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连环·孤雁

解连环·孤雁

作者 张炎
文学体裁
作品别名 《解连环·楚江空晚》
目录导航

基本概况

  【作品名称】解连环·孤雁

  【创作年代】宋末元初

  【作者姓名】张炎

  【作品体裁】

原文释义

原文

  解连环

  孤雁

楚江空晚[1],怅离群万里[2],怳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3],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4]。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5]。  

谁怜旅愁荏苒[6]。谩长门夜悄[7],锦筝弹怨[8]。想伴侣犹宿芦花[9],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10]。暮雨相呼[11],怕蓦地玉关重见[12]。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13]。

注释

[1]雁南飞,旧传在彭蠡、衡阳等处,皆春秋时楚地。

[2]“离群索居”,见《礼记·檀弓》。崔涂《孤雁》二首之一:“如何万里计,只在一枝芦。”

[3]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鸟影度寒塘。”刘长卿《宿怀仁县南湖》:“寒塘起孤雁。”崔涂《孤雁》二首之二:“寒塘欲下迟。”

[4]本句合用雁行排字与雁足捎书二意。既不能排成雁字,只凭孤雁传书,引起下文“因循误了”意。“雁字”见中卷李清照《一剪梅》注[3]。

[5]“帛书系雁足”,苏武以此得归;又“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并见《汉书·苏武传》。“残毡拥雪,故人心眼”,即从苏武留胡时设想,意谓一雁孤飞,音信难凭,致误了久困在胡地之故人的凝盼,亦有愧对之意。王勃《九日怀封元寂》:“九秋良会夕,千里故人稀。今日龙山外,当忆雁书归。”词意亦近之。

[6]“旅愁荏苒”,承上。“荏苒”,亦有迁延耽搁之意。

[7]“长门”,宫名,借陈皇后事,言宫怨,又一哀愁境界。杜牧《咏雁》:“长门灯暗数声来。”

[8]“锦”者,美丽的形容,银筝犹言锦瑟也,筝柱斜列如雁行,称雁筝。贯休诗:“刻成筝柱雁相挨。”(《全唐诗》卷八三七录其断句)钱起《孤雁》:“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瑟二十五弦;筝,传说破瑟为二,十二弦或十三弦,筝亦瑟类。桓伊抚筝歌“怨诗”,见前叶梦得《八声甘州》注[2]。

[9]陆游《闻新雁有感》:“新雁南来片影孤。冷云深处宿菰芦。”

[10]当指雁回到北方。《礼记·月令》:“季冬之月……雁北乡向。”即所谓“春前”。

[11]前注[3]引崔涂《孤雁》二首之二,其上句为:“暮雨相呼失。”

[12]《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怕,……犹云如其也;倘也。……怕蓦地云云,言倘忽然重见旧时伴侣也。”

[13]上书续云:“旧侣重逢,孤雁不孤,则何羞于双燕矣。”以双燕反结孤雁,章法正和前录史达祖词以“画栏独凭”反结双燕相同。史梅溪词《双双燕》为咏物之正格。本篇咏孤雁自来亦很有名,人称之为“张孤雁”,除描摹姿态,用典贴切,与史词相似外,兼多家国身世之感,写法在同异之间。[1]

作品译文

  空阔的楚江天色已晚,我独自一人徒然抱恨离群万里,怅然与同伴失散。顾影自怜,想到飞下寒塘,又迟疑留连。只看见眼前草枯沙净,水平天远。单身一人的我无法排成字形,只能寄去一点相思,生怕这样徘徊迁延会耽误北地吞毡嚼雪的故人,托付我传达的一片丹心。

  谁能可怜我羁旅孤独和哀怨,长门宫中夜静悄然,有锦瑟弹奏出无限清愁,料想那些离散的侣伴,依然栖宿厮守在芦花丛底,也会把我思念。我想他们在春天到来之前,也应该飞往南方,来与我为伴。我仿佛听到她们在暮雨中相互呼唤,怕在关河处突然相见,我将怎样悲乐交集而喜笑天颜。想到这里,看到双燕归来,画帘半卷,双燕在屋梁上双栖双眠,我一点儿也不艳羡,心中更没有丝毫的羞惭。

词牌介绍

  【解连环】

  本名《望梅》,因周邦彦词有“信妙手能解连环”句,故名。又名《杏梁燕》等。双调一百零六字,仄韵格。

格律介绍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却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

作者介绍

   张炎

  (1248-1319)南宋词人。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祖籍凤翔成纪(今甘肃天水),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他是贵族后裔(循王张俊六世孙),也是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父张枢,精音律,与周密为结社词友。张炎前半生在贵族家庭中度过。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落拓而终。曾从事词学研究,著有《词源》,有《山中白云词》,存词约三百首。文学史上把他和另一著名词人姜夔并称为“姜张”。还与宋末著名词人蒋捷、王沂孙、周密并称“宋末四大家”。

作品赏析

赏析一

  《解连环·孤雁》是一篇著名的咏物词。它构思巧妙,体物较为细腻。在写其外相的同时,又寄寓了深微的含意。这首词可以透视出张炎词深厚的艺术功力。词咏孤雁,实则借孤雁寄托作者宋亡后的伤感,也反映了宋遗民普遍生活体验及感触,具有典型意义。上阕前三句写孤雁失群;接着写失群后的孤独。“写不成书”两句,是写雁群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孤雁单飞排不成字,故说写不成书信,只能成一点,带回一点相思。从而巧妙地表达出前朝对遗民的思念。下阕承前,叹息北去的南宋宫室艰难险恶的处境。而孤雁只能在夜雨中哀鸣,若是能在玉门关重新见到离失的伴侣,该是何等的惊喜!全词多处用典,堪称咏雁佳句。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以困顿惆怅的情怀起笔,伴孤雁一起飞来。用孤雁写自身。楚江,指湖南地方。衡阳有回雁峰,又雁多经潇湘。潇湘、衡阳皆楚地。“孤”字,点出只雁离群万里。这三句写出了孤雁之遭际,使人意识到了作者心绪之凄惨。南宋末年,国势垂危,生于此时的词人,对于时局自己深感无能为力,不胜忧愤,只好借物抒怀以寄托一腔幽怨。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顾影,表示有深自珍惜。在惊魂未定之际,目光所到之处,只是枯草平沙,一片寂寥。来亦孤单,去也孤单,只好徘徊顾影,使人进一步体味它的孤独。

  “写不成书”,古人常以雁为传书使者。群雁飞行,常成一字排开,但这只孤雁却只能单飞,所以说“只寄得、相思一点”。激起人们多少相思之苦与家国之苦,已无从分辨。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这是为雁立传,可以看到作者思想轮廓。表面上是说孤雁误了寄书,和苏武托雁寄书的心事。“残毡拥雪”,用苏武“武卧啮雪,与旃(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事表达心声。

  因“离群万里”,因而“谁怜旅愁荏苒”。“荏苒”表达迁延的意思。有谁怜念这与日俱增的孤独的旅愁呢?“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说长门夜悄与锦筝弹怨。典出汉武帝陈皇后罢退长门宫故事。这里提出“长门灯暗”的宫廷,“谩”字,极度渲染孤雁的哀怨。这里讲长门的夜哭,锦筝的清怨,表达作者的思旅的心绪。想念远方伴侣,是不是“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伙伴们春天到来之前,应该回北方去了。“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随即是个飘渺的幸福的设想。玉关春雨,北地黄昏,却是将怎样和旅伴们重见呢?“怕”字含意深微。“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长期的期待与渴望,一旦相见期近,反怕春期之骤至。虽能相见也无愧于寄身画栋珠帘双双紫燕了。

  张炎词善于咏物。从咏物词的整个方法、风格和寄意来说,一首咏孤雁的《解连环》更有代表性。张炎因此咏孤雁词被称为“张孤雁”。在咏物的方法上,这首《解连环》最为出色。通过对孤雁的描绘,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感尽蕴含在对孤雁这一形象的描绘中。

赏析二

  此词是宋亡后之作。所绘画面苍凉凄婉,色彩暗淡。通过题咏西湖,抒发伤春感时的悲怆之情。这是张炎咏物词的代表之作。孔行素《至正直记》载:“张炎尝赋孤雁词,有云‘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人皆称之曰张孤雁。”词人刻画孤雁的形象妙肖传神,紧扣一“孤”字展开描写,烘托渲染,并且巧妙地将雁的形孤影单和自己的凄凉身世巧妙结合,以物喻人,将咏物与抒情合而为一。

  上阕先点出了一个阴暗空阔的境界,衬托雁的孤单。"写不成书"句暗合雁飞成字和雁足传书二事,不但精巧,更显得情思宛转。“料因循”三句再用苏武典实,悲壮苍凉而不觉词意重复。周密在《<宋四家词选>序论》中评之为“以意贯串,浑化无迹”。

  换头三句,人雁双关,物我相融。词人以己愁及雁,推想其"想伴侣"之思,而孤雁又替伴侣着想,情思层进,曲折深挚。但情深致极则成疑惧,怕见玉关,意同李频《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暗寓亡国遗民不堪重见。末句再用双燕衬托孤雁,更显风致。

  关于最后几句,前文多释为北方之伴侣呼唤此雁在春前也应转程北归,但意脉不清,且与最后两句语意相抵牾,与情意也未合。一是春前即冬季雁应南翔而不该北归,二是如此孤雁北上,与“双燕归来”无关。只有北雁南来与此雁为伴,才可“未羞他,双燕归来”。且如从词人本身去讲,只有盼北去的友人不仕新朝南归之理,断无北人盼他同去之情。此是细微之处,也涉及全词意脉之大节,不可不细察之也。

  通观全篇,状物言情极尽精巧而不着雕饰痕迹,词人遣词炼意、体物抒情的精湛造诣淋漓尽现。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曰:“玉田《高阳台》,凄凉幽怨,郁之至,厚之至,与碧山如出一手,乐笑翁集中亦不多见。

赏析三

  作者揉咏雁、怀人、自怜而为一,抒发了他的家国之痛,漂泊之苦,凄婉动人。“楚江空晚”,境界暗淡、空旷、寂寥、肃杀。作者把雁置于这空阔的空间,不惟反衬雁之“孤”“小”,且为全词定下低沉的基调。惟其“空”,才愈见离群雁之“孤”;惟其“晚”,才更显离群雁之“凄冷”:可谓景中含情。这特定的审美感受,却是通过自然而平常的四个字,由视觉贯通了读者的触觉来传达的,下笔不可谓不“空”。

  以下,转入对孤雁形象的刻划。

  “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离群而“散”,已觉“恍然”,而“万里”,更足可悲,这怎能不使孤雁在“惊”悸之余感到“怅”然若失呢?仅一传神之“怅”字,写事更写情,它把“离”前之可恋,“离”时之痛苦,“离”后之茫然的复杂的感情,曲折婉转地表达出来了。

  既离群万里,则渺渺天地间惟一孤雁而已,自顾其影则不免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感,故只有另寻栖身之所,“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是这种孤栖自爱神态的写照,特别是一“欲”字,更是对这种想下未下、犹豫迟疑的神态的深刻把握和维妙维肖的刻划。

  那么,另寻栖身之所又将如何呢?“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只有寒水暮天相接,漠漠荒沙、瑟瑟衰草,依然荒寥而已。如果说,“恍然”离散已使孤雁怅然若失因而无奈去别寻栖所的话;如果说,依然荒寥更足以使之凄怆伤神的话,那么,“写不”两句所表达的那种痛苦竟无人可告之情则转而化为某种程度的悲壮了:雁既失群于万里之外,不能和同伴共排雁字,只有向他们遥寄一片相思之情了,此其一;因此,违误了久困于胡地的“故人”的凝盼之情(“故”人殆指沦于北人之手切盼南归的故园父老),此其二;联系作为宋朝遗民的张炎当时朋友散失、家国破碎、孤身一人、满目凄凉的处境,可以想见,即使有书可传,那“故人”之愿又将告于何人?此其三。然而这种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却是通过作者极疏淡自然之笔(两句用一事而又一气贯注)写出的。这正是“清空”特色的表现之一。

  从对上片简单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作者无论写景还是状物,都能“不滞留于物”(《词源·咏物》),特别是对孤雁外部形象的描写和琐屑事件的叙述,即使是最简单的交代都省略了,而是摄神遗貌,紧紧抓住最能表现孤雁内心情感的神态(如“欲下”),把笔触伸向孤雁的内心世界(如“怅、惊、料”),栩栩如生地刻划出孤雁孤寂索漠的内心世界,给人一种艺术上的去芜存精的澄净感,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在此得到了曲折委婉的表达,即所谓“调感怆于融会之中”。

  这种“清空”本色在词的下片,更以化实为虚的方式体现出来。

  “谁怜旅愁荏苒?”这句承上片之意,在形容时间光阴之绵长的“荏苒”前面冠以“旅愁”,其旅途之劳顿和愁之绵绵可知,且作者并不正面说此愁无人怜而以反问出之曰“谁怜”,除更觉情切动人外,已微透“怨”的消息,故下面紧接写道:“漫长门夜悄,锦筝弹怨。”“长门”所“弹”者,昔陈皇后之“怨”;而筝柱斜列如雁行,故在此又是孤雁之“怨”。作者以“浑化无迹”之笔,借陈皇后之事,将人、雁之“怨”一起写出,从而抒发了自己亡国之思家破之愁无人可告亦无人怜之的一片愁怨之情。

  孤雁之哀愁既无人可告,那么雁之凝盼思归的急切心情是可以想见的。它多么盼望自己早一天飞到同伴身旁啊!可它不说自己身落寒塘之实境,却首先代同伴着想: “想伴侣、犹宿芦花。”不说眼前自己思念同伴之实情,却透过一层,言伙伴曾念自己在来年春前“去程应转”。这又是化实为虚,使虚中有实,虚实相生,既婉转又空灵,它比正面诉说更能见孤雁之一往之深情。

  以上,孤雁由“离群”之“怅”而生“谁怜”之“怨”,以下,则由“怨”而生“暮雨”中之“呼”,从“呼”又生“怕”,于是读“暮雨”二句,读者脑海里会出现这样一幅动人的情景:瑟瑟秋风、潇潇暮雨中,望伴情切的空中孤雁,一声又一声呼叫,找寻着同伴,它要尽最后一丝力量飞到它们身边,倾诉离后之情。它坚信,同伴们就在不远的前方。然而,突然之间它又由“呼”而“怕”了:是怕见同伴于忽然之间,“怕”自己不胜那突如其来的巨大的喜悦和幸福潮流的冲击。一个 “怕”字,生动而逼真地刻划出雁经过长途跋涉,备尝离群之苦后幻想自己即将在“蓦然”间重见同伴时那种喜悦、激动而又有些不安、焦躁的复杂矛盾心理。

  至此,孤雁之情已至深至切似乎无法再写,但作者意犹未尽,再次从虚处下笔,进一步替孤雁设想:“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从用意上看,此二句实承以上而来。即如上所述,孤雁之愁已至浓至厚,无法解脱,其望归思伴之情已至深至切,无以复加,但退一步说,即使雁之愿望无法实现,它也绝不愿像在春日融融中翩翩归来的“双燕”(暗指归附元朝者)一样,寄人檐下,以博主人一笑,从而表现出雁之孤高自傲的情怀,使其形象得到了升华。而在这空灵蕴藉中,作者不愿事奉新朝的心迹也得到含蓄而委婉的表露。这在情感上,表现为异军突起;在格调上,则表现为某种程度的峭拔。

  由于作者在这首词里没有刻意于静态的摹写,而着重从孤雁内心情感的发展变化上——由“怅”而“怨”,由“怨”而“呼”而“怕”,写出了动感,因此,在意脉和情感节奏上,于自然流转之中包含着起伏跌宕,于空灵之中见出流动,从而给人以和谐的美的享受。

赏析四

       这首词是张炎的代表作,时人曾因此词而称张炎为张孤雁,可见影响之在。其咏物词比较有名,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托物言志,这也是末世咏物词的共性。这篇词作以雁喻人,托物方志,曲意抒写国破家亡之后自己天涯沦落的身世之悲,同时隐含着对被囚北地的爱国志士的牵挂和钦佩。上片写孤雁凄苦艰危的生活环境及惶恐忧惧的精神状态。下片写其孤独之感及对伴侣的苦苦思念,全词委婉缠绵,刻画新警深微。本词对孤雁的刻画穷形尽查,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感尽寓其中。上片先把孤雁置于寥廓凄冷的环境中,渲染其孤寂凄苦的生活环境。亦雁亦人,也正是作者国破家亡,孤苦无依生活的写照。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三句含蓄空灵,体物细腻,妙语天成,能道前人之所未道。料因循三句点明孤雁的故国之思和高风亮节。下片开头三句承前,化用典故写孤怨。想伴侣以下是自慰之词,想象着北去的许多志士仁人也会回南方来的,所以不必去羡慕双归的春燕。使全词在哀疯之气中尚有一些希望和光明。关于最后几句,本文所译所释与前此诸文均不同。前文多释为北方之伴侣呼唤此雁在春前也应转程北归,但意脉不清,且与最后两句语意相 牾,与情意也未合。一是春前即冬季雁应南翔而不该北归,二是如此孤雁北上,与双燕归来无关。只有北雁南来与此雁为伴,才可未羞他,双燕归来。且如从词人本身去讲,只有盼北去的友人不仕新朝南归之理,断无北人盼他同去之情。此是细微之处,也涉及全词意脉之大节,不可不细察之也。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