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百年

品牌 武汉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开本 16
语种 简体中文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 7307060345、9787307060340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作 者: 麻天祥 编

出 版 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706034-0

出版时间: 2008-06-01

版 次: 1

页 数: 528

装 帧: 平装

开 本: 16开

所属分类: 图书>宗教>佛教

内容简介

《试论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及其意义》、《论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理论承继和独特贡献》、《世纪之交宗教研究的反思与展望》、《佛教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述论中国佛教的居士戒律学》等文章。 百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国家民族深受苦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过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终于进入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新时期。在这期间,随着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高扬科学、民主两面大旗的新文化运动的广泛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普及和运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发展。 在中国佛教研究领域,先后涌现了一大批运用历史学、哲学、社会学、语言学和逻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佛教的著名学者,其中如梁启超、陈垣、熊十力、胡适、汤用彤、冯友兰、吕澄;在新中国成立后致力于倡导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佛教的季羡林、任继愈、石峻、郭朋等人,以及自改革开放以来活跃于佛教研究领域的一大批老、中、青学者。在佛教界,也出现太虚、法尊、印顺等著名学僧,欧阳渐、王恩洋等居士;近年随着全国佛教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涌现出不少在佛教研究方面取得可观成绩的中青年学僧和居士。 在这百年期间,中国教内外的学者对中国佛教历史、教理、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研究,取得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发表了数量庞大的专著和论文;在对佛教文献,特别是对敦煌佛教文献和各种大藏经、佛教典籍的研究和整理方面也取得巨大的成果。

编辑推荐

《佛学百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摘

20世纪的华严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黄夏年
对当代佛教学者来说,华严宗的研究一直是学者重视的一个重要的宗派,因为这个学派的教义哲理性较强,像华严宗的“四法界”、“六相”和“十玄门”等思辨性很强的理论,容易引起关注形而上的学者的兴趣。笔者检索台湾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的网页,与“华严”主题词有关的文章共有1489篇。可见华严学的研究是佛教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回顾20世纪的华严宗,给读者提供一个参考的径路。
20世纪上半叶的研究
如果说20世纪初学者们想用唯识宗的理论来解决社会问题,那么华严宗的思辨则是这一时期一些人用来建构理论的工具。
20世纪初,华严宗及华严学曾经在中华大地兴起,杨文会先生曾据朝鲜藏本考订《华严发菩提心章》混入《华严法界观门》全文,指出其中的错简,是为研究华严学的先驱之一。在僧界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僧人月霞和应慈法师两大华严学匠。月霞曾在江苏常熟兴福寺等地办华严大学,致力于华严教学的工作,但是由于机缘不熟,其弟子们并没有完全继续这一事业,大多转行,或者英年早逝。应慈是月霞的师弟,号称“华严座主”,专讲华严,用力一生。他组织“华严疏钞编印会”,自任董事长,主持编印了《华严经疏抄》,汇集了中、印、日、藏等十多种文字版本,考订异同,补正缺失,功莫大焉。宁波七塔禅寺的溥常法师也是一位热心研究华严学的人,他曾经撰写过《华严纲要浅说后序》的华严学著作,强调要从性相圆融的角度来化解唯物和唯心的认识,以华严宗特有的法界缘起之圆融观,说明理实因果不思议法门不仅可以超越科学,还可以给科学家找到一个归宿。溥常法师曾经担任七塔禅寺创办的报恩佛学院就主讲兼院长。在《报恩佛学院章程》第五“课程”条规定:“本院课程以贤首、慈恩教义为主,其他科学哲学为辅。”“贤首”即华严的异名,佛学院将华严教义列为主要课程,要求为僧“对于华严大教,人人都能明了,个个都能讲解,智并文殊,行齐普贤,这是多么欣幸的事情啊”!

后记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结集的硕果。然而,佛学研究作为一门系统的理性的学科,则是自20世纪初逐渐兴起并走向繁荣的。
百年来,佛学研究,呈现出科学化、理性化、多元和系统整合的特征。因此可以说,佛学百年是佛教文化理性的百年,是佛学科学研究的百年。新世纪伊始,如何推动佛学研究:继往圣之学于过去;如何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开万世太平于将来,同样是佛学研究的重大学术课题。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举办“佛学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倡议,得到了海峡两岸以及国内外学术界、僧俗各界的广泛响应。丙戌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联合举办,中国佛学及佛教艺术研究中心承办,黄梅四祖寺倾情赞助,香港旭日集团积极参与,“佛学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0月16~18日顺利召开并成功谢幕。来自德国、日本、印度、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波兰以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学者济济一堂,把酒临风,历数高贤,激扬蹈励,畅谈佛学百年的成果。珞珈山下,碧波之滨,如闻狮子吼,为佛学百年增添了绚丽的色彩。窗外秋高气爽,细雨轻拂残荷;厅内热情洋溢,余兴未尽,与会学者殷切希望再续“佛、学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因缘。
会议共收到论文50余篇,有宏观综述,有专题研究;有义理梳寻,有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展望;有中国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有印度佛教、日本佛教,又有佛教在欧美传播之现状;内容丰富,思路宽宏,论证严谨邃密,对佛学百年给予深入的学术研究和系统的总结,达到了会议预期的目的。如今,《“佛学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整编就绪,即将由武汉大学出版社付梓发行,为佛学百年做历史的记录。少数论文与会议主题不合,忍痛割爱;个别论文宗旨偏离学术轨迹,也未能人选,敬祈谅解。
文集问世之日,再一次向不远万里出席会议和撰写论文的专家学者表示真挚的感谢!向热情支持、帮助、促成“佛学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召开的社会各界人士敬献我们的一片真诚!

目录

成绩辉煌,来路方长(代序)
佛学百年的综合性研究
科学与理性的佛学百年
20世纪的华严学研究
要把佛学放到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进行研究——也谈佛学的研究方法
百年佛教的历史命运与反思——以经录为中心的考察
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中的佛教复兴
百年清代藏传佛教研究
20世纪以来清代汉传佛教研究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禅宗研究方法论的两次转向述评(1949—1991年)
论欧美佛教研究的分期与转型
当代生活禅研究
生活禅和生活禅夏令营
唯识学研究
论熊十力对佛教唯识学的批评
民国年间新旧唯识之论争
中国晚清、民国初期哲学与政治思想接受唯识学的基础与动机
对百年来华人学者对唯识学研究之初步分析
欧阳竟无唯识学“简别体用”论的研究
学者和佛教人物的专题研究
镰田茂雄的中国佛教史研究
铃木大拙的中国体验——1934年的中国佛教的诸侧面
论铃木大拙“非逻辑禅”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禅定与智慧——略说松本史郎对于“禅”的误解
太虚大师对佛教平等观的阐发
印顺的凡夫菩萨论与拉纳的超越基督论之比较
百年来中观学的代表——印顺“缘起性空”思想略谈
冯友兰对禅宗研究的贡献
千年黄檗百年魂
“慧能三偈”是非百年
禅宗史研究与中央中心主义——以胡适的神会创始说为例
试论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及其意义
论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理论承继和独特贡献
地域佛教与地域佛学研究
再续小西天的佛教文化薪火——近现代西域佛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Beyond the Monastic Walls:Major Trends and Perspectives in Studies in the Functional Dimensions Of Indian Monastic Buddhism in Last One Hundred Years
失宠的偶像——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的佛教研究及其困境
敦煌学与佛教经典研究
敦煌遗书与佛教研究——新材料与新问题
百年佛教疑伪经研究略述
百年来敦煌写本《六祖坛经》的发现与研究之论评
宗教与哲学的两难:《大乘起信论》义理之争的百年回顾与反思——以吕潋、印顺、牟宗三为主要视角
《华严经》研究百年述论
佛学与宗教学研究
佛教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世纪之交宗教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Impact Of the Growth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Digitization of Research Materials on the Study Of Chinese Buddhism
宗教未来之我见——以佛教为例
其他相关研究
佛陀的梵行观
述论中国佛教的居士戒律学
禅宗四祖道信大师生平年代考
《善女人传>与清代居士佛教
附录
佛学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应是珞珈原佛地便能清旷即灵山——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在佛学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致辞
学非辨问,无以发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郭齐勇在佛学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致辞
相观而善谓之摩——“佛学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编后记

序言

2006年10月16日至17日在武汉大学哲学院举行了以“佛学百年”为中心议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各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澳大利亚、印度、日本、波兰等国的60多位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提交论文,彼此交流,取得圆满成功。
武汉大学哲学院的诸位领导和麻天祥等教授、会议筹备组的工作人员为成功举行这次会议作出了辛勤的努力和热情周到的安排,与会学者对此表示由衷感谢。会议结束后,麻天祥教授又忙于将会议论文结集出版,并且嘱我为之作序。然而我应承后一直迟迟未能动笔,现决定将我在会议闭幕式上所作的总结略作加工聊以为序。
对于这次会议,我想讲以下四点:
一、百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国家民族深受苦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过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终于进入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新时期。在这期间,随着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高扬科学、民主两面大旗的新文化运动的广泛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普及和运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发展。
在中国佛教研究领域,先后涌现了一大批运用历史学、哲学、社会学、语言学和逻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佛教的著名学者,其中如梁启超、陈垣、熊十力、胡适、汤用彤、冯友兰、吕澂;在新中国成立后致力于倡导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佛教的季羡林、任继愈、石峻、郭朋等人,以及自改革开放以来活跃于佛教研究领域的一大批老、中、青学者。在佛教界,也出现太虚、法尊、印顺等著名学僧,欧阳渐、王恩洋等居士;近年随着全国佛教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涌现出不少在佛教研究方面取得可观成绩的中青年学僧和居士。
在这百年期间,中国教内外的学者对中国佛教历史、教理、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研究,取得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发表了数量庞大的专著和论文;在对佛教文献,特别是对敦煌佛教文献和各种大藏经、佛教典籍的研究和整理方面也取得巨大的成果。
尽管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十分曲折而艰难的历程,然而在佛教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仍然可以说是十分辉煌的。在这次国际佛学研讨会上,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撰写了论文进行回顾和总结,看了确实使人很受鼓舞。如果要对百年佛学研究所体现的总体精神加以概括的话,不妨借用麻天祥教授论文题目中的“科学与理性”这五个大字。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