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视野中的人性

中西文化视野中的人性

出版时间 2005年03月01日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61430347
定价 18元
目录导航

内容简介

全书从儒、道、基督教等角度探讨了人性问题,收入“寻找自我”、“儒家与基督教论人性:一种生态学的视角”、“韦斯特法尔宗教哲学中的人性论”、“成玄英的复归真性论”、“先秦道家自然人性论剖析”等17篇论文。

作者简介

陈霞,女,1966年出生,哲学博士,曾经在西昌学院、四川大学等高校任教,也曾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布朗大学富布莱特访问学者,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哲学、道家与道教文化、宗教学等领域的研究。著有《道教劝善书研究》,主编有《宗教学原理》、《中西文化视野中的人性》、《道教生态思想研究》,参加了《马丁·路德的神学》、《道教与生态》、《人类的宗教》、《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等著作的翻译,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中国哲学史》、《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学研究》、《道家文化研究》、《国际伦理》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译文60多篇。

中文论文

1.维克多.特纳的仪式象征分析述评,《宗教学研究》1993.(1-2):68-742)

2.当代社会的新宗教运动,《四川大学学报》1995.1:39-44,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宗教》1995.3:13-18全文转载。

3.佛教苦乐观略论,《宗教学研究》1995.4:32-35

4.《十戒功过格》及其伦理思想特色,《宗教学研究》1996.4:36-40

5.《圣经》伦理简述,《宗教学研究》/1997.1:78-82

6.佛教劝善书略谈,《宗教学研究》1997.2:89-92

7.道教劝善书的界定及主要特征,《宗教学研究》1998.3:40-44

8.宗教与生态关系初探,《宗教学研究》1998.4:101-105

9.论宗教道德的结构关系,《四川大学学报》,1999.5:39-45

10.《试比较金丹派南宗内丹修炼与荣格精神分析》,《道韵》,1999.5:250-265。

11.《宗教道德的社会历史作用》,《宗教》,1999.2:60-64。

12.高校知识女性潜能发挥状况及思考,《高教研究》,1999.1:67-69。

13.关于“宗教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应遵循的几个原则,《高教研究》,1999年专刊:36-39。(第二作者)

14.道教公平观念与可持续发展,《宗教学研究》,2000.1:9-14。

15.“从道教‘重人贵生’与‘天人合一’看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中心论”,《中国道教》2000.2:30-32。

16.“浅谈道教贵柔守雌女性观与生态女权思想”,《西南民院学报》2000.8:37-40。

17.“道教与基督教女性观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初探”,《妇女研究论丛》,2000.1:31-34。

18.“道教与可持续发展”,载《宗教:关切世界和平》,王作安、卓新平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8月,236-244。

19.“略谈宗教学的起源与发展”,《宗教学研究》Vol.53,2001.4:93-99。

20.“道教聚落生态思想初探”,《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6期,78—81。(第二作者)

21.“从梓潼阳戏看道教的民俗化”,《宗教、社会与区域文化——华南与西南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年。

22.“少思寡欲、返朴归真——诗意地栖居”,《中国道教》Vol.76,2003.4:31-33。

23.“国外道教与深生态学研究简介”,《世界宗教研究》,2003.3

24.“道教无为而治与生态政治”,《宗教学研究》,2004(4):45-50。

25.道教善书的动物保护思想初探,《中国道教》2004.6。

26.宗教与生态的对话与互动,《世界宗教研究》,2004(4):16-21。

27.形神俱妙——道教身体观的现代阐释,《哲学动态》2005(4):35-39。

28.道物无际——道教生态哲学纲要,《宗教学研究》2006(2):36-44。

29.试论先秦道家的道物无际观,《哲学研究》2006(2):57-59。

30.道教天人关系及其生态意义,《道家文化研究》第21辑,317-333。

31.从《内经图》看道教身体观的生态意义,《锦州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35-38。

32.论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对“中国哲学史座谈会”的反思,《博览群书》2007年第7期,4-10页。(梁志学、陈霞)

33.天地无人则不立,人无天地则不生:论道教天人关系,《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出版,2007年4月,338-354页。

34.“为学”与“为道”——道家对理性的反思”,《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8月9日。

35.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道家与生态研究,《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全球化进程中的东方文明》,《中国哈佛燕京学者2005年北京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页199-211。

36.“率性而为”——试析道家自然人性论,《学术中国》,2007年11月,p.86-92.

37.我言故我在,《读书》,2008年6期,页73-77。

38.悟“道”的信仰实质及其现代价值,台湾《宗教哲学》2009年11月,第39期。

39.幽谷的风:静静地拂过我们的心田,《读书》2010年第6期,第88-92页。

40.道教善书对生态伦理的启发,《弘道》,2010年第一期,页31-35。

41.陈霞、林巧薇撰《一本通俗化的<</span>道藏>入门书——<</span>道藏说略>》,刊于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10年第5期,总471期,第20~24页。

42.试论哲学与政治的关系,《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43.简析道家认识论的方法、特点及意义,《老子学刊》2010年第一期,创刊号。(陈霞、汪伊举)

44.论道家道德哲学的几个特点,《宗教学研究》2010年建所30周年专刊,

45.论“道”与“无”和“有”,《开拓者的足迹:卿希泰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210年8月。

46.试论“道”的原始二重性——“无”和“有”,《哲学研究》,2011年第4期。

47.论老子关于万物本原及其生成的自然哲学思考,《江汉论坛》,2011年第9期。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