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养正高中 (Changchun Yangzheng Senior High School)由原市十二中和市四中组建而成,市十二中的前身是长春第一所官办学校--“养正书院”,至今已有123年的历史,有“长春第一校”的美誉;四中建于1907年,2007年是建校一百周年。
长春市铁北新区,宽城区富城路399号,落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校园,投资1亿3千万,占地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建有综合楼、教学楼、科技楼、图书馆、学生公寓、服务中心、体育馆。这就是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 — Changchun Yangzheng Senior High School学校始建于1884年,素有长春第一校的美誉。新校落成于2007年11月,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2500余名学生。
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不仅在校舍建设上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在师资队伍上也坚持高水平、高起点。学校精心确立并落实了“师德高品味、专业高学识、能力多方位、研究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制定并实施了八项培养计划,面向省内外招聘名师,高端组建了一支各学科都有名师引领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236名教职员工,现有特级教师6人,国家级骨干教师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7人,省级骨干教师10人,市级骨干教师27人,高级教师71人,各级各类优秀教师116人,专任教师本科达标率为100%,53人取得了研究生学历。为了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学校配有外籍教师任英语课。
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曾荣获:国家绿色学校、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吉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吉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等50余项荣誉。在近几年的高考中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屡创佳绩,连续多年获得了长春市教育局高考质量评估一等奖。
新阶段、新起点。学校将以“办强校,创名校”为目标,努力办成吉林省高中教育示范校、课程改革样本校、教育质量优质校、教育科研特色校、人才培养基地校、精神文明先进校、人民群众满意校、对外交流窗口校。
养正高中由原 长春市第十二中学与原 长春市第四中学组建而成,之所以定名为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养正高中由原长春市第十二中学与原长春市第四中学组建而成。原长春市第十二中学是由长春市第一所官办学校——“养正书院”发展而来,距今已有123年的历史;原长春市第四中学也已建校百年。历史悠久是两校的共同特点,养正高中是对长春教育发展史的传承。
其次,“养正”源于《 易经》,就是施以正确的教育,包含对品行、道德、学业等各方面进行正确的教化引导,体现了中华五千年深邃的教育思想。
而且,纵观国内外知名高中的校名,无不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如上海的“ 格致中学”、“ 奉贤中学”。以“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定名,也是对长春教育品位的提升。此外,新校名的确定,长春市教育局先后征求了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知名人士、部分校长及数位教育专家的意见,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
用“养正”来作为学校的命名,至少要求学校做到:第一,要求师生品德端正,即“养德”。教师要有师德;学生要有“生规”,学校要培养师生成为有道德的人。第二,学校是培养明天的建设者。要求教师要敬业、精业;把学生培养成为明天能自食其力、造福社会的劳动者,因此,“养正”要修业,要学好知识本领。第三,学校要求师生不仅要“德馨”、“业精”,而且要“品高”。做一个性格、品格、人格、国格都高尚的人,必须从正己做起。只有“身修、家齐”,才能“治国、平天下”。 第四,作为学校、作为老师,努力做好“ 养德、修业、正己”,其根本目的在“ 树人”。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书育人,服务社会。
如今的养正高中正一步步向着吉林省高中教育示范校、课程改革样本校、教育质量优质校、教育科研特色校、人才培养基地校、精神文明先进校、人民群众满意校、对外交流窗口校的目标挺进!
长春市养正高中学生会
长春市养正高中学生会是在学校总党支和学校团委的指导下的学生自治组织。它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服务同学,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工作宗旨坚持“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工作原则,充分发挥其在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力求在学校总体利益的前提下,反映同学们的呼声,做到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为同学们服务。 目前,学生会共有27名成员,其下设有组织部、秘书部、学习部、舍务部、生活部、宣传部、社团部、文艺部和体育部九个部门。学生会在校内曾多次参与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例如:校园文化节系列活动之卡拉OK大赛、教师节献礼活动、五育全能赛各项活动的评比,支持小校运动会活动的顺利进行等,并负责广播周会和舍务卫生评比的检查工作,充分调动了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在学校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正午阳光校园广播
养正高中“正午阳光”校园广播站,始建于2007年,与养正一起走过了三年的岁月。2008年,正式对外扩招,容纳更多有梦想有才华的学生。并且由这些学生组成了养正高中一个崭新的精英团队“星播艺族”,他们相信只要努力,正午阳光就会成为全市最耀眼的学生广播。
目前,正午阳光广播站共有18名成员,共9个栏目。其中,主打栏目3个它们是:广闻天下、真情倾诉、哲理故事;特色栏目6个,分别为:天籁之音、正午书简、奇影魔方、名校风云、旅游风向标、Sun Read。
正午阳光广播站在这三年间,坚持着这样一个承诺,那就是——让我们相约明天,不见不散。
养正高级中学辩论团
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辩论团前身为校市辩赛参赛组,直属于养正高中团委,是由校市辩赛参赛组领队陈禹兴于2010年11月底发起成立的。在短短两个月的发展完善中,全体队员都致力于将养正辩论团建设成一流社团。在全体队员和辅导教师的紧密协作下,辩论团的规模日益壮大,并在2010长春市中学生辩论赛中,勇夺季军,为养正高中再添荣誉!
因为他们的信念正如口号一样“展我辈风采 创养正辉煌”,相信有学校的大力支持和自身的不断完善,养正高中辩论团会迅速成长为我校极具活力与影响力的社团组织。
养正中学的源头,就是“ 长春第一校”——1884年始建的“ 养正书院”。
1883年,长春的地方官 李金镛为改变本地当时“书院缺如,无以培植人才”的局面,号召地方绅士集资办学,并亲为表率,捐出奉银一千两。在他的倡导和带动下,社会各界纷纷解囊捐助,短短三个月时间,就集资大约九万一千吊市钱。第二年夏天,养正书院竣工,李金镛亲自来书院给学生们授课。养正书院内,适应当时考试制度的讲堂、藏书室一应俱全,其中讲堂上还悬挂着有李鸿章亲笔楷书“养正书院”四个大字的横额。书院四周有围墙环绕,院内有榆、柳、梧桐、丁香等,环境优美,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美丽别致。特别是一到夏天,绿荫蔽日,鸟语花香。
1907年,清政府推行“新政”,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养正书院适应潮流改为长春府中学堂,从此近代的科技文化知识进入课堂,开设了中文、外语、算术等12门课程,每周上课36小时,学制为五年。
1913 年学堂改名为“长春县立中学”。1915年改为“吉长道立中学”。东北沦陷初期,学校与“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合并,成立“长春中学”,1937年又改为“新京市第二国民高等学校”。1945年光复后改为“长春市立第二中学”,次年更名为“长春市立中学”。
1958年8月,学校更名为“长春市第十二高中”,文革后更名为“长春市第十二中学”。而市十二中的前身就是长春第一所官办学校 — “养正书院”,至今已有123年的历史,有“长春第一校”的美誉;四中建于
1907年,到2007年建校一百周年。
养正虽然是整合十二中和四中两校的教育资源,但不是简单“1+1”,在整合十二中与四中两校优秀教师的基础上,教育局面向省内外招聘名师到学校任教,组建一支各学科都有名师引领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把新学校打造成设施一流、师资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的省级示范性重点高中。
如此,养正中学不仅是校龄长,而且也是数易校址。当年的养正书院位于今西长春大街95号,现在的西长小学。东北沦陷后,该校舍被“新京特别市公署”占用,学校迁至树勋街。1937年校舍迁至南岭,即今天的长春市一中专,后又迁至附近(今吉林大学朝阳校区东区,曾经的长春市地质学校)。解放后,先迁至平阳街今长春市委党校处,最终于1958年8月迁至平泉路,直至2007年被整合成养正中学最后迁移。
养正书院的创办人李金镛不仅开创了长春文化教育的先河,从1883年—1888年五年期间,还为长春地方做了很多实事、好事。在他离任时,长春百姓攀辕挽留,感激他为本地做的好事,称赞他是关外的“李青天”。离开长春两年后,李金镛在黑龙江的漠河病逝,北洋大臣李鸿章表奏朝廷把李金镛的事迹付国史馆立传。长春百姓也为了表达怀念之情,就在他创办的养正书院西侧修建了李公祠。
从历史上看,养正中学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发展历程,无论是满清、民国,还是东北沦陷时期。学校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大批的爱国志士和建设者。1919年“五·四”运动席卷长春,全校学生热烈响应,发起了“提倡国货,挽救灭亡”的反帝爱国运动。1951 年抗美援朝战争中,学校五百多名学生投笔从戎,赴朝参战。著名军事战略家李际均中将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学校的教学质量在社会上一直享有极高的声誉。1959年高考升学率名列全省第三,1966年前十二高是全市仅有的两所独立高中之一。改革开放以后,又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如今的养正高中正一步步向着吉林省高中教育示范校、课程改革样本校、教育质量优质校、教育科研特色校、人才培养基地校、精神文明先进校、人民群众满意校、对外交流窗口校的目标不断挺进!
《易经·蒙》彖曰:“蒙以养正,圣功也。”养正,颐养正气,指幼儿渐渐长大到四五岁时,应对其授以“童蒙养正”的教育,以端正其心性和行为。《易》又云:“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阐释的是初生成长,蒙昧未开之际,教育和启蒙的当务之急。
坐落于宽城区铁北腹地的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是市教育局直属独立高中,吉林省重点高中。作为2007年民生工程的重点项目,市政府投资1.3亿元进行建设,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
而八年前的这片老工业区,在那场经济结构转型期中,甚至一度成为经济落后的代名词,该区域40万居民更是缺少优质的高中教育。2002年年初,经过市教育局公开竞聘走上领导岗位的孙永强校长和拥有百年历史的长春四中一起,共同承担起了这个担子。为未来养正中学和铁北名校的诞生,走出一段长达八年,充满荆棘与汗水的均衡发展之路。
抢抓机遇 赢在智
2007年,在民生政策惠及下,市政府投入巨资建设了一流的现代化校园,养正高级中学被正式命名成立并喜迁新址,完成了长春市第四中学和长春第十二中学两所百年名校的聚合涅槃和再度腾飞。然而迁入新校后,面临尚未竣工的校园,班子成员在没有水、没有电话、没有网络、没有食堂、资金匮乏等诸多困难之下,干在先、冲在前。孙校长和教职员工一道共同奋战,贪黑起早,想尽办法,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解决了一切硬件难题。
但两校人文情感方面的耦合绝非易事。就在很多教育界同仁担心合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养正发展受困之际,孙校长已经率领全校师生,了无声息地度过了磨合期。孙校长认为,在学校整合过程中,化阻力为动力,把解决矛盾当做提高凝聚力和统一思想的过程,是决策者管理能力的体现。所以,养正高级中学领导班子从思想到制度全方位入手,在学生重新编班、统一校服、两校教职工调配结构上消除了“你我之分”。整合后,学校又接连经历了评优、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等与职工利益休戚相关的大型调整。哪一项工作都可能引发矛盾。然而领导班子制定了详细的考核方案,民主评选过程公开、透明。最终结果是,既有凭借实力、脱颖而出的年轻“黑马”;也有顾全大局,功遂身退的领导干部;但唯独没有抱怨指责聘任不公的人。孙校长说,教师们在利益面前表现的和谐是养正人高远的气度、高明的识度、高雅的风度、高强的力度的综合体现。大家对聘任结果的评价不仅是对领导工作的认可和支持,也是对养正人思想境界和合力进取的信念体现。
均衡跨越 强在师
在“以学生创造发展为本,为人才健康成长奠基”的办学理念指引下,养正高级中学的总体办学水平、学生成绩连年跨越,高调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而早已在孙校长胸中酝酿成熟的养正教育理念和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的傲人成效也初露端倪。
在扎实推进科学实践的五年规划中,学校借用教职工转岗、高职低聘、等级工资等内部人事制度的完善,增强了职业紧迫感,提高了工作积极性。竞聘教师说:“今天我在这里全力展现自我,是因为看到了学校和我职业生涯的希望。”养正高级中学一直坚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积极探索德育工作序列化模式,确立了目标引领,自信提升,习惯养成,思想导航的德育思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个性特长。不久前,在市科技大赛中唯一的学生一等奖便是被养正高级中学张晟同学摘取。教学中,学校在“自主、合作、体验、发展”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如数学组的“问题解决”、语文组的“个性化阅读”、物理组的“主题设计”等都成效显著。随之而来的转变教师角色,调整教学行为,引进课程管理体系等系列举措,更是改变了旧有的教学观念,推动了学校整体发展。
在养正高级中学迅猛提升的过程中,搭建的人才培养平台可谓功不可没。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自主研修活动基础上,学校针对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特定群体推出了八项培养计划。干部队伍在“团结、廉洁、创新、优质、高效”的实战中日臻成熟;坚持“三个着眼”,实施“一项工程”,党员队伍在学校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一心三力”的班主任工作,师德高品味、专业高学识、能力多方位、研究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更是使学校人才架构日趋合理。学校现有特级教师5人,高级教师92人,国家级和省市级骨干教师28人,各级各类优秀教师、模范教师、获奖教师96人,研究生23人,专任教师本科达标率100%。
反观养正高级中学的发展轨迹,我们不难发现其中鲜明的办学特色。其中既有结合学校生源实际的分层教学法,也有“低、小、多、快”的教学实践,更有融合了试卷超市、给老师留作业、名师门诊等多项创新探索。
当年,教师们乘坐出租车都羞于提及自己学校,把目的地说成是一墙之隔的 朝族中学!而如今,每年骄人的成绩和声名鹊起的社会口碑,终于使教师们昂起了头。而相应的,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省学校卫生安全工作先进集体、省绿色生态校园、 市“五一”劳动奖状、市文明单位、市教育局先进党总支等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 成绩当然不止于此。养正高级中学以三大文化和六个特色节日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引路青春护航成长”主题活动、“四有”教育都赢得了同行们艳羡的目光和社会的良好评价。如今,践行办学思想,坚持四抓指针,落实八以策略,实现八校目标不仅是教师们的美好愿景,而成为每个养正人的前行目标。老师们说:“以前总以为校长为我们描绘的是海市蜃楼。可最终每件事都成为现实,我们再也不用怀疑未来的目标和方向了”。
养正高级中学这八年曲折的发展历程,对我们来说,可能是一段扭转乾坤、涅槃腾飞的感人故事;而对于一个亲历并导演了这场变革的孙校长,则充满了挥汗如雨的磨砺和刻骨铭心的坚忍。正如他在新年贺卡中所写的,“回眸不应太久,因为我们正处在初露峥嵘,但仍需警醒的岁月之中。而转折和希冀,变革与危机更是如影随形。愿从2011年起,长春养正高级中学有一个更新的教育篇章等待书写。”
几年来我们已经走出经验管理的泥潭,正准备走过科学管理的殿堂,走进文化管理的境界。在遭受冷遇的时候,我们敢于对自己说:“天生我材必有用。”面对可畏的人言,我们敢于对自己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在条件艰苦的时候,我们敢于对自己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受到委屈的时候,我们敢于对自己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坎坷的人生之旅中,我们敢于对自己说: “莫怕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在病魔缠身,死神逼近的时候,我们敢于对自己说: “只因平生无愧事,方敢死后对青天。”
我们以超常规的速度,实现了神话般的跨越,写就了长春教育史上“低进高出、高进优出、全面发展、全面成才”的育人传奇。我们经过激情创业,上演了一幕从低谷到重生的“涅槃之舞”,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后发态势。 春风化雨,广施甘露千株翠;丹心频吐,赢得杏坛一园春。我校在2010年高考中创造了“低进高出、高进优出、全面发展、全面成才”的育人奇迹。全体高三学生在新高考模式中厚积薄发,报考人数1006人,进入重点批次53人,进入本科线608人,862名学生被高等学校录取。陈通同学以优异成绩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硕博连读,贾岩同学中考成绩虽然只有411分,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诠释了我校“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办学理念。
我们奋斗拼搏,成功教育特色不断彰显,取得了国家级绿色学校、吉林省文明单位、吉林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吉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吉林省会考工作先进单位、吉林省绿色学校、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状、长春市文明单位、长春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长春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长春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单位、长春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长春市依法治校先进单位、长春市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长春市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长春市中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学校、长春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等五十余项荣誉,并被确立为国家“十五”重点科研课题“中小学信息化平台及资源库建设与应用”基地校、国家“十五”重点科研课题“青少年责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校、 东北师范大学信息化教育实验校、吉林省信息化教育首批实验校、长春市素质教育科学研究基地、长春市中小学校长培训实践基地、长春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义务培训基地等。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潜心磨炼的养正高中,已剑露锋芒,成为培养优秀拔尖人才的摇篮、通往名校的桥梁、莘莘学子孜孜以求的神圣殿堂。
展翅鲲鹏风正举,龙腾金海恰逢时。鲲鹏之所以能展翅千里,是因为它的志向是从北冥到南冥,之所以能翱翔九天,是因为它的每一根羽毛都充满了力量和斗志。已取得辉煌业绩的养正高中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我们不满足于燕雀之志,小富即安,我们要乘风破浪,遂冲天凌云之志,著不朽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