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质量管理

学校质量管理

中文名 学校质量管理
方法 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
目录导航

意义

1.质量管理是实现学校基本任务和满足社会需要的保证

现代社会,合格的教育是全部社会产品“质量大堤”的基础,因为社会产品的质量是要以人的质量为前提的,离开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就无法生产出合格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人的质量这个基础一旦动摇,全部社会生活就会发生停滞乃至危机。

2.抓好学校质量管理才能保证教育投入的有效性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日益扩大,教育成本也在不断增加,资源投入越来越多。要保证教育投入有较高的效益,就必须加强对各项工作的质量管理。学校质量管理是一整套的科学程序,它不仅能够监督教育工作的每一步进展和最终结果,还能预警可能出现的问题,防患于未然,从而减少资源和劳动的浪费。

3.质量管理提供了客观评价学校工作的标准与手段

现代教育质量管理的控制行为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从而为人们客观严谨地认识学校工作的优劣提供了依据和方法。

特点

1.学校质量管理的根本任务是为未来培养人才,必须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

学校工作任务的主体是传递知识,培育人才,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它首先面临的是价值选择问题。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是要正确、全面地判断社会当前的需要及未来发展趋势,整体地、辨证地把握价值体系,树立先进、可行的育人指导思想。

2.学校质量管理以人的质量为中心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它所追求的是培养出高水平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它的成果也要以所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要求为衡量标准。学校工作质量的核心是围绕人的质量而形成的质量链条:校长及领导班子的质量即素质—(学校管理工作的质量)—教师的质量—(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学生的质量。在学校这个人—人系统中,教育者的个性魅力是对受教育者的成长施加有形或无形影响的中介,他们的素质特征会通过师生交往而迁移并嵌入到学生人格结构中去。

3.学校质量管理目标具有一点多面的特点

学校面对的公众是多种多样的,学校实际操作中的学生质量标准是立体结构。学校作为社会的教育“公仆”,要尽力满足各个方面的要求,甚至要对他们彼此的冲突要求竭力进行微妙的平衡。

但是学校在教育事业中的主导角色是社会意志的执行者,它在国家的指导下努力实现社会的根本利益,所以它又必须从总体上把握一个基本点即带根本性的质量目标(质量基准目标)作为教育工作中的“大地元点”,以它为准协调与整合来自各个方面的利益要求,这个质量基准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以全面、主动发展为内容的发展性素质。

4.学生素质特性决定学校质量管理具有创造性

随着社会的变化,在管理上必须随时革新,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满足学校的要求和学生的要求,促进学校的发展。

5.管理活动对象的多样化

学校质量管理必须从系统的质量管理出发,建立起校内外合作的教育系统网络,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因素,克服和抑制消极因素。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