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友诗》是东汉梁鸿创作的诗歌。诗中展现了东汉时期像梁鸿这样具有反抗性的进步的先行者的内心的孤寂之感与对未来的热望。全诗每句七言,多用“兮”字以助语势,有骚体之风。
鸟嘤嘤①兮友之期②,
念高子兮仆怀思,
想念恢兮爰③集④兹⑤。[1]
①嘤嘤:象声词,形容鸟叫或低而细微的声音。[2-3]
②期:盼望,希望。[3-4]
③爰:于是。[3][5]
④集:聚合,会合。[3][6]
⑤兹:此。[3][7]
《思友诗》是梁鸿离开故乡东游前所作。梁鸿同高恢一样,都是不满当时政治黑暗,有进步倾向的文人,高恢少好老子,老子虽然“清虚以自守”,但“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欲治天下”(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高恢绝意仕途,用隐居来对抗社会的黑暗,而梁鸿还想找机会施展“欲尽人力以救世乱”(鲁迅语)。
《思友诗》第一句“鸟嘤嘤兮友之期”是引用《小雅·伐木》中的诗句“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声?”意思是那鸟儿还要求朋友,何况人呢?后人往往用“嘤其鸣矣”比喻需要意气相投、志气相同的朋友。“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有点类似梁鸿离乡东游。梁鸿要到一个陌生的异域去,精神上当然不免有孤寂之感,所以发出期望友声的呼唤是非常自然的。
第二句“念高子兮仆怀思”是具体说明梁鸿寻找的不是一般文友,而是像高恢这样不满政治黑暗,有进步倾向的文人。“怀思”包含诗人深深的感慨,在当时高压的氛围中是不大可能听到抗争之声的。
第三句“想念恢兮爰集兹”是重复咏叹诉说。诗人并不是说要回到华阴山中高恢身边去,或要高恢和他一起离东游,事实上他们也没有再见面,诗人是坚信在陌生异地也会有不满社会黑暗的像高恢这样的人士,所以“爰集兹”——停留在这里,希望结交会合高抗之士,在沉寂的社会中共同发出抗争之声。
所以《思友诗》展现了东汉时期像梁鸿这样具有反抗性的进步的先行者的内心的孤寂之感与对未来的热望。初唐诗人陈子昂有一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达了同一的主题。只要这种社会环境依然存在,这种主题的诗歌就会不断出现。如果说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继承了梁鸿的《思友诗》,未免武断,但可以说两者在思想情调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过,陈诗表现得更淋漓尽致、深刻,而梁鸿的《思友诗》却是同类主题思想中最早出现的一首。[3]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人。出生年月不详。因他的父亲梁让在王莽擅权专政时期作过城门校尉,故可推测他生于西汉末年。他是我国历史上知名度甚高的大士。
梁鸿生于官宦之家。父亲梁让在“新”莽政权建立以前被封以修远伯的高爵。但王莽新朝命短,几年之后便分崩离析,因此,梁让举家逃难,途中却不幸病死。树倒猢狲散,各众仆下、僚属见梁让已死,都纷纷抢掠财物,远走高飞另谋出路。梁鸿的母亲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也丢下了年幼的梁鸿,和尚未掩埋的丈夫的尸体,独自离开了梁家。战乱与家庭的变故给小梁鸿的心灵以极大的震撼。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深深地刺痛了梁鸿的心,这对他成年以后淡泊名利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之后,为谋生计梁鸿不得不离开北地到当时的京师长安谋生和求学。但是他在长安举目无亲,无依无靠,不免踯躅街头。最后在父亲昔日的几位故吏的帮助下,为其解决衣食困难,并送他进入太学学习。
梁鸿好学不倦,博览群书,经书、诸子、诗赋等无所不通,他对当时儒学中那种皓首穷经,拘泥于一字一经的做法不屑一顾。梁鸿不愿钻研章句之学,无异是自绝了做官的门径。且在太学学习期间,因穿着寒酸,时常被纨袴子弟的嘲笑和欺凌。这给梁鸿的心灵又以极大的创伤,更让他看透了荣华富贵的虚幻性,使他萌发了逃避尘世的念头。
梁鸿结束在太学的学业后,就在长安郊区的皇家林苑——上林苑中牧猪为生。因一次读书失火为人作佣的逸事,令其名声渐起。后来,他见上林苑已无法安稳宁静地生活,便悄然回到了平陵老家。
回到家乡,耕种自给,读书养性,并无什么惊人之举。天长日久,他的学问、人品还是显露了出来。特别是他在上林苑中牧猪及失火为人作佣的一段逸事不胫而走,传入扶风,使得很多人慕其高洁。之后,他娶了貌丑贤德的光,隐居霸陵,成就了一段“举案齐眉”的佳话。
梁鸿晚年潜心著述,成书十余篇。他在写作过程中,为自己定下了两条原则:一是不是前代高士的著作不作评定注释;二是不涉及抒发自己志向的内容不写成文字。因此,他的十余篇作品,均是发前人所未发的独具匠心之作。
后汉书:梁鸿传嘤期爰集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