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后更名为《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
1994年,该刊刊期为季刊。[2]
2000年,该刊刊期变更为双月刊。[2]
2014年12月,该期刊入选中国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3]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刊载南京大学师生在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科研成果,刊登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1]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主要读者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文科院校师生。[1]
据2020年第3期期刊内页显示,《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编辑委员会有编委25人。
职务 | 名单 |
---|---|
编委 | 丁帆、王守仁、王浩斌、刘志彪、李友根、李心丹、孙建军、杜骏飞、陈晓律、陈谦平、张凤阳、张异宾、周宪、周晓虹、赵曙明、洪银兴、龚放、赖永海Terrell Carver (英) 、David S. G. Goodman (澳)、William C. Kirby(美)、Scott Lash (英)、Richard P. Madsen(美) 、ElizabethJ. Perry (美)、Hans vande Ven (英) |
资料来源: |
职务 | 名单 |
---|---|
编委 | 丁帆、王守仁、王浩斌、刘志彪、李友根、李心丹、孙建军、杜骏飞、陈晓律、陈谦平、张凤阳、张异宾、周宪、周晓虹、赵曙明、洪银兴、龚放、赖永海Terrell Carver (英) 、David S. G. Goodman (澳)、William C. Kirby(美)、Scott Lash (英)、Richard P. Madsen(美) 、ElizabethJ. Perry (美)、Hans vande Ven (英) |
资料来源: |
据2020年8月29日中国知网显示,《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共出版文献3004篇。[2]
据2020年8月29日维普网显示,《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发文量为82篇。[1]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是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北大核心期刊(1992版、1996版、2000版、2004版、2008版、2011版、2014版、2017版)收录。[1][2]
据2020年8月29日中国知网显示,《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总被下载2105895次、总被引42474次,(2019版)复合影响因子为1.278、(2019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813。[2]
据2020年8月29日维普网显示,《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被引量为1137次、2019年影响因子为0.736318。[1]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是全国百强社科期刊、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首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教育部名刊工程首批入选期刊,曾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1]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从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新的编排规范,允许不同学科采取各自通行的体例,即允许不同学科的学者在页下注释和文末参考文献两种体例中进行选择。请作者在投稿时标明如下几点:
1.作者简介: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学位。
2.基金项目(文章产出的资助背景):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4]
3.中文摘要:直接摘录文章中核心语句写成,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允许出现。
“本文”等主观性文字,篇幅为200-400字。
4.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基本对应。[4]
5.中文关键词:选取3-5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
6.英文关键词:与中文关键词完全对应。
7、作者最便捷的联系方式:电话、电邮。[4]
8、该刊欢迎以电子邮件方式投稿,不必另寄纸本原稿。如通过邮寄纸本稿件投稿,请作者务必自留底稿。由于该刊人手有限,投稿一律不退,请作者鉴谅。
9、该刊实行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请勿一稿多投。凡投稿两个月未接本刊录用通知者,即可自行处理。
10、该刊已加入若干期刊数据库网站,为读者提供网上阅读服务,如作者对此有异议,务请在投稿时说明,该刊将作适当处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