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都城渴雨时苦摊税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作品名称 闻都城渴雨时苦摊税
创作年代 明代
目录导航

作品原文

闻都城渴雨时苦摊税

五风十雨亦为褒,薄夜焚香沾御袍。

当知雨亦愁抽税,笑语江南申渐高。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都城:京城,指北京。渴雨:干旱无雨。《 诗经· 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汉 郑玄笺:“时旱渴雨,故宣王夜仰视天河,望其候焉。”摊税:摊派税赋。

⑵五风十雨:五日一风,十日一雨,指风调雨顺。汉代阴阳家以为“五日一风,十日一雨”,是太平的征象。语出汉 王充《 论衡·星应》:“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褒(bāo):赞美言词。

⑶“薄夜”句:黄昏时分,神宗焚香祷雨,露水沾湿了龙袍。薄夜:傍晚;夜初。薄:迫近。唐 张祜《 杂曲歌辞·水鼓子》:“雕弓白羽猎初回,薄夜牛羊复下来。”焚香:烧香。唐 杜甫《冬到金华山观》诗:“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御袍:皇帝的龙袍。

⑷“当知”二句:抽税即征收税金。申渐高是五代时吴国的乐工,善诙谐讽刺。 徐知诰即后来的南唐烈祖 李昪(biàn)任吴国中书令时,曾因都城久旱问左右:“近郊颇得雨,都城不雨,何也?”申渐高答:“雨畏抽税,不敢入京耳。”徐知诰大笑,便下令减税(见《 南唐书》)。此用其事,意思是说,想起申渐高讲的笑话,应该知道都城久不下雨,是因为雨怕抽税啊。

白话译文

风调雨顺本是上苍的褒奖,可如今难得一见哪!每到夜晚,皇帝都要焚香祷告,祈求风凋雨顺,香烟阵阵沾染着龙袍。皇上您也应当知道,雨不下来,是雨也害怕而今的捐税呀!当年的申渐高不就笑着这样给他的主子解释过这种现象吗?

创作背景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初夏,京畿大旱,神宗皇帝依历代旧制在宫中露天焚香祈雨,一批帮闲文人到处宣扬天子的美德。而当时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广大市民正纷起反对明王朝的苛捐杂税。其时,汤显祖刚弃官归隐,目睹这一闹剧,愤而写下了这首政治讽刺诗。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闻都城渴雨时苦摊税》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歌巧妙用典,寓庄于谐,以轻松幽默之笔,写忧民之心。

首句“五风十雨亦为褒”,用语含蓄,谓五风十雨原是古代对政绩的一种褒美之辞,如今“都城渴雨”,则政绩无由得见。言外之意,而今大旱是上苍对朝政混乱的怪罪。

次句“薄夜焚香沾御袍”承首句,写神宗皇帝祈雨时的情景,皇帝夜间焚香祈雨,以致龙袍上都沾满了露水。乍看对神宗有赞美之意,诗人似乎是在恭维神宗皇帝,其实只是诗人欲抑先扬,明褒实贬的手法而已,诗人的揶揄之意十分明显。

三四句笔锋陡转,引用典故,诗人借用申渐高的故事进一步讥评时弊,对神宗皇帝的祈雨进行了嘲讽。申渐高是五代时吴国乐工,当时关税很重,商人苦之,正逢都城大旱,中书令徐知诰问左右:“近郊颇得雨,都城不雨何也?”申渐高作谐语答曰:“雨畏抽税,不敢入京耳。”皇帝应该明白,雨也害怕抽税,一方面是装模作样,惺惺作态地薄夜焚香,另一方面却又巧立名目,对人民苛捐重税盘剥,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显得是十分滑稽可笑。这正说明了上层统治集团的虚伪和无耻。神宗祈雨的虚伪,至此被揭露无遗。

这首诗语意含蓄,用典贴切,讽刺性强,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名家点评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苏州大学终身教授 钱仲联:在这首诗中,汤显祖连用两个典故,辞意犀利,语气诙谐,真可谓“嬉笑之怒,甚于裂眦”。尤其难得的是,他把讽刺的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明神宗,由“祈雨”一事而引出“雨畏抽税”的笑谑,与明神宗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这在历代的讥评诗中是十分罕见的,诗人晚年的反叛精神由此亦可见一斑。(《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作者简介

汤显祖(1550—1616),明代 戏剧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别署清远道人,晚年曾号茧翁。临川(今 江西抚州)人。居玉茗堂。进士出身,历任太常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主事等职。万历十九年(1591年)因上书指责辅臣,揭露政治黑暗,贬广东徐闻县典史,后量移浙江遂昌知县。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春弃官归里。此后家居十八年,从事写作,享有盛名。作有传奇《 紫箫记》、《 紫钗记》、《还魂记》(即《 牡丹亭》)、《 南柯记》和《 邯郸记》五种。其诗文集有《红泉逸草》、《问棘邮草》和《玉茗堂集》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