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剑运动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早在远古时代,剑就是人类为了生存同野兽进行搏斗和猎食所使用的工具。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剑由最初的石制、骨制发展到青铜制、铁制,最后到钢制,并作为战争的武器,逐步走上历史舞台。击剑在古代埃及、中国、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国家十分盛行。公元前11世纪,古希腊就出现了击剑课,并有剑师讲课。有关古老的击剑形式,在希腊、埃及等国家中的一些历史建筑和纪念碑上都可见到关于击剑的浮雕。
在中世纪的欧洲,击剑与骑马、游泳、打猎、下棋、吟诗、投枪一起被列为骑士的七种高尚运动。为了研究和推动击剑技术的发展,欧洲各国纷纷成立击剑行会(协会和学校)。西班牙被认为是现代击剑运动的摇篮,第一本击剑书籍就由两位西班牙教练编著。
击剑运动真正得到全面的发展还是在法国亨利三世和亨利四世时期。1776年,法国著名击剑大师拉·布瓦西埃发明了面罩,这一发明使击剑运动进一步走上了高雅道路。人们戴上面罩、手套,穿上击剑服,就可以安全地进行一连串的攻防交锋。面罩的问世是击剑运动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法国成为当时欧洲击剑运动的发展中心。
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的欧洲盛行决斗。在这种形势下,为了满足人们对击剑的爱好和需要,又不至于伤害生命,一种剑身较短并呈四棱形,剑尖用皮条包扎的新型剑被设计出来,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并得到广泛开展,这便是现在花剑的雏形。从此,在欧洲的习武厅、击剑厅及专业学校里,花剑的击剑方式逐渐形成并日趋完善。
热衷于决斗的绅士和贵族从1885年开始,在习武厅进行练习时,使用三棱形剑,交锋不限制部位,这就是延续至今的重剑。
18世纪末,匈牙利人对东方波斯人、阿拉伯人及土耳其人早期骑兵用的弯型短刀,进行了改革,于剑柄上装配了一个象弯月形的护手盘,在击剑时可以起到保护手指的作用。后来,意大利击剑大师朱赛普·拉达叶利将它进一步改进,使它能在击剑运动和决斗中使用,并根据骑兵作战的特点,规定有效部位为腰带以上,这便成为现代佩剑的前身。至此,人们在从事击剑时就可以自由地选择花剑、重剑和佩剑。
19世纪初,在法国击剑权威拉夫热耳的倡议下,将花、重、佩这三种不同式样的剑的重量再加以减轻,同时对一些技术原理及战术意义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在一些欧洲国家经常开展竞赛活动。击剑运动由此逐渐成为国际性的体育竞赛项目,并最早成为奥林匹克大家庭中的一员。
重剑是完全的刺击武器。只有剑尖击中有效,剑身横击无效。击中有效部位包括全身即:躯干、四肢,以及面罩。它较花剑重,剑身也硬。与花剑及佩剑不同,重剑的每次击中都有效。若双方在相隔不到40毫秒(即1/25秒)内相互击中,双方各得一分,裁判器应同时显红色和绿色信号。超过50毫秒(1/20秒)裁判器只显示一次击中信号(红色或绿色)。
赛制 击剑比赛分为个人赛、团体赛。个人赛采用小组循环制和直接淘汰制,团体赛直接采用单败淘汰赛制。
直接淘汰赛的每一场比赛方法采用每盘击中15剑,比赛时间为9分钟。每盘分为3局,每局3分钟,局间休息1分钟。一名运动员击中15剑或者9分钟规定时间全部用完,击中剑数多的运动员获胜。若在规定时间结束时出现平分,则需加赛1分钟。加赛中,击中第一剑的运动员获胜。加赛前,运动员必须进行抽签,若平分情况持续至加时赛结束,则抽中优胜权的运动员获胜。
团体赛每队4名队员,3人参加团体对抗,一名队员作为替补。每场3分钟打5剑,共9场。先得45分的队获胜。如果有的运动员在规定的3分钟内没有刺中对方5剑,这一队的下一名运动员接着比赛往下打,可以打到他那场应该打到的分数,即:第一场到5分,第二场到10分,第三场到15分……一直打到取得45分,结束比赛。
犯规与处罚 特殊情况下的直接得分。当某一运动员超出剑道的边线时裁判员叫停。如果出界运动员是在连续交锋中被击中,这一击中有效。当一名运动员的双脚完全超出剑道的端线,将被罚击中一剑。
击剑比赛的判罚分为:黄牌警告、红牌处罚一剑、黑牌开除比赛三种。相对应的处罚的类型也分为四类:第一类:黄牌警告;第二类:红牌被罚剑;第三类:初犯被罚红牌,同时在同一场比赛中又犯了同类型的错误将被罚黑牌(开除出分项赛);第四类:直接被罚黑牌(可根据情况开除出分项比赛或整个比赛大会,并被停止参加两次比赛)。
黄牌警告后,重犯同一错误,也会被罚击中一剑。像在佩剑中的冲撞、花剑中故意做身体接触、重剑中推挤对手也属于故意身体接触行为,都会被罚击中一剑。转身背向对手、剑尖在场地上非法拖划或者用不持剑手遮盖有效部位避免被击中都是犯规行为。第一次给以黄牌警告,如果再犯,将出示红牌判罚被对方击中一剑。对那些更为严重的犯规,比如报复与粗暴冲撞以及与对手串通舞弊,将会直接出示黑牌驱逐出场。
重剑:剑长110厘米,重量不超过770克。剑身为钢制,长为90厘米,横断面为三棱形,弯曲角度最大为1厘米。剑头直径约为8毫米,长度为1.5厘米左右。
第29届奥运会击剑比赛将于2008年8月9日~17日在北京的奥林匹克公园国家会议中心击剑馆举行。(来源: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场馆名称:国家会议中心击剑馆 地点:奥林匹克公园(国家会议中心内) 场地类型:临建比赛场馆 奥运会期间的用途:击剑、现代五项的击剑和气手枪 残奥会期间的用途:硬地滚球、轮椅击剑 建筑面积(㎡):56000 固定座位数:无 临时座位数:5900个 建设开工时间:2005年4月28日
奥运会年份 大项 小项 性别 奖牌 国家/地区 英文姓名 中文姓名 2004年雅典夏奥会 击剑 重剑 女子 金牌 匈牙利 Timea Nagy纳吉 2004年雅典夏奥会 击剑 重剑 女子 银牌 法国 Laura Flessel-Colovic弗莱塞 2004年雅典夏奥会 击剑 重剑 女子 铜牌 法国 Maureen Nisima尼西玛
伊伦娜-埃列克(ILONA ELEK) (击剑 匈牙利)
击剑老兵 生日:1907年5月17日 出生地:1988年7月24日 国籍: 匈牙利 项目: 击剑
参加奥运会时间: 1936年德国柏林夏季奥运会 1948年英国伦敦夏季奥运会 1952年芬兰赫尔辛基夏季奥运会
奥运成绩: 金牌2 枚 银牌1 枚
其他成绩: 世界锦标赛 金牌6枚1937年1951年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 银牌4枚1937年1948年1951年1954年 铜牌2枚1955年1956年
伊伦娜-埃列克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时已经29岁,在1936年德国柏林夏季奥运会上,她参加了花剑比赛。决赛中,她击败了过去两届奥运会冠军成功问鼎金牌。接下来的两届奥运会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被迫取消了,等到1948年英国伦敦奥运会开幕时,已经距离上次奥运会有12年。在这届奥运会上,埃列克是两位柏林奥运会的卫冕成功的金牌运动员之一。能在中断十二年后再次登上奥运金牌的领奖台本身就是非常了不起。但更有戏剧性的是在倒数第二轮中,她先以0-2落后,随后连得4分,成功实现逆转。1952年,伊伦娜再次参加了芬兰赫尔辛基的夏季奥运会,尽管已经45岁了,但她仍然连赢20回合,只是在最后的决赛中以3-4不敌对手,取得一枚银牌。
击剑比赛和任何体育竞赛一样,都是需要运动员与观众进行互动的竞赛项目。观众良好的行为举止,不但有利于顺畅地观看比赛,而且有助于运动员在场上保持良好的比赛情绪。
(1)观众进入和退出场地时要有序,一般要提前到达场地,这是对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最起码的尊重。 (2)玻璃瓶、易拉罐饮料都是不允许带进场地的,只允许带软包装饮料进入场馆。退场时,垃圾要用方便袋或者纸袋自行带出。 (3)比赛场内禁止吸烟。 (4)在比赛开始时,一定要保持安静,不要吃东西或互相聊天、大声喧哗。 (5)不能在击剑场馆内使用闪光灯。 (6)手机要关机或设置在振动或静音状态。 (7)运动员发挥得好,观众要鼓掌;发挥得不好,也要给予运动员支持和鼓励,不能喝倒彩。裁判员不仅是场上的执法官,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比赛进行的节奏和气氛。当双方运动员交锋结束,裁判员下达“停”的口令时,观众应保持安静,倾听裁判员的判罚之后,观众可为双方运动员鼓掌加油。当裁判员下达实战开始口令时观众应保持安静,使运动员能听清裁判员下达的每一个口令,以免影响比赛的正常进行。 (8)比赛结束后,为优胜者颁发奖牌同时演奏其国歌,这时观众应全体起立并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