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刚

范志刚

中文名 范志刚
职业 大学教师
主要成就 杭州师范大学电子商务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
出生地 江西景德镇
毕业院校 浙江大学
目录导航

个人简介

江西景德镇人,出生于1981年9月,2010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目前为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讲师。主要承担《国际经济学》、《网络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战略管理专题》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学术研究方面,本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与创新管理,网络创业等,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等四项省市级研究课题,参与加拿大IDRC资助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国际重大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近十项高水平科研项目。在《科研管理》、《科学学研究》、《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rning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公开发表20余篇相关的学术论文。

社会兼职方面,先后为浙江省电力公司、浙江能源集团、富阳农村合作银行、杭州市环境集团、浙江诺力机械、浙江省旅游集团等10余家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及培训服务,致力于解决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现实议题。曾担任浙江大学青年志愿讲师团成员,受聘为奉化市青年创新创业导师,与奉化市、临海市及温州市龙湾区多家企业结对并定期提供创业创新培训及管理咨询方面的服务。

科研项目

[1].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集群企业战略柔性构成、测评与提升研究:浙江典型案例与经验证据》(批准号LQ12G02015)。

[2].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前瞻-反应型研发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创新网络视角》(批准号12JCGL10YB)

[3]. 浙江省“决策科学与创新管理”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产品开发战略柔性对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前瞻型-反应型双重视角》

[4].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立项:《杭州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指数构建与评价研究》

参与项目

[1]. 国家自然基金委国际重大合作项目:《发展中国家包容性创新体系研究——理论构建与实证分析》(批准号70910107021)(结题)

[2].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全球制造网络对本土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组织间资源的分析框架》(批准号71002103)(在研)

[3]. 加拿大IDRC资助国际合作项目:《Innovation Systems for Inclusive Development: Lessons from Rural China and India》(批准号105357-01)(结题)

[4].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边缘化-机理与对策研究》(批准号70573092)(已结题)

[5]. 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项目:《FDI与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互动机制研究》(批准号20060335058)(已结题)

学术论文

[1]. Fan Z.G., Wu D., Wu, X.B. Proactive and Reactive Strategic Flexibility in Coping with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Innovation[J]. Asian Journal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2]. 范志刚, 吴晓波. 企业战略柔性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基于前瞻型与反应型双重视角[J]. 科研管理

[3]. Fan Z.G. Impact of Enterprise Strategic Flexibility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Base on Dual Perspective of Proactive and Reactive[C]. IEEM2012国际会议

[4]. Sun Y., Fan Z.G. Open the black box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tifact: Underlying tech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imension and its measurement[C]. IMS2012国际会议

[5]. 刘洋, 范志刚.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服务模块化界定与测度[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6]. Fan Z.G. Research on Strategic Flexibility and The Mechanism to Enhan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 View of Inter-firm Networks[C]. PICMET 2011 国际会议

[7]. Fan Z.G., Gen S. An study of inter-firm network and knowledge integration impact mechanism on absorption capacity[C]. IEEM2011国际会议

[8]. Xiaobo WU, Zhigang FA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for China and India: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rning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

[9]. 吴晓波,范志刚,刘康. 区域创新系统对FDI进入及溢出影响研究. 科研管理. 2009第2期

[10].吴晓波,范志刚,孔俊. 我国制造行业FDI溢出效应实证分析及其启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第6期

[11].梁静,陈近,范志刚. 风险性消费活动研究综述.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9年第6期

[12].范志刚,吴晓波. 对企业品牌联合战略的认识与思考. 商业研究. 2009年第4期

[13].Xiaobo WU, Zhigang FAN. An study of inter-firm network impact mechanism on absorption capacity under the dynamic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ICIII’08) 2008年12月

[14].Xiaobo WU, Zhigang FAN. Research of Select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Pattern Based 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network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ICPOM’08). 2009年1月

[15].Jin CHEN, Zhigang FAN. Co-branding Strategy as a New Competitive Weapo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trategy and Marketing (WSM2008). 2008年12月

[16].Xiaobo WU, Zhigang FAN. The Comparision of China and India with the view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Global Manufacturing and China(GMC’07) .2007年9月

[17].Xiaobo WU, Wei DOU, Zhigang FAN. Shifting from knowledge exploitation to knowledge exploration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case study on Haier washing. (ICIII’09)

学术编著

[1]. 《浙江省创新型经济蓝皮书》(2006-2007),浙江大学出版社

[2]. 《浙江省创新型经济蓝皮书》(2007-2008),浙江大学出版社

[3]. 《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组织创新》(2009),浙江大学出版社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