂绕哭书香
第十六回 扮道士独闯巡抚府 擒花贼凌迟谷文静
第十七回 寻根由偶得雪莲花 避缉捕神游贵妃墓
第十八回 隐身人戏取顶戴翎 秦淮碧误识八卦旗
第十九回 投暗器秦淮碧遇险 抛飞抓白云阁丧生
第二十回 开封府英雄小聚会 相国寺拳师大比武
第二十一回 替秦公复仇杀巡抚 为黎民仗义谒天王
第二十二回 九华泯灭道祖归天 京都割阉投石王府
第二十三回 觅王府全凭单刀魏 隐佛堂巧遇何管家
第二十四回 宜春堂乘兴戏茶杯 四爷府畅怀观佳景
第二十五回 花雨斋演贵妃醉酒 垂花门操长穗花枪
第二十六回 真趣轩凯庭扮貂蝉 兰香斋媛媛沐香浴
第二十七回 咏梅诗吟动鹦鹉女 杀手掌活剥普陀贼
第二十八回 王府井名镖救侍女 眼镜记英雄论风流
第二十九回 掌落门牙瘦尹拜师 梦入仙境碧霞指路
第三十回 搭鹊桥巧探陈媛媛 观佛宝遨游石经山
第三十一回 云居寺暗访牛军师 和尚墓险逢众太保
第三十二回 静琬塔牛良臣就义 法源寺刘凤春识宝
第三十三回 翠花刘教堂夺国宝 董海川庙会赏京味
第三十四回 陈玉娘显技泰丰楼 小辫梁借宝叶潜宅
第三十五回 广化寺眼镜程中计 玉带桥吕飞燕断姻
第三十六回 咸丰帝御苑筹皇会 蒋山青洞房入寒泉
第三十七回 小木厂吕飞燕逃生 圆明园董海川亮相
第三十八回 刺咸丰神弹子飞弹 战诸王郭禅师殉身
第三十九回 董海川威慑肃王府 沙总管愧辞北京城
第四十回 冰玉僧涮羊肉泄劲 咸丰帝落花楼落魄
第四十一回 救险女拼斗东花市 护国宝血战琉璃厂
第四十二回 郭济元就义白云观 董海川愤离北京城
张宝瑞,生于1952年8月23日,毕业于中办民大学新闻系。曾先后任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北京分社总编辑,现任新华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金蔷薇文化沙龙主席,中外名人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小说,戏剧,诗歌等创作。197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目前已出版30多部著作。
他是“文革”手抄本主要代表作家,著有《一只绣花鞋》、《梅花党》、《龙飞三下江南》等。根据其《一只绣花鞋》改编的电视剧《梅花档案》,成为中国首部红色悬疑剧。
他还是我国当代大陆武侠小说代表作家,代表作《醉鬼张三》、《八卦掌董海川》、《太极奇侠传》、《东归喋血记》、《形意游侠录》等,被梁羽生称为“武侠小说写实派”。金庸、萧逸等也对他的武侠小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根据他的原著改编的同名电影《醉鬼张三》,上演后成为建国50周年的优秀影片。他的武侠小说《镖击咸丰帝》、《真假慈禧》等多部作品在海外出版。
另外,他描写当代中青年知识分子情感历程的长篇小说《你到底想要什么?》、《人为谁活着》、《夜香》、《走投无路》以及后现代文学作品《落花梦》等也深受读者欢迎。同时,他还是电影《醉鬼张三》、电视连续剧《梅花档案》、《秘密列车》、《绿色尸体》、《儿童城——中国独生子女启示录》、《神医朱丹溪》等作品的编剧。
文章贵有个人风格,对长篇小说而言,更是如此。无风格不能成家。——虽然成家的条件不止一种,但风格却是属于基本的因素。
张宝瑞的武侠小说是有他的个人风格的。我和张宝瑞不相识,只知他是记者“出身”。作家的风格往往受自身经历的影响,张宝瑞的风格似乎也是源于他的职业。
西方新闻界有“六W”之说,把一篇新闻报道必须具备的因素概括为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此说虽来自西方,但中西一理,若缺少其中之一,就不能成为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了。
张宝瑞的武侠小说具有纪实文学的性质,在大陆亦早有定评。以他的两部代表作《醉鬼张三》和《八卦掌董海川》为例,前者写三皇功创始人张长桢的一生,后者写八卦掌开山祖董海川的事迹。书中的主要人物和重大事件都是真有其人,实有其事的。纪实文学脱胎于新闻报道,其必须具备“六W”,是无须说的。
除了真人实事之外,张宝瑞还有严格的时空观念。例如《醉鬼张三》十三、十四两回,写了张三在某年春节期间的活动:闹花会,看艺人的杂耍;逛厂甸,听小贩的吆喝;游鸟市,赏珍禽的奇姿;进戏园,观名伶(杨小楼)的演出……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清末民初的北京民俗画卷。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描绘,是决不能移用于别的地方、别的年代的。
最后两个“w”(why,how)属于叙事的范围。任何小说都离不开叙事,因此只有技巧高下问题,并无需不需要问题。技巧问题,在有限的篇幅中是难作评述的。
是否必须具有“六W”,要看作品的性质。例如历史小说必须有,科幻小说就无须了。武侠小说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只是“成人的童话”;因此,是要“六W”具备,还是只要其中的一部分,那就全看作者的取向了。尽管许多武侠小说说不清楚故事发生于何地何时,但自有其文学价值,正如“成人的童话”一样。
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有“六w”的作品,因为出于高手的“成人童话”固然有其文学价值,但若是粗制滥造的作品则难免令人有云山雾罩之感了。
有了个人的风格,还得有坚实的内容,否则就不耐看了。有如千娇百媚的关人,其魅力也终如彩云之易散。
张宝瑞的小说是够得上用“坚实”二字来形容的,尤其在“武”这方面。他写的是名副其实的武侠小说。
武侠小说用简单的算式表示,即:武+侠+小说。必须三者结合,才能名实相符。
并非所有的武侠小说都是有武有侠的,早就有人指出一个现象:“许多武侠小说都是有武无侠,甚至武也没有,有的只是神,神怪的神。”
张宝瑞的小说,其最大的特色就是有关武术的描写,大陆作家林斤澜就这样说过:“现在的文坛有两怪,一是张宝瑞,专写武术;二是柯云路,专写气功。”《八卦掌董海川》第十五回,张宝瑞写董海川与铁佛法师谈论武术,对各门各派的拳脚功夫如数家珍。张宝瑞的武术知识之广博,于此可见一斑。
张宝瑞的小说有侠,无须待我来说。他那两部代表作的主角——张长桢与董海川,本来就是有许多行侠仗义事迹在民间流传的真实人物。
张宝瑞的武侠小说有纪实文学的性质,但并不等同侠士的传记。他还是用小说的手法写的,有在特定环境中“可能发生”的虚构情节,也有为了突出主角形象而安排的次要人物。当然,也有人物的刻画和气氛的描写。
对于武侠小说的“三结合”,还有许多值得讨论的地方,因为在认同者中也还有枝节的差异,何况还有不认同的呢,这里无法作深入的讨论,只能略抒己见。
首先,在“三结合”中,哪一样是重要的?当然应是小说。武侠小说不能写成传记,更不能写成论文(有人指出,我有几部小说犯了说理过多的毛病。这确是我应作自我检讨的)。这一点似无异议,问题只在于小说写法的讨论了。例如小说总有叙事(武侠小说更加是以讲故事为主的),那么用什么人的眼睛来做见事之眼呢?用作者的眼睛还是用书中人物的眼睛?我比较倾向于用人物之眼。对于“三结合”,我个人的排列式是:小说、侠、武。
武侠小说必须有武,这一点似乎无异议。不过,是虚写的好还是实写的好,就有不同的意见了。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取向问题。扬长避短,是任何作者都会选择的道路。例如我,因为不懂技击,也不懂气功,就只能虚写了。但我总觉得欠缺这方面的知识是一大憾事。
最大的分歧在“侠”这一方面。有人认为“侠”的观念早已过时,不合潮流。武侠小说若受侠的观念束缚,就会影响作品的艺术性。
对于“潮流”,我不会视而不见。今年四月间,我在北京写的一首小诗,开头两句就是:“上帝死了,侠士死了!”
“侠气渐消”这一社会现象,恐怕亦非自今日始。一百五十年前,龚自珍就发过“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舟中读陶诗三首》之一)的感慨。还有别人(清末文人吴伯揆)集龚诗的对联:“侠骨岂沉沦,耻与蛟龙竞升斗;人事日龌龊,莫抛心力贸才名!”
尽管如此,我还是坚持武侠小说必须有侠,否则干脆取消那个“侠”字,叫做武打小说或别的什么小说好了,何必“挂羊头而卖狗肉”。至于有侠就会损伤艺术性,我也不能同意。写得不好,那只是手法高下的问题。更何况,如果连纸上的侠士都已消失的话,我们将如何面对那“叹屠龙人杳,屠虎人无,屠狗人遥”的百年孤寂。
好在侠士并未死亡,我是无须过分悲观的,而武侠小说,有武有侠的小说,也仍是千年老树,尚发新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