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哭嫁是土家青年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表现在封建社会时代,哭嫁是衡量女子贤德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这一风俗虽然依旧存在,但已只是形式,不再具有以前那些韵味了。
哭嫁歌独特的演唱方法:
作为一种民间流传的礼俗歌,哭嫁歌的演唱是很有特色的。例如,土家姑娘哭嫁形式上以歌代哭,以哭伴歌,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用“哭”来倾诉离别之情,其演唱要根据一定的节奏,抑扬顿挫,一泣一诉,哀婉动人,是一门唱哭结合的艺术,嫁娘必在此前求师练习哭唱方法。因此哭嫁歌的唱法既有个人发挥空间,又须延续传统,根据相对稳定的模式演绎哭嫁歌的唱法。 就总体而言,唱哭歌时,每句歌词的前中尾常常会加一些“衬字(词)”,被称为“歌头”、“歌间子”、“歌尾”。如下面这句歌:
(啊伊乃喔呼娘啦)尖尾剪刀(喔呼)银线(哦)缠(啦),(喔呼娘啦)
歌头 歌间子 歌尾
这种在歌词的前中后都加衬字的唱法,能使唱腔绵延,语调跌宕,思绪反复,情感饱满,显得很有生气。婚嫁中唱这种缠来绕去的哭别歌,最能体现嫁娘对故乡亲人的难舍难分和对少女时代的万般依恋。
歌头,指一段哭嫁歌的开腔。一般用“哎呀”、“啊伊乃”等引起。在唱歌头时,一般要求有开阔的唱腔,声调较高,表现为强音声调。尽管哭嫁是以悲哭为表现形式,但目的还是为了喜庆,只有将哭嫁歌开头唱得高亢嘹亮,才能吸引更多的亲邻好友前来捧场;也只有将开头的哭嫁对象唱得清楚明白,才能表达嫁娘对亲人朋友的爱戴崇敬和对待事物的庄重认真。当然,根据场面的不同转换,有时也可省略“歌头”。
歌间子,又称“歌衬子”,指在哭嫁歌中间为缓气以表达深情而出现的衬托字,一般是“哦”、“恩”、“蛮”、“啦”等多以方言平音唱出的语气词,其中“喔呼”最为常见。所以,在鄂西唱“歌衬子”又叫“打喔呼”。由于各地的方言有很大差异,所以“歌间子”的出现位置和唱腔也有很大不同。在土家族七言唱词中,出现在第四、五字之间和第六、七个字之间的“歌间子”,一般拖腔较短促,且唱为降调,显得平稳深沉。这种唱法,利于表达土家女哭嫁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利于表现土家族深厚的习俗文化底蕴。
歌尾,就是哭嫁歌唱法的收尾,以“啦”、“呀”和“喔呼灰”等词最为常见。在土家七言唱词中,一般歌尾有两个衬字(词),在尾词前后分别加一衬字,前者唱升调,音节较短,而后者唱降调,且有较长拖腔。当然,由于不同哭嫁对象在重要性上不同,有的歌尾则要将重要的哭嫁对象的名字或称呼,通过衬词再唱一遍。如:“哎呀我的爹/哎呀我的娘/画眉难舍翠竹山/鲤鱼难舍养鱼塘/金钩吞下肚/牵心又挂肠/我的爹呀~娘啊——。”。这里的“我的爹呀~娘啊——”,就是这类歌尾。
古代妇女尤其是壮族妇女无法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故事,只能以诉说和吟唱的方式表达心情,形成了哭嫁歌。壮族哭嫁歌亦称“伴离歌”、“伴嫁歌”、“送嫁歌”、“送老歌”(取义“送姑娘去与丈夫百年偕老”),是一种壮族礼俗歌曲,在广西南宁、钦州、贵港和百色等地区流传。婚礼前一夜,新娘穿新衣,邻里姐妹通宵陪伴而歌。有新娘独唱、姐妹或母女对唱等形式。
壮族哭嫁歌甚是讲究程式。姑娘出阁前数日,十姐妹每晚聚集在新娘闺房内唱哭嫁歌,出阁之日达到高潮。哭嫁歌内容中,控诉封建礼教和买卖婚姻占有很大分量。此外,还有歌颂父母养育之恩,或埋怨生为女孩要出嫁,或埋怨兄弟在自己嫁出后独占家产,或对一同长大的姐妹的留恋等。曲调虽然简单,但婉转缠绵。唱来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出嫁新娘上轿前在厅堂上辞别祖先、父母时,唱得凄切动人,甚至有唱至昏迷不醒的,满堂宾客为之哽咽。
姑娘出阁时,要吃“离娘饭”。办酒前夕,由家庭中最年长的女性长辈或媒婆、送嫁婆给姑娘梳妆,打扮成成年妇女模样。半夜鸡叫头遍时,在堂屋前举行仪式,焚香燃纸,祷告先辈。先哭祖父(母)、父母,以谢多年养育之恩,表达依依惜别,谓之“开声”或“启声”。出嫁之日,新娘便在众乡亲的泪光中三步一回头,唱着哭嫁歌离开娘家。
壮族哭嫁歌歌调:
哭嫁歌的曲调为五声商调式,层级递进,乐段结构为上下旬,曲调流畅、纯朴、哀伤。词七言四句,通常是即兴创作。内容以斥媒人、骂接亲、叹祖宗、怨父母为主。(如《姐妹难离分》中唱到“油茶点灯灯花新,今夜姐妹难离分。明天花轿抬姐去,在家姐妹泪淋淋”)
土家族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今天,婚姻自由了。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也还要哭嫁,但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
《哭嫁歌》,是土家族的习俗民歌。姑娘在出嫁前一个月里,要唱《哭嫁歌》,用歌声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按照习俗,姑娘要哭唱七天到半月,最多的要哭唱一个月,直哭得声音嘶哑仍不停哭。
《哭嫁歌》的哭唱形式程序则根据出嫁的进程来划分的,分为:“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 和“哭团圆”三种形式,“一人哭唱”即姑娘哭泣诉自己的命运、哭唱祖宗、父母的养育恩情、兄嫂姐妹的情谊、以及哭诉封建婚姻和媒人的可恶可恨的欺骗行径等。如“哭父”:
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
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头言难尽。
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生疾病;
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费苦心。
四怕我们无文化,送进学堂把书念,
把你女儿养成人,花钱费米恩情深。
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衔;
艰苦岁月费时日,挨冻受饿费心肠!
女儿错为菜子命,枉自父母费苦心;
我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
为女不得孝双亲,难把父母到终身;
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枉为人!
“两人哭泣”称为“姊妹哭”,即是由出嫁姑娘先哭唱,陪哭人在一旁劝慰哭唱,从句尾插入,两人哭唱一起一落(也有二人对哭唱的)自然地形成摹仿式多声部音乐。寨里的亲友每晚都要来陪哭,非亲非友的少女们也互相邀约,成群结队来“打坡”(土家语,即参加学哭嫁),如姐妹对哭唱:
姐:“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根又同丫;
今朝姊妹要分离,离开绣楼好孤单!
妹:“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父又同娘;
今朝姐妹要离开,难舍难分情难断!
姐:“梭罗树来台对台,我姐心里难宽怀;
丢你妹妹婆家去,逢年过节又才来!
妹:“梭罗树来台以台,望姐心里多宽怀,
多承姐姐把妹待,姐的教诲记心怀!
“哭团圆”又叫“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在新娘的闺房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 十姊妹围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十摆”,新娘哭“一 摆”,厨师在桌上摆一样菜,摆完后,其余九姊妹轮次哭,最后又由新娘哭“十收”,厨师再一样一样将酒菜收进,菜收完, 陪十姊妹活动即告结束。 哭嫁的歌词内容很多,“十摆”、“十收”有哭祖宗之德, 爹娘之恩,姐妹之谊,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等,有时也骂媒人。陪哭多是难分难舍的缠绵之词。音律多用七宇八句的顺口溜,如“爹娘恩德比天地,哺育教养心操碎,树欲静而风不息,恩德未报就别离。远望故里盼归期,归来又能住几时?门前小河长流水,女儿眼泪长长滴。”
《哭嫁歌》的音乐结构属“联曲体”结构,是一个较长的乐段的多次反复,在反复哭泣唱的过程中,由于唱词变化,旋律也随之略有变化,但旋律的基音及终止音保持不变,每句旋律均由高音级进下降,旋律中装饰音运用较多,在句尾时常加进呜咽与抽泣声,以表现妇女悲痛压抑的情绪。
《哭嫁歌》的音乐形成固曲牌,哭唱词形成固定篇章,内容极为丰富,语言精炼质朴,一般五字句、七字句结构为多,押韵上口,通俗明快,易于传唱。根据出嫁程序哭唱有“哭父”、“哭母”、“哭兄嫂”、“哭姐妹”、“哭弟弟”、“哭叔伯”、“哭舅父”、“哭外祖”、“哭媒人”、“哭辞别祖宗”、“哭梳装”、“哭吃离娘饭”、“哭穿露水衣”、“哭上轿”、“哭众客人”、“哭安席”等,是一部较为系统的土家族妇女血泪史,也是一部揭露封建买办婚姻制度的控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