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清顺治元年(1644年),孙兆奎到扬州投奔
史可法。扬州失守,史可法阵亡。赴吴江。顺治四年(1647年),与同县
吴易率领数千人起义抗清,屯兵长白荡,号称孙吴兵。战败被清兵捉至南京白下城。
参考文献
全祖望《
梅花岭记》记孙兆奎:“吴中孙公兆奎以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
洪承畴与之
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邪,抑未死邪?’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邪,抑未死邪?’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包捷闻之,哭于内桥。
相关史料
孙兆奎,性恬淡,不图名利钱财,关心国事,论及古今是非成败、人品邪正,均能侃侃而谈,与同邑吴易为挚友。
其时,大明国事日衰,战事四起,于是他仗剑谈兵,结识天下英俊,谋划勤王。时
崇祯帝罹难,金陵又失守,孙兆奎痛不欲生。适值兵部主事吴易奉阁部史可法之命归里办事,两人政见相同,遂一起教习水师,起兵于长白荡,以家财给饷,号称“孙吴军”,尊奉明宗室乐安王为主,意图兴复明室。
清顺治二年(1645)八月,清总兵吴胜兆南下,孙吴军战败,孙兆奎之父与妻女俱投水而殁,他自溺未死,被清军押送至江宁。当时,明降将、督师洪承畴驻节金陵,劝降孙兆奎。孙兆奎守义不屈,厉声对曰:“汝犹乎,先帝误闻汝死,涕泣赐祭,汝不闻乎?吾今陷汝手,唯求一死,无他议也。”接着朗吟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汝曾读此句乎?”洪承畴大怒,命驱出斩之。临刑时,孙兆奎作绝命诗曰:“书生自分无攸济,只为纲常看得真。今日从容趋死地,欣然谈笑拜君亲。”
据清汪诗侬《所闻录》,与孙兆奎英勇就义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洪承畴留下了“厚脸皮”的话料。洪承畴被清俘后,一开始良心未泯,坚决不降,后来清用了个美人计,这个美人据说还是清的皇后,洪承畴最后抵挡不住美女的诱惑投降了清朝。清军入关后,迅速占领了大江南北,中间有无数英雄为抵抗清军的入侵而英勇就义,其中最有名的要属史可法了。史可法就义后,很多人相信其并未死去,纷纷传言他尚在人间。洪承畴在明时与史可法关系很好,也颇为关心史可法的生死。有一次,清军抓到抗清将领孙兆奎,洪承畴当时已做了清的大臣,他认识孙兆奎,就问孙兆奎:“你一直在军队里,可知史可法到底死了没有?”孙兆奎对这个洪承畴大汉奸恨之入骨,就故意回答说:“你是从北面来的,松山一战,故督师洪公到底死了没有?”洪承畴听了之后很是惭愧,但是他城府极深,脸也没红一下。当时人都说洪承畴的脸皮是用皮革做的,看来一点也不假呀。
孙姓起源
孙姓的出现主要有三个渊源:
第一个说法是周文王的后代惠孙,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于是取其名字的「孙」字为姓。
第二个说法是源于
孙叔敖后人。
第三个说法是最重要的,就是田完后裔。田完由陈国逃到齐国。由于他的品格高尚,
齐桓公便立他为卿,可是他不爱慕权位,只请求当个管理百工的小官吏。田完复代在齐国立了功,
齐景公赐姓孙氏。以上的三个说法以齐景公赐田完后代为「孙」姓一说最大影响。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