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炉钱

官炉钱

中文名 官炉钱
铸造单位 国家或地方政权机构
目录导航

简介

官府铸造的钱币。别于私铸钱。[1]

古钱币术语。 由国家或地方政权机构设炉监铸的钱币。如自西汉上林三官“五铢”至清末户部宝泉局所出“宣统通宝”均属“官炉钱”。历代少数民族、封国或割据政权监钱机关督察铸行的钱币,一般也被视作

官炉钱

咸康元宝咸康元宝官炉钱。为了遏制汉初的通货膨胀,汉武帝决心统一货币,于元狩五年(前118年)罢半两钱,准郡国新钱以五铢为文,通称郡国五铢(图3-1)。五铢钱中,也曾发现极少数平背的,以及外廓不整齐的,都可以看作元狩五铢,即最早的五铢。元鼎二年(前115年)改由京师统一铸造“官赤仄”钱,即赤仄五铢。元鼎四年废除赤仄钱,又收回郡国铸币权,指派上林三官(汉代负责办理铸币事项的均输、钟官、辨铜三位大臣的合称,皆属水衡都尉,而水衡设在上林苑)独家铸造发行新五铢钱,称“上林三官五铢”或“三官钱”,也有称“上林钱”的(图3-2)。上林三官五铢钱式样精整,标准接近,重如其文,约合3.5克,直径25毫米,穿孔10毫米,厚1.2毫米,背有内外郭,面有外廓,方孔周仅上边有郭,“五”在穿右,“铢”在穿左。这种标准的官炉钱,大小轻重适度,形制规矩(外廓同文字一样高低,可保护钱文使之不易磨损),百姓称便,成为西汉五铢钱的定式,通行年久。五铢钱(西汉五铢较厚重,字体深峻;东汉五铢文字较浅,外廓也较低平)从汉武帝元狩五年开始,历三国、两晋、南北朝,经隋至初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沿用739年而不变,成为中国历史上用得最久的钱币,在世界货币史上堪称奇迹。三官五铢是中国历史上质量最好的钱币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的标准化货币。

历史

泰定通宝泰定通宝如自西汉上林三官“五铢”至清末户部宝泉局所出“宣统通宝”均属“官炉钱”。历代少数民族、封国或割据政权监钱机关督察铸行的钱币,一般也被视作官炉钱。

历史上南宋钱都是官炉钱,枚枚都精整美观。

特征

乾隆通宝乾隆通宝此钱特征有三:其一,该钱为小字牍别且文字比钱谱所载更显狭小,而“淳”字的左旁“三点水”第一、二笔是先平点后斜点。

其二,钱形硕大。折三钱一般直径在34毫米左右,而该钱钱径达36毫米,比钱谱载同种类钱币大2毫米,几乎与宋钱中的折五型钱相同。

元宝元宝其三,钱体厚重。折三钱型一般在10克左右,而该钱厚为2.7毫米,重量为13克。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