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婚姻形态

汉代婚姻形态

品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 彭卫
出版时间 2010-9-1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价 39.80元
目录导航

图书信息

  书 名: 汉代婚姻形态
  作 者: 彭卫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9-1
  ISBN: 9787300124018
  开本: 16开
  定价: 39.80 元
  

编辑推荐

  本书在对大量 历史文献和文物考古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全面考察了汉代婚姻形态、汉代人 婚姻关系中的等级状况、婚姻的 地缘结构、 婚龄构成、婚姻关系形成的基本步骤、妇女的地位等,作者把汉代婚姻关系放在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的广阔背景中加以说明,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论点。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社会学、心理学、 文化人类学等 跨学科研究方法,通过梳理传世和出土资料,对汉代 婚姻关系中的等级状况、婚姻的 地缘结构、 婚龄构成、婚姻关系形成的基本步骤、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存状态、婚姻法规、婚姻观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考察。作者将汉代社会和婚姻结构放在中国传统社会和世界文明体系的背景下,力图揭示汉代婚姻形态的时代特征,并以此说明中国古代婚姻结构的连续性和变迁。
  

作者简介

   彭卫,祖籍陕西泾阳,1959年2月出生于 陕西西安。1984年毕业于 西北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5年至今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现任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 中国史研究》杂志主编, 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以 秦汉时期为中心的 中国古代社会史,以及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研究。代表作有《汉代婚姻形态》、《汉代社会风尚研究》、《 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合著)、《历史的心镜——心态史学》、《穿越历史的丛林——史学论》。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汉代人 婚姻关系中的等级状况
  汉代 婚姻等级性的特点
  汉代婚姻等级性的社会意义
  第二章 汉代人婚姻的 地缘结构
  阶层与职业差异
  汉族与其他族群的通婚
  第三章 婚龄构成
  汉代人口 初婚年龄的一般推测
  汉代男子初婚年龄的实证
  汉代女子初婚年龄的实证
  影响汉代初婚年龄的因素
  汉代婚龄结构对后世的影响
  汉代婚龄结构形成及历史作用的初步分析
  第四章 汉代婚姻关系形成的基本步骤
  密切衔接的八个环节
  皇帝纳 后妃:一个特殊的阶层
  过量消费:用于婚嫁的支出
   时间和空间上的若干变化
  第五章 汉代妇女的地位:从婚姻角度进行考察
  汉代妇女的 家庭与社会地位
  汉代妇女的改嫁与再嫁
  第六章 汉代婚姻关系中的原始 婚俗
  边域婚习
  中原古风
  存留原因与变化趋势
  第七章 汉代婚姻关系中的法律规定
  秦代婚姻法律规定概述
  汉代婚姻法规的渊源
  汉代婚姻法规的主要内容
  汉代婚姻法规的历史地位
   礼法一体化:弱点与长处
  第八章婚姻思想与婚姻观念
  西汉前期的婚姻思想
  西汉后期的婚姻思想
   东汉时代的婚姻思想
  婚神之谱:一种淡淡的信仰
  情感的徜徉:民间的婚姻观念
  第九章平衡与混乱
  影响汉代 婚姻家庭稳定的因素
  初步分析
  附录一
  表一 汉代帝后妃家庭状况简表
  表二 汉代贵族、平民婚姻家庭状况简表
  表三 汉代部分官吏、贵族、 皇族世代 辈分表
  表四 汉代 亲属称谓简表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重版后记
  

后记

《汉代婚姻形态》是二十多年前出版的一本小书,是在我的硕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当时的我还只是一个初涉历史学的青年,如今已两鬓染霜,想来令人颇多感慨。
1978年春我考入西北大学历史系,入学前已经知道历史系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在国内颇有影响。那时,陈登原、马长寿、黄晖、冉昭德等先生都已过世,老一代学者中只有陈直先生硕果仅存。我冒昧地拜访陈先生,虽然他的镇江口音十分难懂,但我却很清楚地记得他说的几句话:了解唐以前的历史不能离开考古资料,要把文献和文物材料结合在一起。汉代史书最不易读的是《汉书》,我搞了一辈子《汉书》,只能说读懂了百分之六十。我对秦汉史的兴趣可以说受到了陈先生的直接启发。因此大学毕业前,我选择了继续学习,师从林剑鸣先生攻读秦汉史专业。忆及林先生治学的勤勉和大视野仍如昨日。研究生三年光阴倏忽,在选择学位论文题目时我却犯了难。当时流行的课题是以土地占有方式为中心的经济史和政治制度史,由于资料的匮乏,我能想到的这方面题目没有更多可做的余地,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也就在这时国外跨学科研究视角和方法开始为人们所了解,尽管现在看来当时的这类知识是初步甚至是肤浅的,但给我带来的冲击可以用“醍醐灌顶”来形容。这就是我以汉代婚姻作为硕士论文选题的背景。《汉代婚姻形态》在硕士学业结束后一年多的修改过程中,得到林剑鸣、李学勤、方诗铭、何清谷、刘修明先生等前辈学者的鼓励,最后交付三秦出版社出版,其间的曲折不足再道。

媒体推荐

《汉代婚姻形态》一书更为突出的特点,是突破了传统史学的方法。应用了一些新的充满活力的观念与方法,在许多方面给史学研究今后的创新和发展以积极的启示。作者在研究中注重纵横两个方面的比较研究,对于以往研究者多囿于国别史和断代史的割裂封闭倾向,显然是一种进步。
——王子今,《光明日报》,1988年12月21日第3版
《汉代婚姻形态》较以前研究跨进一步。全书纲目明晰,架构严密,方法上突破铺陈材料之窠臼。彭氏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和量化方法考察汉代婚姻形态现象和本质,并与古代希腊社会进行比较,所述论点很具启发性。
——黎明钊,台湾《新史学》创刊号,1990年2月

序言

汉代的婚姻关系,这是一个颇为重要而又很少有人着手的课题。过去,长沙杨树达先生著有《汉代婚丧礼俗考》,从群籍中钩稽史料,加以整理说明,为这一题目的研究开了先声。该书193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距今已逾半世纪了。嗣后继起乏人,翻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的《八十年来史学书目》,在杨书外只有一本台湾出版的书,可见研究者的寥落。彭卫同志这部书,将汉代婚姻关系置于当时整个社会和文化背景中考察,吸取新的学术成果,做多角度的剖析,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胜于前人。本书的问世,将会把有关问题的探索引导到新的境界。
婚姻关系,按照传统说法,属于礼制的范围。古代人所讲的礼,同后世所说在性质与内涵上都有差别,不只是指制度典章和道德规范,还包括社会生活里的各种约定习俗,以及其背后的思想观念在内。礼制的研究,对探讨古代社会及其文化的许多本质性的内涵极有裨益,可惜我们在这方面能够凭借的前人成果并不很多。传统的礼学,基本上限于几部礼经的解说,而且从来是一门不得应有重视的学问。梁启超说过,自宋至明是礼学“完全衰熄的时代”,这话固然有些偏颇,但也不离于事实。清代有几位著名学者从事于此,他们的主要成绩仍限于礼书的笺注,同时因为他们的著作艰深繁难,所得出的成果很少能为学术界吸收运用。对于汉以下的礼制,进行系统研究的人,为数就更少了。上面所说像汉代婚制这样的课题,多年来没有人深入试探,这正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彭卫同志这部新书,实际上是有开拓性的。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