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中文名 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开始时间 2004
目录导航

活动目的

让广大中小学生了解新中国建立的艰辛历程和祖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增强对伟大祖国、党和人民的热爱,进一步把爱国情感化为具体行动,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活动内容

活动分为“了解新中国建立历程”、“感受祖国变化”、“我为祖国服务”三个部分。

1.“了解新中国建立历程”:一是通过中国教育电视台、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卫星平台播出讲述新中国建立历程的专题片《走进新中国(暂定名)》,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同时,教育部门户网站和中国校外教育网将提供下载或在线观看。各地要认真组织师生收看。二是各地要积极组织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人员,到中小学宣讲革命历史和光荣传统。三是组织中小学生收集、整理家乡为建立新中国作出贡献的英烈故事,并在校内外进行宣讲。

2.“感受祖国变化”:一是充分利用反映新中国建设伟大成就的《形势教育大课堂》系列专题片、教育部与新华社制作的新中国60年成就宣传图片、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编辑的《共和国成长的故事》读本等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二是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调研,感受家乡、祖国的发展变化。三是以作文、书画、摄影、摄像等形式描绘祖国、家乡建设成就。

3.“我为祖国服务”:在了解新中国建立历程和感受建设成就的基础上,组织中小学生本着就近就便安全的原则积极开展体验劳动、公益活动、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服务家乡、服务社会。指导学生撰写活动体会或社会实践报告。

活动组织

  本次活动由教育部、中宣部、 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共同主办。各地教育部门、宣传部门和文明办、共青团要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及时部署。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共青团、少先队要因地制宜,密切配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新活动形式,指导中小学校和基层团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富有实效的主题教育活动。当前特别是要用好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上提供在线收看和免费下载的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和其他推荐资源。

各地中小学要在开学典礼中正式启动“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

各地宣传部门负责协调当地新闻媒体及时报道本地中小学开展活动的情况,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各地文明办要协调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实践活动场所,共同为未成年人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第六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系列活动提供协助和支持。

教育部将组织中小学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第六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成果展评活动。各地要在初选的基础上,将学生收集、整理的家乡为建立新中国作出贡献的英烈故事,创作的反映家乡、祖国发展变化的作文、书画、摄影、摄像作品,撰写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体会或社会实践报告等活动成果,及时邮寄或上传到中国校外教育网参加展评。具体展评办法届时将在中国校外教育网公布。

媒体报道

今年9月是第九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今天,成都市教育局组织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成都五十二中、大邑县北街小学的400余名中小学生参观了红军长征邛崃纪念馆和大邑刘氏庄园。

在红军长征邛崃纪念馆,同学们参观到了石塔寺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军碑亭、红军长征纪念馆陈列馆等景点,展厅中的300多幅照片,200多件文物和大量文字、图表,让师生一同回顾了当年红军在邛崃的主要战斗历程。在名为“悲歌与壮举”的红砂石浮雕前,师生们仿佛回到了那硝烟弥漫、弹火纷飞、激情燃烧的战斗岁月,大家充分感受到了革命的胜利和今天的建设成果是何等的来之不易。

走出长征岁月,大邑刘氏庄园中遗存的大量实物和文献资料以及独具特色的庄园陈列,又将同学们带到80多年前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下的川西社会,错综复杂的老公馆、中西艺术结合的“收租院”、落落大方川西民俗馆,给同学们提供了一次走进历史、触碰历史、了解历史的机会,透过庄园建筑与遗存文物的结合,同学们对独具特色的川西民俗有了新的认识,目睹了旧中国农村的一个个缩影,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研究民族文化,继承发扬民族精神的热情。

通过开展此次社会实践主题教育活动,成都市教育局希望在中小学生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把爱国情感、民族责任感化为具体行动,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