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岗区

红花岗区

人口 常住人口63.27万人(2020年)
所属地区 贵州省遵义市
地理位置 贵州省北部
下辖地区 3个镇、9个街道、共有21个村、66个社区居委会
行政代码 520302
方言 西南官话
外文名称 honghuagangdistrict
地区生产总值 289.09亿元(2020年)
电话区号 0852
面积 624平方千米
目录导航

区域概况

红花岗区原为县级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北倚娄山,南临乌江,位居直辖市重庆和省会贵阳之间,距重庆323公里,离贵阳147公里,全区总面积624.49平方公里,城区总面积43平方公里,辖8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49个社区,53个村委会,14个镇辖居,总人口约54万人,现为遵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历史起源

  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历为黔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春秋战国时期属蔽国,附属于夜郎。秦汉属蔽县,唐贞观13年(公元639年)改名播州。明万历29年(公元1601年)改为遵义军民府。1914年,民国政府恢复遵义县名。1949年11月25日正式设市。1997年6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遵义市设立红花岗区。

革命传统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遵义因此名扬中外。红花岗区也是一座拥有众多荣誉的城市,曾先后荣获“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酒文化名城”、“全国十佳绿化城市”、“全国两基达标县(市)”和“国家级科技先进区”等光荣称号。

人文景观

主要以遵义会议会址为主的长征文化纪念体系,有中世纪军事城堡海龙囤,“西南地下艺术宫殿”杨粲墓,佛教名胜金鼎山、湘山寺、桃溪寺以及大板水原始森林等历史古迹和自然景观,人文内涵丰富厚重,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城区青山环绕,树木苍翠。湘江、洛江横贯全城,遵义公园、河宾公园、凤凰山公园和碧绿江水自然交融,春华秋实、夏荫冬青,景色迷人,被誉为黔北高原上的一颗明珠。2007年,全年接待游客3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6亿元。

基础设施

川黔电气化铁路和210、326国道横穿全境,贵遵高速公路和崇遵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供电供水能力较强。区内火力发电装机容量达32.4万千瓦,毗邻的乌渡发电厂装机容量63万千瓦,生产生活用电充足,随着城市、农村电网改造的实施,城乡供电设施有极大改善。先后兴建了南、北郊水厂及红岩、海龙等11座中小型水库,城市自来水日供应能力达15万吨。邮电通讯设施网络完善。现有邮电局(所)25处,拥有现代机械装置邮政转运中心和载波、微波通讯等先进通讯设备,基本普及了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此外,区内还具有较为完备的科研体系、教育体系和医疗卫生防疫体系,其中:拥有科研机构140个,民营科技企业148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万余人,各级各类学校近200所。

人口

2020年末常住人口63.27万人。年末户籍人口175507户,共489790人。其中,男性人口为241162人,占总人口的49.2%;女性人口为248628人,占总人口的50.8%;城镇人口409556人,乡村人口80234人。[3]

经济概况

综述

2020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89.09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84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70.61亿元,下降11.5%;第三产业增加值203.64亿元,增长7.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为24.4%,比上年下降4.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70.5%,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5694元。[3]

第一产业

2020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91244亩。其中,夏粮播种面积42566亩,秋粮播种面积248678亩。谷物种植面积163720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83832亩,小麦种植面积962亩,玉米种植面积57714亩,高粱种植面积21212亩;豆类种植面积32356亩;薯类种植面积95168亩。

2020年,全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20595亩。其中,油料作物种植面积55501亩,烤烟种植面积4547亩,中药材种植面积6129亩,蔬菜种植面积247289亩,瓜果类种植面积3140亩,其他农作为种植面积3680亩。

2020年,全年粮食总产量162355吨。其中,夏粮产量40098吨,秋粮产量122257吨。谷物产量68908吨,其中,水稻产量39482吨,小麦产量205吨,玉米产量22365吨,高粱产量3855吨;豆类产量3112吨;薯类产量93335吨。

2020年,全年经济作物产量349559吨。其中,油料作物8293吨,烤烟产量626吨,中药材产量3478吨,蔬菜产量328850吨,瓜果类产量3148吨。

2020年,全年畜牧业实现总产值68016万元,较上年增长5.1%。生猪出栏91448头,牛出栏6813头,羊出栏15486只;年末生猪存栏59596头,年末牛存栏19736头,年末羊存栏16642只。[3]

第二产业

2020年末规模以上工业法人企业43户,比上年末减少6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3%,其中,轻工业增长122.3%,重工业下降15.5%。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72.4%、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下降2.0%。

2020年,全区16个重点监测的行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中增加值占比前三的分别为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分别比上年增长5.0%、13.6%、80.1%。

2020年末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业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60户,比上年末增加6户。其中,特资质企业1户、一级资质企业5户;二级资质企业34户;三级资质企业20户。建筑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23.4%。[3]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

2020年,全年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20.4%。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719.1%;第二产业下降35.6%;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3.1%。

2020年,全年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20.4%。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719.1%;第二产业下降35.6%;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3.1%。

国内贸易和旅游

2020年,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比上年增长8.6%,其中批发业销售额增长11.5%;零售业销售额增长8.3%;住宿业营业额下降12.1%;餐饮业营业额下降5.1%。

2020年末全区共有4A级旅游景区1个,3A级旅游景区9个,全年共接待外省游客176.62万人次,同比下降87.5%,入境游客498人次,同比下降85.4%,旅游总人数723.32万人次,同比下降76.5%,实现旅游总收入65.45亿元,同比下降82.9%。

财政金融

2020年,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61.15亿元,比上年下降10.8%。其中,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19亿元,比上年下降17.1%;完成税收收入12.88亿元,比上年下降19%,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79.6%。

2020年,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0.05亿元,下降8.0%。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8亿元,下降1%;教育事业支出11.34亿元,下降4.9%;社会保障就业支出4.05亿元,增长10.5%;卫生健康支出3.10亿元,增长2.8%。

2020年,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38.07亿元。年末市辖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951.29亿元,同比增长1.9%;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279.25亿元,同比增长13.4%。[3]

园区建设

完成坪桥工业园区一期建设,已开发面积48.67 公顷,入驻企业17家,实现产值1.4亿元;完成遵义高新技术产业园一期33.3公顷征地及基础设施建设;长岗工业小区、颜村轻工食品小区建设启动。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制, 完成信托投资公司、农资公司等12户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喜人,全区乡镇企业总数达1.71万户,从业人员?6.20?万余人,实现总收入94.88亿元。非公有制经济运行平稳,实现税收1.18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44.36%。第三产业持续发展,兴建各类大中型综 合、专业市场4个,共有各类市场72个,交易面积28.14万平方米,贸易业营业额达13.44亿 元,餐饮业营业额达6.98亿元。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蔬菜产 量达4828吨;[4]着力发展畜牧业,实现产值2.5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40.17%;遵义乳制 品公司、南关肉联厂等龙头企业持续发展,龙头作用进一步增强。

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2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35.71亿元。引进项目16 个,协议资金10.0亿元,到位资金4.62亿元。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南部新 城建设取

得新进展,外环路二期、沙河路、合众路、遵义大道红花岗区段等市政干线竣工通 车。交通网络维护和改造力度加大,全区通车公路里程达546.6千米,其中国道、省道79.3 千米,乡村公路413.4千米,民用车辆达到1.59万辆,客运量达到4262万人次,货运量达到6 98万吨。大力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 善。完成区级园林专项投入860万元,新增公共绿地面积?8.17?万平方米,完成退耕还林4 66.67公顷、荒山造林466.67公顷、环城生态屏障工程341.6公顷,封山育林666.67公顷。

社会事业

科技

2020年末共有高新技术企业46家,科技创新平台28个,备案科技型企业111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03件。全区综合科技水平进步指数达到92.1%(2020年公布的2019年数据,2020年开始不再测评)。财政科技经费占财政总支出比重1.5%。[3]

教育卫生

2020年,年末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共181所(含中等职业学校4所)。其中幼儿园97所,专任教师1160人,在校学生人数18641人;小学47所,专任教师数为2536人,在校学生人数为51685人;初级中学22所,专任教师数为1897人,在校学生数为23925人;高级中学9所,专任教师数为1066人,在校学生数为13270人;中等职业学校4所,专任教师326人,在校学生数为7280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专任教师19人,在校学生数为411人;工读学校1所,专任教师24人,在校学生人数为54人。

2020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34家,其中:医院4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81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家,其他卫生机构3家。医疗机构编制床位7743张,每千人口床位数8.55张(以2020年计生统计常住人口90.61万人计算)。卫生机构人员总数(在岗职工)1010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189人,注册护士3826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57人(以2020年计生统计常住人口90.61万人计算)。

人民生活

2020年,人民生活环境进一步优化,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2%。城乡居民收入进稳定增长,收入差距逐渐缩小,2020年全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622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28元,分别比上年名义增长4.5%和7.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29,较上年同期下降0.07。[3]

社会保障

2020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16年的545元/月提高到2020年的675元/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16年的3132元/年提高到2020年的4332元/年。城镇新增就业1750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

脱贫攻坚

2020年发放各类资助金3416万元,资助学生4.2万余人次,其中惠及农村建档立卡学生1.62万人次,有效防止贫困学生因学致贫返贫。全面落实“三重医疗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保、30种大病专项救治实现100%,贫困户“先诊疗后付费”实现全覆盖。加强住房保障,2020年共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3户。2020年累计投资950万元全面建成辖区224处饮水工程水源地保护及消毒设施,维护因季节性缺水、水源枯竭致饮水不保障工程46处,493户188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安全饮水保障得到巩固提升,农村饮水“水源头”至“水龙头”的短板全面补齐。完成县乡路面提升工程26公里,新(改扩)建农村公路40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安保工程55公里。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高质量通过国家和省级成效考核,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3]

历史沿革

1998年,将遵义县新蒲镇、深溪镇、金鼎镇划入红花岗区。

2000年,红花岗区辖10个街道、11个镇。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69169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舟水桥街道 30588 、老城街道 44137 、万里路街道 32870、 北京路街道 18476 、延安路街道 41041、 中山路街道 21364、 南门关街道 31629 、中华路街道 31853 、上海路街道 65734

、洗马路街道28156 、长征镇 67757、 南关镇 29240、 礼仪镇 20607、 巷口镇 12196 、忠庄镇 33182 、海龙镇 15195 、新蒲镇 45044、 深溪镇 30492、 金鼎山镇 29860、 高桥镇 41950 、董公寺镇 20323。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2003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准,将红花岗区管辖的董公寺、高桥2个镇、上海路、洗马路、北京路3个街道,长征镇的坪丰居委会、坪丰村划归汇川区管辖。

2003年12月28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红花岗区撤销长征镇、礼仪镇、合并设置长征镇。镇人民政府驻凉水村,所辖行政区域为原长征镇、礼仪镇行政区域。

2003年,红花岗区辖8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95个村委会、82个居委会。计有:老城街道、万里路街道、中华路街道、南门关街道、延安路街道、舟水桥街道、中山路街道、北京路街道、长征镇、巷口镇、南关镇、忠庄镇、海龙镇、深溪镇、金鼎山镇、新蒲镇。

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乡镇区划

忠庄镇 忠庄镇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南部新城,距市中心1.5公里。南与遵义县龙坑镇接壤,西为红花岗区巷口镇、高桥镇,东北为红花岗区南关镇。总面积47.8平方公里,全镇辖4个村,79个村民组;9个居民委员会,66个居民小组,现有人口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万人,非农业人口1.1万人;耕地面积9065亩,其中田6515亩,土2650亩,林地2.25万亩;有企业1587家,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7家。拥有中专学校1所,中学3所,小学9所,子校3所,托儿所3所,医院3家,个体诊所25家。

长征镇 长征因纪念红军长征路过遵义时在此驻扎而得名,1977年成立长征乡公社,1983年更名为长征镇人民政府,2004年4月原长征镇人民政府与原礼仪镇人民政府合并为新的长征镇人民政府。长征镇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城区东部,属于中低山丘陵地带,是典型的城郊结合镇,面积48.74平方公里,下辖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77个村(居)民组,总人口31500人。

南关镇 南关镇地处遵义市红花岗区南部,位于中心城区城郊结合部,是遵义市首批列入的建设经济强镇之一。辖区面积33.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435人,辖7个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经济发展主要依托二、三产业,农业发展以畜牧养殖和蔬菜种植为主。

海龙镇 海龙镇位于红花岗区西北郊,距遵崇公路出口2公里,距中心城区6公里,东与董公寺镇相接,西与金鼎山镇为邻,南连巷口镇,北同高坪镇交界,全镇东西长约7.5公里,南北宽约8公里,总面积为43.5平方公里。辖4个村、84个村民组,总户数4139户,总人口15577人,其中农业人口14189人,居民人口1388人,耕地面积8346亩,其中田6230亩,土2116亩。

深溪镇 深溪镇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东南郊,镇政府所在地距市区13公里,是红花岗区东南门户,东、西、南三面与遵义县虾子镇、喇叭镇、龙坪镇接壤,北与红花岗区新蒲镇隔湘江而望;镇域面积101.5平方公里,全镇辖8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107个村(居)民小组;现有人口33909人,其中农业人口31504人;现有耕地27305亩,其中田:17695亩,土:9910亩。

巷口镇 巷口镇位于大娄山遵义市西南部褶曲带宽谷地区,距市区(高桥)10公里,总面积为50.2平方公里。高乐公路贯穿巷口镇,东端与市相通,西端与川黔公路的鸭溪、仁怀公路衔接。巷口镇东面邻接遵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桥镇,南接红花岗区忠庄镇,西面与遵义县相连,北邻遵义市红花岗区海龙镇、金鼎镇。

金鼎山镇 全镇下辖8个村,1个居民社区,114个村民组,7812户农户,总人口3.5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34498人,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05元。全镇总面积14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119.69亩。镇内交通、通讯发达,资源丰富。

新蒲镇 新蒲镇位于遵义市中心城市东郊10公里处,距禹门沙滩(文化)25公里,新舟机场30公里,326国道穿境而过,年平均气温16℃,森林覆盖面积35%,全年无霜期280天,自然环境优美,交通便捷,通讯发达。

教育发展

叙述

红花岗区有各级各类学校137所,其中,完全小学90所(区属城区小学17所,市属小学1所,郊区小学60所,民办小学12所),教学点1所,特殊学校2所,九年制学校14所,初级中学16所(区属城区初中5所,郊区初中9所,民办初中2所),完全中学11所(区属城区完中6所,郊区完中1所,民办完中3所,企业办完中1所),独立高中1所,职业学校2所。

全区学校中,公办中小学105所,民办学校28所,厂矿企事业学校4所,小学共有1139个教学班,初中共有467个教学班。

全区在校学生小学55340人,初中26300人,普通高中13500人,职业学校2517人,全区中小学生共计97657人。

全区公办学校有教师3330名,其中,城区小学717名,郊区小学1027名,城区中学715名,郊区中学411名,高中教师460名。另有民办(私立)学校教师796人。

全区学校用地面积共106.61万平方米,校舍面积35.90万平方米,生均用地面积11.10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3.73平方米。

红花岗区1996年通过贵州省人民政府“两基”达标验收,1997年1月原国家教委正式宣布红花岗区为全国第三批“两基”达标单位,1998年被评为贵州省义务教育先进县(市、区)。2002年被市政府评为双线目标考核先进教育单位。2003年被评为贵州省信息技术先进单位、全国督导评估先进集体。

红花岗区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9%以上,小学生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初中毛入学率保持在110%左右,初中辍学率控制在2%左右;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保持在98%左右,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保持在98%左右,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达99%。

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任职资格合格率小学为98.4%,初中为99.2%;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为99.5%,初中为97.2%。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率达100%,普通话等级合格率达98.5%,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95.12%,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96.76%,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91.55%。

红花岗区以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两基”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不断迈上新台阶。

红花岗区是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以课改为契机,推进素质教育,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分层推进。以 “规范学生行为举止,提高品行修养;狠抓课堂教学,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大力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为突破口,按三个阶段推进素质教育,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改革

  红花岗区从2000年起实施以“岗位责任制、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为内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遵循“借鉴经验,结合实际,平稳起步,逐步实施,稳妥推行”的原则,以健全制度,强化管理为突破口,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3年启动新一轮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其特点是实行定员、定岗、定编和人员包干、经费包干,并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

加快现代教育技术步伐。红花岗区有40所中小学被列为全省计算机工程学校,已建成经省批准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所,并按规定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为全区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2003年5月,红花岗区教育局与贵州振华公司、遵义电信公司合作,搭建了一个覆盖全区教育系统的高速IP城域教育网。此项工程投入500余万元,由承建商垫资,我局在三年内分期付款,目前已完成教育局、教培中心、一中、二中、十一中的网络连接,进入试用运行阶段。

红花岗区将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小学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加大学校布局调整的力度,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采取有力措施,开拓创新,为迈上新的台阶而努力。

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大以后,全区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2012年率先在全市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按前5年和后5年分两步走。第一步:到2007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按12.5%以上增长,经济总量达到109亿,人均GDP约2108美元,为后五年打好基础;第二步:到2012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继续保持12.5%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突破192亿,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左右,综合经济实力跃上一个更高台阶,实现人民生活达到较高水平的小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使该区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