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衮

王锡衮

职业 武官商人
中文名称 王锡衮
主要成就1 保定腰山王氏庄园----创建人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生平简历

王锡衮祖居辽宁省铁岭市南关,属满洲八旗中的正黄旗武官。其先祖王杲本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外祖父,官居大明王朝建州右卫指挥使,威震一方。其后人追随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展开和明朝的斗争,后来又追随清世祖皇太极征战四方,冲锋陷阵。王锡衮从军后始随多尔衮,屡建战功。

王锡衮王锡衮清顺治元年,王锡衮一家人从龙入关。顺治四年,王锡衮受封于京西南的保定腰山,其因受封圈占了周边州县大量土地。后来,王锡衮利用受封的土地,发展农业、广收地租、创建庄园、开办油坊、成立酱园、设立商号。随后的王家几代人,代代精英,继续苦心经营运作,大力发展创办家农商兼营,积累了巨额财富,继续大兴土木广建庄园,为修建庄园提供了雄厚财力。鼎盛时期的保定腰山王氏庄园是个高墙围护的城堡,有成套住宅50余套,各类房屋500多间,庄园占地近300亩。当时收租范围更是达到保定的定州、满城、蠡县、高阳、博野等地,其商号遍布保定、北京、天津、内蒙、新疆及江、浙等地。从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到1948年土地改革前,无论三百年的沧桑如何变化,腰山王氏庄园一直是当地的豪门巨宅,富甲一方。

保定腰山王氏庄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清代将军府邸兼巨商的豪门巨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氏庄园

该庄园建筑既不同于皇宫官府,又不同于一般民居,是我国北方居民建筑的极品。故有“皇家建筑看故宫,民间建筑看腰山(王家)”之说。

保定腰山王氏庄园保定腰山王氏庄园建筑界曾经一度流行过这样的话:皇家看故宫,民居看山西。在众多业内人士和普通百姓眼中,山西的大院是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四合院模式的民居建筑。在河北保定也有这样一座有着近400年历史的清代老民居,和山西的大院相比,不但毫不逊色,更是有许多独到之处,在某些方面还超越了它。这就是被誉为“民间故宫”的保定腰山王氏庄园。

保定腰山王氏庄园的建筑坐北朝南,庄园北部有座呈龙形的雾山,而东侧一条界河就如玉带围绕。与一般的地主庄园不同,腰山王氏庄园创始人王锡衮家族乃武将出身,在庄园中处处体现出威武雄壮之气。

王氏庄园建筑群由一系列四合院组成,从总体来看,四合院大同小异,基本上是明清北方四合院建筑风格。据说这是参照北京王府建设标准设计施工,但由于主人职位无法与王爷同日而语,于是只好屈尊在标准上有所降低,但普通民居却难以望其项背。每个四合院又根据屋主人的身份、地位,以及房屋的功能、建筑规模、用材、装饰等各有不同。于是,庄园的房屋式样就成了介于王府与普通民居之间的一种建筑类型,它兼具着王府的恢弘与霸气,又不乏民居的朴素和实用。

一般民宅中忌讳用狮虎图形,但在王氏庄园则雕刻在显要位置上。在仁和堂二进院的角柱石上,青石雕画面为一只大老虎带着三只小老虎在树下嬉戏,清晰可见。按照,清朝品阶图中标示,文武官员所穿官服胸前的补子上的图案,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这与王氏庄园后人关于王锡衮为皇封武官的传说,不谋而合。从这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了腰山王氏庄园也是一座将军府邸。

保定腰山王氏庄园还是一座不折不扣的民俗博物馆,房屋建制、装饰运用、生活场景,都凸显了封建社会大家族的礼教习俗……真堪称北方民居建筑的典范。整座建筑以灰色调为主,古朴大方,给人以庄重典雅的感觉,集华北、东北建筑艺术之大成,风格舒朗大气,尽显“王”者气派。现存内饰砖雕105块、石雕98块、木雕101块,被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文物委员会主任罗哲文评价为“千雕艺术馆”。

历史典故

在清朝历史上,素有北有王锡衮,南有胡雪岩之说。王锡衮以清朝武官、保定腰山王氏庄园第一代主人、“和”字商号创始人、大慈阁素食文化传承人等众多荣耀集于一身,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路人皆知。

王锡衮的成功有很多原因,但他“扶危济困”的精神也很是令人尊敬。

一名商人在生意中惨败,需要大笔资金周转。为了救急,这位商人主动上门,开出低价想让王锡衮收购自己的产业。

王锡衮不敢怠慢,经调查属实后,立刻急调银两,给出正常的市场价来收购对方产业。

这商人惊喜而又疑惑,实在不解王锡衮为何到手的便宜都不占,坚持按市场价来购买。

王锡衮王锡衮王锡衮笑着说让他放心,称自己只是代为保管这些资产,等挺过这个难关后,随时都可以赎回属于你的东西。商人万分感激,签完协议,对王锡衮表示感谢后便含泪离开了。

商人走后,王锡衮的手下纷纷不解。大家问道,为啥送上门的肥肉都不吃,不但不趁对方急需钱叫低价格,还给对方这么多银子。

王锡衮啜了口茶,讲诉了一段年轻时自己的遭遇:“在我还是一名普通士兵的时候,一次,在一场遭遇战中和队伍走散,当时正值暴雨,路边一位受伤的士兵也被雨淋湿。正好那天我随身带了雨披,便帮那位士兵遮雨。

后来,每到下雨时,我便经常帮别人遮雨。时间一长,认识我的人也就多了。有时,我自己忘了带雨披也不怕,因为会有很多我帮过的人也来为我遮雨。”

说着,王锡衮笑了笑:“你肯为别人付出,别人才愿为你付出。刚才那位商人的产业可能是几辈人积攒下来的,我要是占了他便宜,人家可能一辈子都翻不了身。这不是投资,而是救人,咱要对得起自己良心。谁都有困难的时候,能帮点咱就帮点。”

众人听后,都沉默不语。后来,商人前来赎回了自己的产业,王锡衮因此也多了一位忠实的合作伙伴。

在那之后,人人都知道了王锡衮的义举,官府和百姓都对王锡衮尊敬不已。王锡衮的生意也好得出奇,无论经营哪行哪业,总会有人帮忙,也会有数不清的客户前来捧场。

不在别人遇到苦难时袖手旁观、无动于衷;不在别人落难时不闻不问、落井下石。肯为别人遮风挡雨,才是一生最大的财富。

人生在世,并不是充满竞争和掠夺,更多是实现人们的共赢。有了这种人格,人生就一定会收获精神和物质的双重财富!

素食文化

大慈阁香油概况

大慈阁香油始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产自大慈阁禅院内的香油坊。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在乾隆皇帝途经保定时,因机缘际会,大慈阁香油被乾隆皇帝钦点为御用膳食并传承至保定腰山王氏庄园。

大慈阁小磨香油大慈阁小磨香油大慈阁以“市阁凌霄”之美誉位居“上谷八景”之首,成为古城保定的象征,故有“不到大慈阁,何曾到保定”之说。大慈阁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慈阁自古为佛教圣地,阁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和观世音菩萨像,阁后有全国罕见坐南朝北的关帝庙。

历史上曾有“通衢谁建凌虚阁,留与居人作伟观”、“燕市珠楼树梢看,祗园金阁碧云端”、“不染菩提云外出,行慈般若市中悬”等古诗句赞美大慈阁。

秉承古寺悠久历史,大慈阁香油以精选芝麻为原料,利用小石磨采用特殊工艺加工制作,保持了芝麻香油的古朴风味,其颜色呈棕红色,清澈透亮,味香持久。大慈阁香油历代薪火相传,故虽岁月变迁,但其风味依旧。

大慈阁香油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秀的内在品质饱经岁月洗礼并传承至今,成为古城保定传统素食文化之瑰宝。

大慈阁香油历史

清顺治四年,清正黄旗武官王锡衮受封于保定府后,开始在保定腰山建造王氏庄园。当时,在庄园后厨有一位姓何的小伙子,精明强干,手脚利索,白案红案都很在行,技艺与众不同。每天饭菜花样层出,味道鲜嫩清香,老幼皆宜,众人不免交口称赞。王锡衮一家久居关外,长年戎马生涯,无暇过多顾及饮食,再加之东北天寒地冻,食品种类不多,难得消受这中原内地的珍馐美味。何姓小伙子靠其出类拔萃的后厨技艺,甚得庄园主人喜欢,很快便当上了伙房的掌勺大师傅。

一日,王锡衮与管家谈起后厨事,管家告诉他饭菜之所以味道独特,除了菜品精细外,还缘于何姓小伙子用的小磨香油味道独特。等到王锡衮把何姓小伙子叫到跟前问起这香油技艺的来历,没想到小伙子面露难色,几番欲言又止。精明的王锡衮觉得这里面定有隐情,经多方开导和一再追问,小伙子才吞吞吐吐述说起来。

原来,这何姓小伙子祖居易州,其祖先何伯祥曾经在元朝为官。在金朝末年,国势日衰,河北一带盗寇蜂起,局势混乱。家在定兴的张柔乘机聚众结寨,招兵买马,建立队伍,族党壮士纷纷响附,势力很快扩大。他的行为和势力引起金国中都经略使苗道润的注意和赞赏,发现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招为朝庭所用,先是任命他为定兴县令,不久又提拔为青州防御使。而此时,何姓小伙子的先祖何伯祥就在苗道润麾下。后来,苗道润被其副将贾瑀陷害,张柔怒传檄苗道润的部下,发誓为他复仇,这位何伯祥想方设法得到苗道润所佩的金虎符,并把它进献给张柔。于是,众人就推举张柔代行苗道润的职权,这位何伯祥也一直跟随张柔南征北战。

蒙古兵出紫荆口,张柔率所部于狼牙岭迎击,马倒被俘。蒙古人知道张柔的重大价值。遂许诺承认和保留张柔在金朝时的所有职务和级别,继续维持他在河北一带原有的“世侯”地位,对辖区继续进行统治和扩充。即集军事、行政、财政、监察等大权于一身。世侯的权力可以父去子继,兄终弟及。在自己封地内还可以开设幕府,招贤纳士。

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已被元蒙提拔为保州都元帅的张柔感到满城临近西山,地区狭小,又位置偏僻,对加强东部、南部广大地区的统治和进一步发展壮大势力很不方便。而东面的保州城,地处平原,又为南北要塞,战略地位显然要比满城重要得多。这年春天,张柔移镇保州,走进顺天府这座荒芜之城。他看好这块风水宝地,开始了对保州城的重建和复兴工作。由于工程浩大,费时长达数十年之久,动用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参加施工的劳力,除了军队、当地民夫之外,还有大批从南方来的工匠艺人。许多文人才俊因战乱外逃,张柔就招贤纳士,用为府中幕僚,帮助他运筹谋划。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元好问撰写的《顺天府营建记》和文学家郝经写的《临猗亭记略》中都记载了重建后的保州城,规模空前,气势宏大,幽美宜人。在保州营建的过程中,恢复和新建15座佛寺,11座道院,4座神祠。重点创建了大慈阁,元好问《顺天府营建记》说:“独大慈阁出侯新意,尤为殊胜,金碧灿然,高出空际,唯燕中仁王佛坛成于国力,可等而上之耳。”大慈阁为官方寺庙,不同于普通寺庙。当时,何伯祥带领部队南征平定南宋,其弟何伯策曾经参与了大慈阁等寺庙的建筑工作,并出任管理大慈阁等寺庙的官吏。

在元蒙时代,僧侣、道徒皆享有政治与经济上的特殊优遇,寺庙可以获取土地及经营射利。故此,大慈阁所有不仅限于土地、山林川泽,还兼营窖冶、作坊、典库、浴堂、店舍、栈场等商业与手工业。在众多行业中,何伯策及其家族在大慈阁名下经营的香油坊最为出名。其香油味道独特,特色鲜明,久而久之,民间便呼其为大慈阁香油。

元朝灭亡后,明朝建立,鉴于何姓家族在元朝为官的经历,为逃避打击,他们在无奈之下流落到易州、完州等农村躲避灾难。家道中落后的何姓家族,抱着“一招鲜吃遍天”的朴实观念,一直传承着小磨香油的技艺,在乡间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但是,由于连年战乱,何姓家族也是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何姓小伙子为生活所迫只好投奔保定腰山王氏庄园成为庄园佣工。

王锡衮听完这何姓小伙子的一番表述,不禁唏嘘不已,世事无常,风云变换!同时,王锡衮从他的经历中发现了商机,香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大有可为,也开始更多的关照何姓小伙子。王氏庄园发展很快,等到开始筹备香油坊时,已经人到中年的这位何姓小伙子自然而然成为大慈阁香油坊的大掌柜。

日月既往,不可复追。但保定腰山王氏庄园秉承的大慈阁香油却历代薪火相传,虽岁月沧桑变迁,但其古朴风味依旧飘香!

大慈阁素面概况

大慈阁素面始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原产自大慈阁禅院的斋堂,距今已有近八百年历史。

大慈阁素面大慈阁素面大慈阁素面属于佛素范畴,即寺庙里的素斋,注重清淡、善巧。

大慈阁素面有养眼之面、开胃之面、印心之面之美称。

养眼之面:面相好是大慈阁素面首个标准,大慈阁素面强调外观摆型、颜色搭配。面白、汤棕,配上绿菜、番茄、香菇,增进食欲。

开胃之面:主要在汤料的熬制,俗话说:面在味,味在汤,汤显功。味道即王道,面汤要熬,辅以养生的枸杞、大枣、当归、姜丝等味料,经过文武火数小时的交融煮制,辅料完全释放汤中,浓醇深厚,形成大慈阁素面独具匠心之味!

印心之面:好面自有好滋味,大慈阁素面之面粉取自麦心而成,根根劲道爽滑,加之配以大慈阁自产的大慈阁香油、大慈阁麻酱做调味品其回味无穷!

大慈阁素面,吃的不仅仅是味道,吃的是健康、吃的是文化、吃的是历史、吃的是传承!

大慈阁酱菜概况

大慈阁酱菜始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大慈阁酱菜被乾隆皇帝品尝后大加赞赏,遂钦点大慈阁酱菜为御用膳食。

保定大慈阁酱菜保定大慈阁酱菜大慈阁酱菜为传统工艺酱制,做工精细、用料考究。

大慈阁酱菜购进原料,务求精良,不惜重价。如收购小红萝卜,论个给价,但必须保持嫩脆。收购韭菜花,则要鲜嫩的纯花,不带花籽、花铃。但收购价格往往要高于普通韭菜花的一倍。这样的原料制成的成品,质优则无柴,食之无渣滓。

大慈阁酱菜为保证口味纯正,其售卖环节要求严格,酱菜要存放在酱缸内,售卖多少出缸多少,从出缸到顾客手中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大慈阁酱菜营养丰富、品种众多,有大慈阁酱包瓜、大慈阁酱八宝菜、大慈阁酱黄瓜、大慈阁酱子萝、大慈阁酱地露、大慈阁酱五香疙瘩头、大慈阁酱花生仁等三十个品种。

数百年来大慈阁酱菜既保留了自己北方风味的优良传统,又逐步吸收南方酱菜特长,形成自己独有的生产工艺,始终保持着甜、咸、嫩、脆,酱香浓郁的老辈子口味。

大慈阁酱菜历史

大慈阁酱菜始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创始人是元朝蔡国公张柔部将、元朝易国公何伯祥之弟何伯策。

南宋宝庆三年,时任元朝保州都元帅的张柔移镇保州(保定),开始对保州城的重建。当时,何伯祥带领部队南征平定南宋,其弟何伯策曾经参与了大慈阁等寺庙的建筑工作,并出任管理大慈阁等寺庙的官吏。

在元蒙时代,僧侣、道徒皆享有政治与经济上的特殊优遇,寺庙可以获取土地及经营射利。故此,大慈阁所有不仅限于土地、山林川泽,还兼营窖冶、作坊、典库、浴堂、店舍、栈场等商业与手工业。在众多行业中,何伯策及其家族在大慈阁名下经营的酱园尤为出名。其酱小菜甜、咸、嫩、脆,酱香浓郁,久而久之,民间便呼其酱园为大慈阁酱园,称呼该酱小菜为大慈阁酱菜。

元朝灭亡后,明朝建立,鉴于何姓家族在元朝为官的经历,为逃避打击,他们在无奈之下流落到易州、完州等农村。家道中落后的何姓家族,抱着“一招鲜吃遍天”的朴实观念,一直传承着大慈阁酱菜的技艺,在乡间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但是,由于连年战乱,何姓家族也是颠沛流离,居无定所。

清顺治四年,清正黄旗武官王锡衮受封于保定腰山定居,并开始兴建腰山王氏庄园,此时,何伯策的后裔凭着高超的厨艺也已成为王氏庄园伙房的大师傅。随着腰山王氏庄园的兴建,王锡衮带领族人开始经商,同时,并特意设酱园腌制酱菜售卖。王氏族人创办的“和”字商号遍布全国,他们把自己腌制的酱菜同其他货物一并通过“和”字号行销各地。由于王锡衮为人宽厚又深谙商道,“和”字号的生意如日中天。

清乾隆三十年,乾隆皇帝出巡至保定,特到当时在棉花种植、生产、纺织和加工市场占有重要地位的腰山王氏庄园的棉行观视。时值天气燥热,在用膳时乾隆皇帝食欲不振,这时王氏族人将自己腌制的酱菜呈上,乾隆皇帝食后甚喜,并对该酱菜独有的鲜、甜、脆、嫩的口味大加赞赏,遂钦点王氏庄园的酱菜作为宫廷御膳。乾隆皇帝到大慈阁上香时,特将该酱菜作为素斋赠与僧众。

大慈阁酱园腌制酱菜这个传统历经数代一直延续至今,大慈阁酱园的传人每去位于保定城区的大慈阁进香,该酱菜都是布施的首选。

历史上记载的乾隆御题棉花图,该棉花图便是由当时的直隶总督方观承以乾隆此次观视王氏庄园棉行的种植、生产、纺织加工为背景组创而出的。

大慈阁糕点概况

大慈阁以“市阁凌霄”之美誉位居“上谷八景”之首,成为古城保定的象征,故有“不到大慈阁,何曾到保定”之说。大慈阁自古为佛教圣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慈阁糕点大慈阁糕点大慈阁糕点始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创始人是元朝蔡国公张柔麾下的部将何伯策。大慈阁糕点虽历史久远、世代相传、味美色佳、独具风味,但在历史上最初只有皇帝、大臣、大慈阁僧众等少数人才能享用。

大慈阁糕点有外用糕点、内用糕点两大类,讲究现吃现烤,味美色佳、独具风味。

外用糕点主要用于进贡、馈赠、恩赏等。

内用糕点分为应时糕点、常年糕点、到门糕点、宴席糕点、节用糕点五类,各类皆独具特色。

应时糕点是根据花卉开放季节而制作,有春季的藤花饼、百合饼;夏季的薄荷饼、绿豆饼;秋季的菊花饼、桂花饼;冬季的萝卜饼、豆沙饼等。常年糕点有大酥合、菊花酥、百合酥等。到门糕点是专作宾客上门款待用,如一口盅、棉花糖。宴席糕点是根据宴席的性质而做,如寿宴用“寿”字饼、“如意”饼等。节日糕点有元宵、月饼等。

大慈阁糕点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古城保定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瑰宝!

大慈阁糕点历史

大慈阁糕点始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创始人是元朝蔡国公张柔麾下的部将何伯策。大慈阁糕点虽历史久远、世代相传、味美色佳、独具风味,但在历史上最初只有皇帝、大臣、大慈阁僧众等少数人才能享用。

南宋宝庆三年,已被元蒙提拔为保州都元帅的张柔移镇保州(保定),开始了对保州城的重建和复兴。由于工程浩大,参加施工的劳力,除了军队、当地民夫之外,还有大批从南方来的工匠艺人。许多文人才俊因战乱外逃,张柔就招贤纳士,用为府中幕僚,帮助他运筹谋划。

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元好问撰写的《顺天府营建记》和文学家郝经写的《临猗亭记略》中都记载了重建后的保州城,规模空前,气势宏大,幽美宜人。在保州营建的过程中,恢复和新建15座佛寺,11座道院,4座神祠。重点创建了大慈阁,元好问《顺天府营建记》说:“独大慈阁出侯新意,尤为殊胜,金碧灿然,高出空际,唯燕中仁王佛坛成于国力,可等而上之耳。”大慈阁为官方寺庙,不同于普通寺庙。当时,何伯祥带领部队南征平定南宋,其弟何伯策曾经参与了大慈阁等寺庙的建筑工作,并出任管理大慈阁等寺庙的官吏。

在元蒙时代,僧侣、道徒皆享有政治与经济上的特殊优遇,寺庙可以获取土地及经营射利。故此,大慈阁所有不仅限于土地、山林川泽,还兼营窖冶、作坊、典库、浴堂、店舍、栈场等商业与手工业。在众多行业中,何伯策及其家族在大慈阁名下经营的糕点铺尤为出名,该糕点现吃现烤,其味美色佳、独具风味。久而久之,民间便呼其为大慈阁糕点。

元朝灭亡后,明朝建立,鉴于何姓家族在元朝为官的经历,为逃避打击,他们在无奈之下流落到易州、完州等农村躲避灾难。家道中落后的何姓家族,抱着“一招鲜吃遍天”的朴实观念,一直传承着大慈阁糕点的技艺,在乡间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但是,由于连年战乱,何姓家族也是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何姓小伙子为生活所迫只好投奔保定腰山王氏庄园成为庄园后厨佣工。何姓小伙子靠其出类拔萃的后厨技艺,甚得庄园主人王锡衮的喜欢。保定腰山王氏庄园发展很快,在开办糕点铺时,大慈阁糕点铺的传人何氏小伙自然而然成为糕点铺大掌柜。

现今随着世人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为使更多的人们能品尝到大慈阁糕点,大慈阁糕点的传人亲自主理秘方、传授技艺、培养人才,使这一历史久远的传统风味糕点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大慈阁糕点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古城保定饮食文化中的瑰宝!

棉花图

乾隆御题《棉花图》乾隆御题《棉花图》乾隆年间,保定腰山王氏庄园的棉行在市场上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在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乾隆皇帝途经至保定时,特意由时任直隶总督的方观承陪同到腰山王氏庄园的棉行观视。现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馆的乾隆御题《棉花图》便是由直隶总督方观承以乾隆此次观视王氏庄园棉行的种植、生产、纺织加工程序为背景组创而出。

该乾隆御题《棉花图》有图十六幅,计有布种、灌溉、耕畦、摘尖、采棉、炼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每图都配有文字说明和七言诗一首,似连环画。书前收录了康熙(玄烨)《木棉赋并序》,是我国仅有的棉花图谱专著。乾隆皇帝对《棉花图》反复诵读,叹为观止,备加赞许,乃执笔为每图题七言绝句,共十六首。如“灌溉图”题诗:“土厚由来产物良,却艰治水异南方,辘轳汲井分畦溉,嗟我农民总是忙。”“织布图”题诗:“横律纵经织帛同,夜深轧轧那停工,一般机杼无花样,大辂推轮自古风。”这些诗精工典雅,义蕴万千。反映当时农民艰苦劳作情景,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再加有乾隆皇帝的题诗,其诗笔法苍劲,挥洒传神,堪称难得的艺术珍品。对于今天研究我国绘画发展及传统绘画技法之演变,具有重要资料价值。其画法之精妙,刻技之多样,捶拓之精工,足以反映我国古代文化之深邃。

老酱园

一说起那条充满老辈子味的谚语:“开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想起了充满酱味的老城生活和酱园作坊。

酱园业所经营的物资“酱、醋、盐、油、米、面”样样都是百姓日常所需。酱园前店后坊,外面销售成品,内园手工制作。店内右面出售、面酱、酱菜、酱油、醋、腐乳、盐等,左边卖米、面。老百姓去一趟酱园店,可以买回大部分的日常饮食所需。“民以食为天”,吃是第一件大事,酱园业顺应了百姓的需求,自然兴旺。当然,也因经营优劣,经历兴衰成败。

大慈阁酱园为坐北朝南的三开间青砖瓦房,并砌有高大的女儿墙,正面门楣有刻石“大慈阁酱园”五字,每当人们走到酱园门口,就能闻到酱菜飘出的特殊香味,店堂右酱左米,右称湿柜,左称干柜,湿柜三眼大油缸在前,柜台上摆满各式酱菜,店堂北墙上方挂着黑底金字“大慈阁酱园”的招牌。酱园的后园排满几百只大酱缸,做好的酱油、酱菜上覆青石板盖,晴则去盖曝晒,雨则遮盖防雨。

这家酱园的创办人是元朝蔡国公张柔部将、元朝易国公何伯祥之弟何伯策。

大慈阁酱园始于公元1227年,是我国最古老的酱园之一。公元1765年曾被乾隆皇帝钦点为宫廷御膳。

保定许多酱园也大同小异,几乎一个模式。酱园业占了百姓日常生活所需众多内容,成了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酱油又称清酱,做酱油要头年腊月贮存河水(保定的酱园多用一亩泉水),候伏日用。上好的黄豆在大锅里蒸煮后,搅入面粉,然后摊在席上晒到出醭,再放到盐水缸里,在太阳下暴晒。生抽酱油要变成老抽,还要再晒两三个月。制作酱油,主要就是伏晒。

酱园的创办与经营都有它的巧妙构思,据说:经售盐为制酱必需,酱可制成酱油,又可制酱菜;用米酿酒,用酒制作乳腐,乳腐又作豆腐干;销售面米、米酿酒、面制酱,样样连环搭配,原料统一采购,自制自销,省去不少中介盘剥。

大多数酱园兼营粮食,其中还有个道理,那就是充分利用延搁资金,掌握价格规律,酱园业造货期自每年四月起,此时购进大量豆麦等到八月份出货销售,所得现金不能搁起来,就趁农民粮食收割后必须如期用现金缴租完税之机降价用剩余资金收购粮食,翌年三四月青黄不接,粮价回升,又可出清存货,趁新麦上市低价收进制酱原料。他们看清货源行情,把握时机一进一出,利润可观。当然也非一顺不变,经商风险时伏,一旦失策必然优胜劣汰,或经营者不能自律,一旦富裕起来,忘乎所以,奢侈挥霍亏空资金,自然会从商场上败下阵来。俗话说“商场如战场”,的确有其道理。为将帅者,乃三军之魂也!商户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不能丢了“魂”的!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