浈江区是韶关市市辖区之一,是韶关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韶关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辖5个镇、7个办事处(其中5个街道办事处)、106个村(居)委会,总面积523平方公里,人口36.26万人。
2004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11345万元,增长14.2%;农业总产值21227万元,工业总产值112419万元,分别增长4.2%、13.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461万元,增长16%。
交通优势明显。浈江区是韶关的铁路、公路、水路交通枢纽。京广铁路贯境而过,区内有多个铁路货运站;韶关火车站和汽车客运总站均在辖区内,韶关火车站距京珠高速公路入口仅13公里,从韶关到广州车程约为2小时30分钟;国道106线、323线,广韶公路、韶赣公路组成连接省内外便利的公路交通网络;以火车站广场为起点,乘坐旅游大巴或出租车可直达“珠三角”各大城市和韶关市和县(市、区)的任何一个旅游景点。境内沿浈江、北江建有大型集装箱货运码头,水路航运可直达广州、香港、澳门。同时,区内的金融、证券、保险、医疗、教育等社会机构齐全,海关、商检等管理服务机构都设在浈江区,为投资者在出入境登记、查验、管理等方面提供便捷的服务。
城郊型农业初具规模。现已建成上万亩规模的无公害蔬菜、甜笋竹、水产养殖3大农业基地,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
工业发展势头强劲。现已初步形成以煤炭、化工、耐火材料、汽车装备、机械制造、液压元件、电力、中草药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其中年产煤炭达100万吨以上,水力资源可供开发量近10万千瓦。
商贸物流业蓬勃发展。区内建有十大专业批发市场,经营品种涵盖汽车、建材、服装、家具、日用品、粮油、蔬菜、水果、三鸟、水产品等;区内有风度、华星、亿泰、大文等知名度高、规模大的商业广场,经营摩托车、电脑、电讯产品、粤北土特产的专业街销售畅旺,全区已初步形成了大市场、大流通、大商贸的格局。
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服务业发展迅猛。浈江区西临武江,浈江润境而过,武江、浈江向南汇流成北江。辖区内风景名胜有建于明代宏治年间被誉为韶关标志的风采楼,建于明代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的大成殿和北伐时期的南教场──中山公园,皇岗山、帽子峰、莲花山、韶关国家森林公园、中山公园、文化广场、环碧园、河滨公园、曲江园、大鉴寺、太傅庙等,是游客和市民游览、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区内有众益福大酒店、丽晶酒店、小岛饭店、韶华酒店等星级酒店,世界著名快餐连销店肯德基、麦当劳已落户浈江区,韶关市首家按五星级标准建设的莱斯大酒店已开业。“吃、住、购、娱、乐”旅游服务产业链已初步形成。
春秋时期,岭南称百越之地,粤北为百越属地的一部分。是粤北的小部分,位于南岭山间的曲江盆地之内。在战国时期,区境属楚国;秦朝属南海郡(郡治在今广州市);赵佗立南越国后,属南越国。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在区境内的莲花山俗称曲红山下(今韶关东站一带)设置曲江县治后,区境随曲江县属桂阳郡(郡治在今湖南省郴州市)。
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在桂阳郡南部分设始兴郡,郡治设在莲花山下的曲江县治内,区境随曲江县改属荆州始兴郡。
西晋武帝太康(280~289年)中期,始兴郡移属广州,曲江县治从莲花山迁往安聂邑(今武江西岸)。区境随曲江县改属广州始兴郡;
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分荆州地置湘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长沙市),区境随曲江县改属湘州始兴郡。
东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年)废湘州,复称荆州始兴郡,郡治迁往东南十里官滩(今浈江区南郊五、六公里),区境随曲江县复归荆州始兴郡。
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区境随曲江县改属广州始兴郡,三十年(453年),复归湘州始兴郡。 宋明帝泰豫元年(472年)改始兴郡称广兴郡。
南齐(479~502年)复为湘州始兴郡。梁承圣(552~555年)中置东衡州,曲江县再迁西河,区境随曲江县 属东衡州始兴郡。梁末陈初,一度废东衡州,始兴郡改属衡州(州治在今英德县)。
陈天嘉元年(560年)复置东衡州,并以始兴郡,区境随曲江县仍属始兴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师行军总管韦洸率师于当年八九月平定岭南,废安远郡,置大庾县,设广州总管,区境随曲江县改属广州。
开皇十年(590年),平陈。废始兴郡,改为东衡州,不久又改为韶州(州、县治所回迁莲花山)。区境随曲江县先属东衡州,后属韶州。开皇十一年,废韶州,区境随曲江县并入广州。
隋炀帝大业(605~618年)年间,将州改为郡,郡、县治所仍在莲花山,区境随曲江县改属南海郡。
唐初改郡为州。区境随曲江县改属广州。
唐武德初年(618年),曲江县治再迁西河,唐武德四年(621年)置番州,区境随曲江县属番州,不久将番州改称东衡州。唐贞观元年(627年)改东衡州为韶州(州治迁回莲花山),又置岭南道,区境随曲江县属韶州,受岭南道监察。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韶州为始兴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始兴郡为韶州。天宝(742~756年)间,道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区境随曲江县属岭南道韶州管辖。
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刘岩发兵破韶州,州县治所迁往中州(今浈江区城内,俗称小岛),从此,州治、县治同设在中州(以后一直都是地、市、县的行政机构的驻地)。
五代十国时期,区境随曲江县先属后梁韶州,后属南汉韶州。
北宋初期,区境随曲江县仍属岭南东道韶州(州、县治同在中洲一地)。未久废道改州,区境随曲江县属韶州。至道三年(997年),又于州上置路(半行政半监察性质),区境随曲江县隶属广南东路韶州。
元朝以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区,下设道(省派出机构)、路、县三级。
至元十五年(1278年)岭南平定后,区境随曲江县属海北广东道韶州路(此间又在韶州路置录事司,以管理城厢居民;一说至元二十三年置,又称新民官司)。
至顺元年(1330年)属江西行省广东道韶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韶州路为韶州府(同年罢新民官司)。洪武二年升广东道为广东行中书省;洪武八年又改称广东承宣布政使司(以下简称“广东布政司”,习惯上称“广东省”),区境随曲江县仍属韶州府。
清初仍称广东布政司,后称广东省,省下设道(省的派出机构)、府、县。区境随曲江县属广东省南韶连道韶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道、府。区境随曲江县属广东省。
民国3年复设道,区境随曲江县改属广东省南韶连道(后改为岭南道)。
民国9年复废道,未久设北区善后督办,性质与道同。此后屡设屡废,
民国14年设北江行政区,民国15年又废行政区。
民国17年设北江善后委员会,民国21年改为北江绥靖区,区境随曲江县均属之。
民国25年改设第二行政督察区,性质与善后委员会、行政区、绥靖区同,均为省派出机构,区境随曲江县仍属之。
民国29年改称北江行政区,民国30年复称第二行政督察区,区境随曲江县仍属之。
民国32年11月,在曲江县城(今浈江区城内,俗称小岛)置韶关市政府,为省直辖市。区境随曲江县属韶关市。
民国34年1月,韶关被日军占领,韶关市政府的建制自行解体。民国36年再次调整全省政区,区境随曲江县改属第三专署行政督察区。
1949年10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江西挥师南下进驻曲江县城(今浈江区城内的解放路至中山路),并于10日解放了曲江县全境,当天宣告成立曲江县人民政府。14日,曲江县政府设立城关区(亦称曲江县一区)。区境属曲江县城关区。
1949年11月25日,撤销曲江县城关区组建韶关市人民政府后,区境改属韶关市。后来,鉴于人口少,条件不具备建市,韶关市于1950年5月5日被撤销而组建韶关镇,区境回归曲江县。
1951年6月,恢复韶关市建置后,区境又从曲江县划出,归属韶关市。
1976年设区,1984年升格为县级。
2000年,浈江区辖2个街道、2个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204640人,其中:东河街道 34978人、车站街道 39006人、新韶镇 26983人、乐园镇 29100人、韶关钢铁集团虚拟镇 36554人、第十六冶金公司虚拟镇 5901人、韶关冶炼厂虚拟镇 7508人、大宝山矿业公司虚拟镇 9161人、瑶岭钨矿虚拟镇 1245人、粤北工业开发区虚拟镇 9933人、曲仁矿务局虚拟镇 4271人。
2002年,浈江区辖2个街道(东河 车站)、2个镇(新韶 乐园),20个村委会、32个居委会。
2004年5月2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4]40号)调整韶关市部分行政区划:将原北江区的行政区域和原曲江县的花坪镇、犁市镇划归浈江区管辖。调整前,浈江区面积140平方千米,人口20万。新成立的浈江区于8月3日挂牌,人口由原来的19.7万增至36.23万,面积由140平方千米扩大到523平方千米。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浈江区辖5个街道(东河、车站、南门、和平、太平)、5个镇(新韶、乐园、十里亭、犁市、花坪)。
原:北江区 2004年5月2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4]40号)撤销韶关市北江区,将原北江区的行政区域划归浈江区管辖。
北江区总面积69平方千米,总人口16万人(2002年)。
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512000。行政区划代码:440202。区号:0751。拼音:Beijiang Qu。
2000年,北江区辖3个街道、1个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39684人,其中:太平街道 22977人、南门街道 32682人、和平街道 12284人、十里亭镇 47116人、曲仁矿务局虚拟镇 24625人。
2002年,北江区辖3个街道(南门 和平 太平)、1个镇(十里亭),6个村委会、36个居委会。
2004年5月2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4]40号)调整韶关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韶关市北江区,将原北江区的行政区域划归浈江区管辖。
目前是5镇;乐园镇、新韶镇、十里亭镇、犁市镇、花坪镇
7办;车站街道、东河街道、南门街道、和平街道、太平街道、曲仁街道、田螺冲办街道
2008.11.15
浈江区辖5个街道、2个办事处、5个镇:东河街道、车站街道、太平街道、南门街道、和平街道、曲仁办事处、田螺冲办事处、新韶镇、乐园镇、十里亭镇、犁市镇、花坪镇。区人民政府驻东河街道。
东河街道 面积:4.2平方千米 人口:4.5万人 代码:440204001
位于韶关市区东北部,坐落莲花山南麓,处在北江支流上游口的浈江下游段。辖区东西相距3.8千米,南北宽约1.1千米,总面积4.2平方千米。街道总人口4.5万人,其中流动人口0.43万人。
2004年浈江区和北江区合并时13个居民委员会除陵南路居委会划拨新韶镇管辖外,其余12个居委会于2005年6月合并为6个社区。
车站街道 面积:4.2平方千米 人口:6万多人 代码:440204002
位于韶关东南面,地理位置约为东经113.37度,北纬24.47度。辖区范围:北至南韶路,与韶瑶路及东河街道办事处陵西路社区相接;东至韶塘路南方技工学校,与新韶镇东联村委会交接;南至韶南大道机务新村社区,与乐园镇沙梨园村委鹤冲村相接;西至北江路,与浈江区南门街道办事处及武江区新华办事处辖区相连,总面积4.2平方千米。总人口6万多人,其中常住人口4.4万人。管理8个社区。
办事处于1984年10月成立。车站街道所在的莲花山下火车站一带,在两汉、三国时期,是曲江县治最早的所在地,本境一直是韶州(后称韶关)的城区与郊区的组成部分之一。建国初期,市区浈江以东城镇设两个街道办事处,其中一个是火车站办事处,为现在车站办事处的前身。1956年,一度撤消火车站街道办事处并入南门街道办事处。1968年恢复火车站街道办事处;1971年,再撤消火车站街道办事处,改置南郊区。1976年8月,东河、南郊两区并为浈江区。1984年,浈江区升格为县级,恢复火车站街道办事处(后称车站街道办事处)至今。成立之初,车站街道办事处办公室设在站南路83号;1996年办事处办公楼因特大洪水淹墙一米,墙体断裂,于同年6月搬迁到市二运公司三楼;1999年8月至今,街道办事处办公室设在浈江区南郊一千米四通市场内兴通大厦B座三楼。
太平街道 面积:0.86平方千米 人口:3.09万人 代码:440204004
位于市区小岛北区,二面临水,南止于风采楼(风采路),北与十里亭镇五里亭村接壤;东西以浈、武二水为界、南北分别与和平街道办事处和五里亭村相邻。辖区面积约0.86平方千米,总人口3.09万人(2005年末),其中常住人口占90.1%。管理风采路、风度北、北直街、中山路、升平路、市政府和峰前街7个社区。
1984年9月恢复北江区建制,并设立太平办事处。2004年9月并入浈江区。办事处原驻中山路17号,2006年3月搬迁至西堤北路38号。
南门街道 面积:0.64平方千米 人口:2.37万人 代码:440204005 地图:链接
位于韶关市区小岛的南端,东西分别以浈江河与武江河为界,南起浈武两江汇合处,北至建国路、复兴路,与浈江区和平街道办事处相接。是中共韶关市委所在地。辖区面积0.64平方千米,总人口2.37万人。办公地点设在浈江区漂布塘6号。
原属北江区。2004年8月浈江区和北江区合并后,属浈江区。现管理6个社区:河滨社区、文化街社区、井巷社区、老东门社区、解放路社区、环园路社区。
和平街道 面积:0.3平方千米 人口:1.76万人 代码:440204006
位于浈江区市区中心小岛中段,南止于复兴路、建国路以北,北至风采路以南,东西以浈武二水为界,分别以南门、太平街为邻。面积300775平方米。常驻人口为17602人(2005年)。管理风度中路、建国路、学工街、圣堂巷、东堤南路6个社区。
曲仁办事处 面积:90平方千米 人口:近3万人
办事处地处浈江区花坪,离韶关市区28千米;原是广东省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曲仁矿务局。辖区面积90平方千米,户籍人口近3万人。
田螺冲办事处 面积:约1.3平方千米 人口:约1万人
办事处于2004年建立的,接管田螺冲和大塘山两矿区。总面积约1.3平方千米。其中:田螺冲位于韶关市东郊,距市区约6千米,西临浈江河,紧靠国道323线,与新韶镇黄金村、大源村连成一片,面积约0.5平方千米;大塘山矿区位于韶关市韶塘路9千米,毗邻与韶关大学和新韶镇石山村,面积约0.8平方千米。总人口约10000人,其中户籍人口5435人(田螺冲5117人,大塘山318人)。办事处办公所在地位于田螺冲矿区长山社区原矿部。
新韶镇 面积:106平方千米 人口:2.3万多人 代码:440204100
位于浈江区东北部,东与曲江区大塘镇相邻,南到韶瑶路,西到东河办事处,北至长坝镇。辖区总面积106平方千米,总人口2.3万多人,其中农业人口1.4万多人。辖12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共有100个村民小组,是典型的郊区镇。镇政府驻市区启明南路。
乐园镇 面积:30平方千米 人口:3.9万人 代码:440204101
位于韶关市区南面。总面积30平方千米,总人口38631人,其中农业人口6627人。辖6个村委会和3个社区,共有18个村民小组。
十里亭镇 面积:57平方千米 人口:5.5万人 代码:440204102
位于韶关市北郊,北与犁市镇五四新村相接,东与长坝交界,面临浈、武两江。全镇面积57平方千米。2005年,全镇辖靖村、金凤坪、五里亭、良村、腊石、湾头6个村委会(共49个村民小组)和黄岗、十里亭、五里亭3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4891人。镇政府驻十里亭街。
十里亭镇(原北郊公社)建于1978年11月,1984归属北江区管辖,2004年区划调整以后,归属于韶关市浈江区辖管。
犁市镇 面积:305平方千米 人口:46550人 代码:440204103
距韶关市区13千米。全镇总面积305平方千米,总人口46550人(2005年)。辖15个村委、1个社区。
犁市旧称犁铺头。1949年10月,犁市解放。1959年7月成立犁市人民公社。2001年12月,梅村镇并入犁市镇后,全镇共有15个村委会。2004年7月以前犁市镇属曲江县管辖。2004年7月,犁市镇划归韶关市浈江区管辖。
花坪镇 面积:76.5平方千米 人口:7864人 代码:440204104
位于浈江区北部,东经113°29′00″~113°34′23″,北纬24°55′20″~25°06′00″,东北面与仁化、乐昌两县相接。2005年,全镇面积76.5平方千米,人口7864人,其中农业人口7110人。
因地形似花盆,故得此名。花坪村名出现于民国时期,属犁市管辖地域。1964年6月从犁市公社划出,成立花坪镇。1966年,因境内的曲仁矿务局改称为“红工矿务局”而改镇名为“红工镇”。1981年复称花坪镇。2004年8月,区划调整后花坪镇属浈江区管辖。
浈江区辖5个街道、2个办事处、5个镇:车站街道、东河街道、南门街道、和平街道、太平街道、曲仁街道、田螺冲办街道、乐园镇、新韶镇、十里亭镇、犁市镇、花坪镇。区人民政府驻东河街道。
2021年末全区户籍人口312040人,其中:城镇人口251741人;乡村人口60299人,户籍的城镇化率为80.68%。年末全区常住人口36.2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1.24万人,城镇化率86.14%。
2021年全年常住人口出生1928人,人口出生率6.47‰;死亡人口2269人,死亡率7.61‰;人口自然增长率-1.14‰。[4]
浈江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跨东经113°36′、北纬24°18′。辖区东、南接曲江区,西临武江区、乳源县,北连仁化县和乐昌市,为韶关市辖区。[4]
浈江区浈江区地处亚热带地区,春季时南下冷空气与北上暖流在华南对峙,区境常出现长时间低温,并伴有连绵阴雨、少日照天气。初夏时,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作用下,西南季风带来充沛的水汽,区境有较丰富的雨量。盛夏初秋,区境常受热带低压和台风环流影响。秋季,东北季风占领地面,高空仍为副热带高压所盘踞,形成晴朗干燥天气,为一年四季最佳气候。冬季受低纬度大气环流影响,又受中、高纬大气环流制约,有强冷空气南下,造成区境普遍降温、大风及阴雨天气;冷锋过后,受冷高压控制,天气一般较为晴朗。区境气候特征为:
冬短夏长,春秋交替快,四季分明。区境春季划分为3~4月,夏季为5~9月,秋季为10~11月,冬季为12月到次年2月。春季冷暖交替频繁,多低温阴雨,平均气温15~20摄氏度,平均降水量约为300~400毫米。夏季酷暑炎热,月平均气温28.1~29.1摄氏度,平均最高气温33.9~34.3摄氏度,高于35摄氏度高温多出现在7月和8月。盛夏因受台风和热带低压及环流影响,午后多发生雷阵雨。秋季晴朗,昼夜温差大。随着冷空气活动逐步加强影响区境,降水量亦较少,遇有秋季台风、冷空气影响,造成低温和阴雨天气,俗称“寒露风”,对晚稻抽穗、扬花、灌浆不利。冬季较为寒冷,每年均有霜冻出现,冷的年份有降雪、雨松现象,平均最低气温5.2~7.1摄氏度。
日照比较丰富。区境地处低纬度,太阳辐射比较大,年太阳辐射总量99~113千卡/平方厘米,光能资源与温度资源季节配合较好,日均气温大于10摄氏度的太阳辐射时间占全年90%,并主要集中在植物生长季节,水分条件也较合适,有利植物正常的光合作用。
灾害性天气较多。区境气候条件比较优越,但也有暴雨、干旱、低温冷冻、冰雹等多种气候灾害。每年2~3月,常有持续多天的低温阴雨天气,年均1.3~1.9次,平均天数约10~14天。一般在10月份出现“寒露风”气候,对晚稻生产极为不利。暴雨天气主要出现在5~6月,降水强度大时河水猛涨,伴有山洪暴发,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干旱季节主要出现在8~10月,9月出现干旱几率最大,称为“秋旱”,一般天数为20~28天,最长有78天。此外,发生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一般出现在2~9月。[5]
区境土地资源,按资源利用方式主要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三大类。截至2004年6月,浈江区有土地总面积13009公顷,其中农用地约占9782公顷,建设用地约占2341公顷,未利用地约占886公顷;北江区有土地总面积6030公顷,其中农用地约占4450公顷,建设用地占1144公顷,未利用地约占435公顷。
2004年7月增加犁市、花坪镇后,全区共有土地总面积34691公顷,其中农用地约占27126公顷,建设用地约占4935公顷,未利用地约占2630公顷。[6]
浈江区水资源得益于所处的低纬度、毗邻海洋等地理环境,以及承受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孟加拉湾水汽的输入,气候温度湿润,降水丰沛,地表水资源充裕。境内多年平均降水量1537.7毫米,折合降水总量309.2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深978毫米,过境水量27.20亿立方米。境内浈江、武江被纳入水资源划分的四级资源分区,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量6.51亿立方米,长期外来客水量为占总降水量的8.56%,其中外省年均注入区境客水量约9.31亿立方米,省内其他市注入区境客水量约2.9亿立方米。按水资源配置,境内人均拥有水资源量约683立方米,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约666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376立方米,农业灌溉亩均用水量可达776立方米,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179升/日,农村居民人均用水量148升/日,水资源居广东省前列。[7]
区境矿产种类包括:燃料矿产、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建筑材料矿产、稀土等非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区境的黄岗、十里亭、腊石坝、良村、莲花山、花坪、犁市、新韶、乐园等地及周边地区,矿产开采以煤炭、砖瓦黏土、建材水泥灰岩、冶金辅助原料矿产熔剂石灰岩、耐火黏土等为主。煤矿开采主要分布在区境的犁市、腊石坝、田螺冲和花坪镇,十里亭、良村等地亦有少量,花坪曲仁和田螺冲等地曾是广东省主要产煤基地之一;冶金辅助原料矿产主要以熔剂石灰岩、耐火黏土开采为主;熔剂石灰岩分布较多,储量大,品质优良,为区内开采利用的主要矿产之一;耐火黏土,已探明储量大约700万吨,是区境耐火材料加工、生产的主要利用矿产资源之一;建筑材料矿产主要包括水泥灰岩、砖瓦黏土等,水泥灰岩为生产水泥的主要原材料,区境多集中在十里亭、新韶等地;黏土主要分布在郊区广大丘陵地带,资源储量丰富,新中国成立前曾有陶瓷、砖瓦业开采,新中国成立后开采面积扩大,20世纪80年代后城区建设加快,砖瓦黏土开采利用较多。[8]
一、林地概况
区境森林位于韶关市区东、南和北面,是韶关城区绿色屏障,一年四季受季风影响,光能和湿度资源较好,水分适中,土壤主要由红色岩和一般岩风化发育成的红黄壤,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山林地被草本植物多为芒萁、野古草、石芒、茅草,地被灌木多为岗松、桃金娘。区山地多为中低小丘陵岭地,东高西低,南北走向的山为稔菇山、莲花山、望城岭、黄岗坪、帽峰山等,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花拉寨山、柯树山等。山地海拔高度为50~518.8米,最高山峰为帽岭。
二、树种分布
1993年前,区境森林主要以针叶马尾松为主,各村委会均有马尾松分布,阔叶混交极少。1994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时,区境有马尾林面积5740公顷,其中浈江区3719公顷,北江区204公顷,分别占区林地总面积的80%和81%。1994年,区境人工种植甜竹笋及其他阔叶树种,马尾松林比例逐渐减少。1995年始,区境进行新农村建设时,村庄周围普植阔叶树种。2004年,全区有马尾松林面积4608公顷,比1993年增长减少19.74百分点;阔叶树及其他树种面积1482公顷,比1993年增长2.65倍。
三、森林蓄积
1984年10月,韶关市移交给浈江区土地总面积12391.7公顷,林业用地面积5840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2978.8公顷,疏林地918.8公顷,无林地1942.公顷,森林资源活立木蓄积量有60831立方米;移交给北江区土地总面积5743公顷,林业用地面积2629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1435.4公顷,疏林地411.3公顷,无林地782.3公顷,非林业用地面积3114公顷,森林资源活立木蓄积量为64300立方米。[9]
浈江区是韶关的铁路、公路、水路交通枢纽。
京广铁路贯境而过,区内有多个铁路货运站;韶关火车站和汽车客运总站均在辖区内,韶关火车站距京珠高速公路
浈江区所在地图位置及交通线路仅13公里,从韶关到广州车程约为2小时30分钟;国道106线、323线,广韶公路、韶赣公路组成连接省内外便利的公路交通网络;以火车站广场为起点,乘坐旅游大巴或出租车可直达“珠三角”各大城市和韶关市和县(市、区)的任何一个旅游景点。境内沿浈江、北江建有大型集装箱货运码头,水路航运可直达广州、香港、澳门。区内的金融、证券、保险、医疗、教育等社会机构齐全,海关、商检等管理服务机构都设在浈江区,为投资者在出入境登记、查验、管理等方面提供便捷的服务。
2021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2.18亿元,增长15.3%。年末公路通车里程633.77公里;全年完成村公路硬底化改造4.12公里;全年内河通航里程79公里(北江航道)。[4]
2021年全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为229.21亿元,同比增长6.1%,两年平均增长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77亿元,同比增长14.7%,两年平均增长8.7%;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7.42亿元,同比增长6%,两年平均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53.02亿元,同比增长5.6%,两年平均增长3.5%。三次产业结构为3.8:29.4:66.8。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3104元,增长6.5 %。
2021年年末个体工商户26483户,从业人员49648人,其中2021年新增登记个体工商户4206户,新增登记从业人员6380人,2021年注销个体工商户2504户。年末企业7705户,从业人员62629人,其中2021年新增登记企业1172户,新增登记从业人员3996人,2021年注销企业847户。
2021年全年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975万元,增长10.2%,其中,税收收入38623万元,同比增长8.6%;区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92101万元,增长5.5%。[4]
2021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82亿元,增长13.2%。其中:农业产值下降7.5%;林业产值增长24.9 %;畜牧业产值增长72.3%;渔业产值增长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增长11.7%。
2021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累计10.56万亩,下降3%,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52万亩,增长0.4 %;油料播种面积2.35万亩,下降7.5%;蔬菜播种面积3.18万亩,下降1.4%。
2021年年末全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11785亩,比上年增长5%;有机产品面积2400亩;绿色食品面积1800亩。
2021年年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4.3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 0.72%;拥有大中型拖拉机53台,小型拖拉机 458台,联合收割机74台,农用排灌电动机18台,农用水泵83台,农用运输车355台;机耕面积 6.98千公顷,机播面积1.32千公顷,机电灌溉面积 0.50千公顷,机械植保面积0.053千公顷,机收面积5.10千公顷。
2021年农村水利发电量530万千瓦时,下降40.77%;农村用电量7295.02万千瓦时,增长4.9%;化肥施用量(折纯)3849吨,下降22.71%。[4]
工业
浈江区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5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40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达亿元以上有24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9亿元,同比增长11.2%。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15.6亿元,增长5.3%;外商及港澳台工业增加值3.3 亿元,增长1%;民营工业增加值15.7亿元,增长20%;股份制工业增加值28.6亿元,增长11.5%。轻工业增加值3.8亿元,增长10%;重工业增加值29.2亿元,增长11.3%。年末浈江产业转移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58.4亿元、工业增加值14.9亿元。
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18615.4万元,增长0.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3%,比上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增加值56106.7万元,增长3.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比上年下降了1.9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92187.8万元,增长5.6%;优势传统工业增加值52299.9万元,增长10.6%。
2021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16.6%。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 0.2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工业增长34.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下降2.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3.7%。
2021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77.4%;成本费用利润率1.9%。主营业务收入164.3亿元,增长19%;利润总额3亿元,下降49.2%;税金总额3.9亿元,下降16.6%。工业产品销售率97.2%,下降1.5个百分点。
2021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能耗(等价值)41.3万吨标准煤,增长10%。全年全社会用电量33.2亿千瓦时,增长9.1%。其中,工业用电13.1亿千瓦时,增长3.9 %;第三产业用电11.2千瓦时,增长16.2%;居民生活用电7.7亿千瓦时,增长8.5%。
建筑业
2021年全年建筑业增加值26.05亿元,同比下降1.3%。年末资质等级建筑企业44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7.85亿元,增长9%。[4]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1.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3.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79.6%,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0.9%;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3.1%。浈江产业转移园投资增长449.1%。
202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10.9%;房屋施工面积217.21万平方米,下降16.1%。房屋竣工面积27.65万平方米,增长993%。商品房销售额11.9亿元,下降35.8%;商品房销售面积20.42万平方米,下降27.1%。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47.03万平方米,增长16.6%。
2021年全年安排重点建设项目48宗,完成年度计划的64%。
贸易、外经
2021年年末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129个,比上年增加2个;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22个,比上年增加4个。全年贸易业商品销售(营业)额293.28亿元,增长13.4%。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285.01亿元,增长13.5 %;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8.27亿元,增长8.3%。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96亿元,增长8.3 %。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18.55亿元,增长8.1%。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6.42亿元,增长11.8%。
2021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日用品类比上年下降12.5%;粮油、食品类增长112.0%;汽车类增长4.9%;中西药品类下降8.9%。
2021年全年新批外资项目5个,增长400%。合同吸收外资631.45万美元,增长630.5倍;实际利用外资为零。全年进出口总额87792.3万元,增长32.9%。其中,进口19153.5万元,增长98.2%,出口68638.8万元,增长21.8%。内联合同项目39个,增长387.5 %;内联合同引进资金277.83亿元,增长20.2倍,到位资金18.92亿元,增长35.3倍。[4]
综述
2021年全区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覆盖率为100%。2021年末,有 6 个镇(街)通过广东省教育强镇(街)验收。适龄儿童小学毛入学率 130.2 %,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100.6%,小学毕业升学率100 %,初中毕业升学率 99.8%。年末共有幼儿园76所,在园幼儿15332人;年末共有中小学学校 39 所,当年新招生人数 7634人,在校学生37371人。
2021年全区各类教育发展情况如下:全区初中13所(含1所特殊教育学校),初中新招生人数3058人,在校学生8817人,比上年增长0.74%;小学26所,小学新招生人数4576人,在校学生28554人,比上年增长0.95%。(备注:浈江无高中)[4]
学前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区境幼儿园多为民办,招收3~6周岁儿童入园。至1950年末,城区有幼儿园4所,幼儿276人,教职员工16人。
1952年9月,驻区境韶关运输公司在韩家山脚下创办韶关运输公司幼儿园(后更名为韶关汽车修理厂有限公司幼儿园)。该园成立初期仅有保教人员2人,在园幼儿12人。
1958年“大跃进”时期,为解放农村妇女劳动强度,区境各“人民公社”和农村办起临时、季节性幼儿园、托儿所。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区境幼儿园逐步发展。
1983年后,区境积极贯彻广东省农村幼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开始发展农村学前识字班,所属大队(管理区、村)纷纷设立幼教班,分寄宿、全日、半日或三年、一年、半年及随到随收的季节性临时班。后因经费拮据、师资奇缺、无人管理等原因,多数农村幼儿园自动解散。
“八五”期间,根据《韶关市1990~1995年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浈江、北江两区政府加大幼儿教育设施建设投入,办园条件有较大改善。期间,浈江区教育局于1990年9月创办浈江区机关幼儿园,开园时有专职教师4人(事业单位编制),保育员2名(临时工),在园幼儿30人。至1995年末,浈江区有幼儿园5所,北江区有幼儿园4所。
1996年后,根据国家《社会办学条例》,改变政府包办幼儿教育状况,提倡公办和民办相结合办学形式,大力发展幼儿教育。此后,民办幼儿园在区境内得到迅速发展,多数公办幼儿园改制为民办。
至2004年6月,浈江区有幼儿园32所(均为民办),其中学前班64个、幼儿班141个,在校幼儿5390人,幼儿教职工351人;北江区有幼儿园14所(公办1所、民办13所),共有学前班21个,幼儿班24个,在园幼儿达2689人,幼儿教职工117人。[15]
小学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区境小学教育开始恢复,入学人数开始逐步增加,到1950年,区境有小学校21所,学生人数达5352人。
到1953年,区境有小学32所,在校学生6474人。
1958年,受“大跃进、高指标、高速度”影响,区境上马一批农村试行乡办学校、村办学校、队办学校,由于校舍、师资不足,教学质量下降。
1959年,地方政府及时关闭一批小学。
1961~1964年,区境先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以及“两条腿走路”方针,在办好全日制小学的同时,在农村兴办半耕(工)、半读小学。“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停课闹革命”影响,小学老师大部分被揪斗或下放劳动。
1967~1968年,小学陆续复课。此时,小学学制从6年改为5年,并取消考试、升留级制度。
1980年,区境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增办部分学校,并对区重点小学进行师资队伍调整、充实,但整体小学仍良莠不齐,城区小学和农村小学在校舍质量、办学规模、师资素质、在校人数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到1984年9月,浈江、北江两区建置前,浈江区有小学27所(城区8所,农村19所),共有教师343人(学历合格223人,达标率为65%,农村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不足20%,有68名民办教师均为高、初中文化);北江区有小学16所(城区10所,农村6所),共有小学教师350人(学历合格179人,达标率为51.4%,农村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率不足20%,有35名民办教师均为高、初中文化)。境内农村小学多数校舍均为低矮潮湿泥砖瓦房。
1985年始,浈江、北江两区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区境小学教育有较大改观。
至1995年,浈江区有小学教师350人(学历合格343人,合格率达98%,比1984年提高33%),在校学生12351人,比1985年增多5626人;北江区有小学教师370人(学历合格355人,合格率达95.9%,比1984年提高了44.5%),在校学生7952人,比1985年增多824人。
1996年,浈江、北江两区小学教育开始走公办、民办相结合办学方式。
截至2004年8月,浈江、北江两区合并前夕,浈江区有小学24所(城区9所,农村15所),小学教师556人(学历合格555人、合格率达99.8%),在校学生13880人,其中有民办小学1所(金沙小学)、驻区小学2所(铁路一小、铁路二小),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生毕业率、升学率均达100%;北江区有小学14所(城区8所,农村6所),共有小学教师366人(学历合格率达100%),在校学生876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生毕业率和升学率均为100%。[15]
中学教育
1950~1957年,区境私立中学在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全部转为公立学校。
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区境涌现一批新办乡镇中学,由于办学条件较差,中学教育质量出现“倒退”现象。
1960~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区境合并、停办一些办学条件不具备的中学。“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区境中学“停课闹革命”,中学教育处于瘫痪状态。
1968~1969年,区境郊区农村兴起大队办初中、公社办高中,中学教育出现快速扩散,部分大队采用简陋杂房做校舍,并请“工农兵”上讲台,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学质量较差。期间,学校减少部分专业课程,增设劳动课,并实行工人、农民进驻学校,称工宣队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教学无课本),多数学生受“读书无用论”毒害无心学习。
1972年后,中学教育逐步恢复正常,但部分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仍未完全恢复名誉。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并逐步恢复原有课程设置,区境中学实行三、二学制(初中3年、高中2年),高中文理分科。
1979年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区境中学教育进行调整,到1980年,驻区的韶关市第一中学率先恢复高中三年制,其他高中也在1982年相继实行三年制。
1984年9月,浈江、北江两区始有区办中学,1985年1月,浈江区创办首家区属中学“浈江中学”,1986年,再创办南郊初级中学,1988年9月,创办新韶初级中学;北江区于1991年9月,创办首家区属中学十里亭初级中学。
1998年,国有企业体制改革,驻区的曲仁矿务局五矿中学移交浈江区管辖,更名为“浈江区田螺冲中学”。
1999~2002年,浈江、北江两区分别整合区境学校,优化中学教育,先后撤销十里亭初级中学、南郊(乐园)初级中学和新韶初级中学。
至2004年6月,浈江区内有中学8所,其中区属中学3所(浈江中学、田螺冲中学和民办的金沙明星中学),另有驻区中学5所,分别是韶关市第二中学、第八中学、铁路第一中学、铁路第二中学和曲仁矿中学;北江区没有区属中学,只有驻区中学5所,分别是韶关市第一中学、第三中学、第四中学、第七中学、第十中学。[15]
2021年全年专利授权总量682件,其中发明授权50件,实用新型授权572件,外观授权59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研发机构17个。[4]
2021年年末有文化站10个,文化广场23个,公共图书馆1个,影剧院7个,村居文化室94个,农家书屋48个,风度书屋13个。
2021年全年组织各类演出22场,有2个表演项目获市级以上表彰。主要获奖项目有:《龙舟奋歌》、《少年强》。[4]
2021年辖区范围内年末医疗卫生机构188个,其中医院14个、卫生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床位共 2413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75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998人,注册护士 1303人。其中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个,床位346张,卫生技术人员324人,乡村医疗点45个。全年无偿献血562人次。[4]
2021年全区有体育馆1个、全民健身广场2个。全年销售体育彩票7885.42万元,体育彩票销售专营店50个,兼营网点13个。韶关市山外山文旅园景区成功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
2021年全区体育健儿参加韶关市十六届青少年运动会获得63枚奖牌(其中金牌29枚、银牌21枚、铜牌13枚),并有5人破市纪录。全年共举办了2021年“全民健身日” 系列活动之游泳比赛、2021年韶关市浈江区中小学生毽球赛以及区体育馆羽毛球馆和游泳馆8月8日免费开放等3次体育活动;承办丹霞100跑山赛、第十四届穿越丹霞山50公里徒步赛等7次市级体育活动。[4]
2021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886元,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09元,增长9.5%。[4]
2021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31%,完成了市要求控制在3.5%之内的目标。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629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609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52人。
2021年,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医疗(不含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全年征缴206117.37万元,同比增长14.43%。
2021年年末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42660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41982 人,下降9 %;年末享受社会养老待遇的离、退休人员49089人(含企业、机关、城乡)。
2021年年末全区拥有社会福利机构1所,床位150张,在院人数110人。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728人(其中城镇915人)。全年发放低保资金 1146.9万元(其中城镇715.8万元)。
2021年全年落实帮扶资金139.5万元,落实原省定贫困帮扶项目2个,脱贫户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382.06元。[4]
2021年全年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2起,死亡2人;没有发生工矿商贸生产安全事故。[4]
2021年末浈江区全区土地面积 572.34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为65.08平方公里。
2021年年末浈江区耕地总资源为5259.62公顷。常用耕地面积5259.62公顷,其中水田4001.91公顷,水浇地917公顷;园地1866.64公顷;林地37731.81公顷;牧草地1.88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5020.84公顷,交通设施用地1552.35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342.84公顷,其它用地328.69公顷。
2021年全年平均降雨量 1201.7毫米,年平均气温22.2℃,年平均日照时数1898小时。年末大中型水库 3 座,蓄水量4229万立方米,同比增加108万立方米。小型水库 57座,蓄水量1490万立方米,同比减少726万立方米。
2021年末全区林业用地面积35744.36公顷,森林覆盖率59.13 %,林木绿化率 60 %,活立木总蓄积量2576027立方米。
2021年末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82.37公顷,绿化覆盖率3.8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86平方米。[4]
风度路商业街位于市区解放路和风采路之间,街长约800米,路名“风度路”为纪念唐代名相、曲江(今韶关市)人张九龄而得名。“风度”二字取自唐玄宗“风度得如九龄否?”句。风度北路原有风度楼,后因街道扩建而拆除。2000年,风度路改建商业步行街后,街道经营服饰、五金家电、金银珠宝、美食、土特产品、药材等。其中,包括各种大型、专业购物中心:冬菇街、陆羽茶庄、电器街、摩托车一条街、风度广场电讯设备中心、服装批发中心等。风度南路的冬菇街,经营各种粤北名优土特产品。[16]
风采楼位于区境风采路与上后街(旧名学宫街)之交叉口,建筑雄伟独特,被誉为韶关标志性古建筑。风采楼建于明代弘治十年(1497年),韶州知府钱镛为纪念韶关藉北宋名臣余靖而建,屡经重修。风采楼上的“风采楼”三个大字是明代书法家陈白沙(献章)毛笔字的存世珍品。风采楼高22米,正方形,顶为三重飞檐翘角,正中有华饰小圆顶。占地100多平方米。[16]
景观得名于“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公园位于区境东南“莲花山”,属山岳型自然风景区,公园总占地面积2300公顷,主峰莲花山海拔256米,山脉层层展开“状似莲花”得名。公园始建于民国7年(1918年)。1993年6月被林业部命名国家级森林公园。[16]
早期有望韶亭、莲峰樵唱、莲花唱晚、莲花松涛、莲峰远眺、杜鹃春晓、问天群石、万寿禅寺等景点,20世纪90年代后,公园陆续新增山门、瑶族风情园、静之动生态运动乐园、灵芝生态园、森林烧烤场、野生动植物园,以及玉兰香醉、莲池映月、瑶池碧波、栈道怀古等景观。[16]
取自区境古代“三江汇流”奇景,2000年,韶关城建实施“光亮工程”,三江六岸沿堤装饰路灯,形成浈江、武江、北江沿江夜景。[16]
位于区境南郊北江路,景观起自北江桥头,沿北江东岸江畔向南迤逦约2.5千米。“长廊”以雕塑小品的形式,分作“文化源流篇”(含马坝人围猎、石峡人耕作场面、韶乐文化、禅宗文化等)、“科技贡献篇”(含宋人水法冶铜、钱币铸造、利玛窦译书、张九龄飞鸽传书等)、“传统美德篇”(含宰相风度、余靖从政六箴、文天祥过韶州等)、“民族风情篇”(含瑶山长鼓舞、芒鼠献贡、客家婚俗、珠玑寻根等)4个主题,散布在北江路西侧紧靠江堤的人行道上。“长廊”横断面最宽处约15米,最窄处5~10米,呈狭长带状分布。2004年底长廊被评入选“韶关新十景”。[16]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后,为打倒军阀割据,谋求全国统一,于1922年和1924年,曾先后两次亲临韶关督师北伐。
1922年5月6日~6月1日和1924年9月12日~11月4日,孙中山先生两次亲临韶关督师北伐,先后在韶关南教场(今中山公园),举行北伐誓师大会和举行“双十”纪念活动,检阅北伐军,接见苏联“窝罗夫士忌”号巡洋舰的官兵,还参加了在此召开的“韶州各界赞助北伐大会”,并在会上作了题为《北伐原因》的长篇演说。
位于市区下后街当年的“四邑同乡会”宏仁善堂内(今建国路小学)。原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平房,1925年曲江县农会在这里办公,并在此召开了曲江县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曲江县农民协会在此成立后,办公居左侧两房;1926年1月,广东省农民协会北江办事处在此成立后居右侧一房。同年,中共北江地方委员会亦设在此。1960年12月26日,北江农民协会办事处旧址公布为韶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扩建学校,办事处旧址房子被拆除,唯宏仁善堂石匾额尚存。
位于市区弓箭街都司衙门(今为建国路50~60号,市粮食局所在地),是大革命时期中共北江地方委员会,根据粤北农民运动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开办的。于1926年10月至1927年4月共举办两期,学员200多人。是一所专门培养农运武装军事干部的学校。北江农军学校主任,初期由蔡如平担任,后由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生、北江地委成员朱云卿担任。1927年广州“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北江农军学校毕业的两期学生,随北江农军北上武汉,继而部分人员参加八一南昌起义,流沙战役失利后,部分人员陆续返回粤北参加当地武装斗争,还有部分人员参加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75年5月7日,北江农军学校旧址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市区风度路60号,原为豫章会馆,今为商业门店。1926年11月至1927年4月,以驻韶湘军第二军教导师师长陈嘉祐的名义,在此举办南韶连政治干部讲习所。讲习所由中共北江地委领导,聘任教导师副官刘小山(中共党员)为校主任,中共北江地委、广东省农会北江办事处、省农会特派员、省妇运会等干部到所讲课。当时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党代表的李富春曾来讲过几次课,支持办学。学员大都是吸收下层进步知识分子参加。至1927年4月讲习所结束,共培训200多名干部学员,充实了北江各县农运政治干部队伍力量。
1927年12月中旬,朱德率南昌起义军余部辗转来到当时的曲江县犁铺头(今浈江区犁市镇),以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范石生部140团的名义将团部设在犁市街西李达材的当铺内。朱德化名王楷,住在当铺的楼上。该当铺高11米,墙厚0.5米,室宽21.8米,上下两层建筑面积共1075平方米,由青砖砌筑。朱德在此期间,参加了北江地区的革命活动,帮助支持了曲江县清水塘农民运动和仁化县董塘等地的农民武装暴动。该旧址今为浈江区犁市公安派出所办公所在地。
位于峰前街韶州师范学校(原为相江书院)。军官教导团驻扎在该校礼堂,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面积约500平方米。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汪精卫与蒋介石合作反共后,10月初,军官教导团在叶剑英率领下,由武汉南下抵达韶关,后全团南下广州,参加了12月11日的广州起义,成为广州暴动的主要武装力量。
位于浈江区东河坝墨江会馆(今为启明小学)。1941~1942年抗日战争期间,由中共地下党领导的第七演剧宣传队(当时全国组织有十个演剧宣传队)在韶关和北江各地演出过《船夫曲》、《黄河颂》、《军民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天国春秋》、《祖国在召唤》等10多个抗日宣传剧目。队长吴狄舟,副队长徐洗尘。该队与第七战区政治大队同驻一地。
中共粤北省委旧址,位于五里亭(今牛奶场内),为砖木结构平房院落,面积约200平方米。1940年冬,中共广东省委根据抗日战争形势发展,在始兴沈所红围召开省执委扩大会议,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决定将原中共广东省委划分为粤北省委和粤南省委,粤北省委书记为张文彬,粤南省委书记为梁广。1941年春,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成立,张文彬调为副书记,李大林接任中共粤北省委书记,并迁省委于五里亭牛头冲民房。1942年5月26日,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组织部长郭潜被捕叛变,第二天即带领国民党特务在五里亭省委机关抓捕了省委书记李大林、组织部长饶卫华以及当时在乐昌的八路军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等,制造了反共的“粤北省委事件”。[14]
浈江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