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师渊

赵师渊

中文名 赵师渊
逝世日期 1210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个人资料

  姓名:赵师渊

  性别:男

  出生年月:1150

  国籍:中国

  时代:南宋

  籍贯:不详

  民族:汉

  身份:南宋文人

个人简介

  淳熙元年(1174),朱熹提举天台崇道观,在黄岩江北樊川书院讲学授徒,赵执弟子礼。朱熹深感史书褒贬失义,与赵一起,据司马光《资治通鉴》、《举历要》及胡安国《举要补遗》等书,简化内容,以目叙事,编成《资治通鉴纲目》。此书序与提要为朱熹所作,凡例为两人商榷而定,纲目分注59卷全出赵师渊之手。因流传刊行未题赵名,后人误为朱熹所编。宋代王柏,元代徐昭文,明代宋濂等学者,对此考据翔实。经清康熙御批后,进一步成为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

  赵师渊历任衢南、剑南、宁海军推官。绍熙五年(1194),经右丞相赵汝愚举荐,任职事官。次年,赵汝愚被韩侂胄排挤贬谪,赵师渊免官归家,闲置十余年,潜心研习理学。后复出任温州通判,太常簿,司农太常丞。因肃皇后安葬山陵,赵与丞相不合,上疏提举天台崇道观,不久卒于家。着有《讷斋集》。

资治通鉴纲目

  《资治通鉴纲目》,是朱熹生前未能定稿的史学巨着,其门人赵师渊于樊川书院续编完成,共59卷。内容注重严分正闰之际、明辨伦理纲常,并注意褒贬春秋笔法。本书不能算是伟大的历史着作,因为朱熹不过是修订了司马光的正统观,加入了浓厚的道德信念和解释,例如:不承认王莽政权,于三国尊蜀为正统。全书以“纲目”为体,纲仿《春秋》,目仿《左传》,朱熹完成纲的部份,他的弟子赵师渊续成目的部份。

  《通鉴纲目》创造了一种新的史书体裁,但是他并没有做原始材料的收集与裁定,所以连一般历史家所作的初步工作也没有,史学价值不高。宋明以来,有许多人为《通鉴纲目》附加价值,如尹起莘写了《发明》,刘友益写了《书法》,汪克宽写了《考异》,把《通鉴纲目》更加神秘化。

  清朝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皇帝为《通鉴纲目》加上御批,加强了这本书的政治性,乾隆十一年闰三月修成《御撰资治通鉴纲目三编》,共二十卷,此书乃赓续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与商辂的《续资治通鉴纲目》而作。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