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江关据史料记载寒江关(石包城)又名壅归镇。在安西县东南方,直线距离约150多公里。石包城,顾名思义,乃是一座用石头包砌起来的古城,修建在悬崖峭壁之上,是唐代巾帼枭雄樊梨花的城堡。汉为敦煌郡广至县管辖。魏袭汉制,晋归宜安县管辖,唐归瓜州常乐县管辖。
寒江关寒江关位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石包城乡政府西北3公里处,北距榆林窟28公里,东北距锁阳城遗址53公里,西北距敦煌市城120公里,北距瓜州县城80公里,西南距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县城146公里。
石包城------古称寒江关,修建在悬崖峭壁之上,据说是唐代樊梨花的城堡。当年,唐朝大将薛丁山路经寒江关时,被樊梨花率大军3次围困,逼迫成亲。薛丁山表面应许,继而又3次休婚。后薛丁山在白虎关(安西县白墩子)被哈密国将军杨凡阻截,无法前进。只得三步一下跪,五步一叩首,三请樊梨花相助解围,于是二人结为夫妻。最后,樊梨花率军出寒江关,与薛丁山的唐军汇合,夫妻一同进军西域。
石包城地处榆林河上源山间盆地,即石包城盆地内。该盆地东西长约16公里,南北宽10公里许,为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主要农牧业区域之一。城址巧妙地利用地形,坐落在盆地西部一座相对高度约50米的山岗上,海拔2247米,望上去真有“孤城上与白云齐”之感,其地势险峻,龙蟠虎踞,攻守兼备。从城上俯瞰,天阔地远,一览无垠,似乎地球变大了许多。城东不远,榆林河蜿蜒穿过草原,像一张绿茸茸的毛毯上缀以银线。城下,有一条宽约丈余的乡间土道,道旁浅溪潺缓,人家三五。城南,海拔5483米的大雪山主峰遥遥在望,银装素裹,直插天际,在蔚蓝色晴空的衬映下,显得分外妖娆。
该城向北不远有祁连山西段北麓支脉鹰咀山与鄂博山之间的隘口水峡口通道,向南约25公里为祁连主脉大雪山与野马山之间的龚岔口,由该口向南越龚岔达坂可通青海高原。石包城可谓古代瓜州地区南部重要的军事堡垒和交通要地。
寒江关城址依小山岗地势而建,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145米,南北宽77米,墙垣取就地片麻岩、石灰岩垒砌,墙基宽3米至5米,至今仍甚为坚固,残高可达6米至9米。四角筑有方形角墩,四墙各筑马面一座,角墩和马面有后期补修的痕迹。补修时以三层土坯间夹一层草层砌筑,与原有石筑墙体区别明显。城周遗留护城壕遗迹,壕宽约20米,距城墙亦约20米,壕深1.5米至2米,壕沿用石块加白剌砌成。
城内中部偏西有佛塔基址一处,长2.4米,宽1.5米,残高约1.8米,其上见散落的砖块、瓦块。城中残存屋宅遗迹20余处,屋墙亦用石块垒砌,残高0.5米至1米不等,屋内地面多遗留有木炭灰烬层,厚约0.4米至0.8米,表明曾经过人们较长时期的居住。
城门向南开设,门前约20米处向东又筑有一道短墙,短墙可与东南角墩相连,短墙前又有半圆形瓮城残迹。似如此复杂、几重设防的城门结构甚为罕见。站在这高大森严的城门下,大有一番“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感慨。
城门东侧不远,有夯土筑台一座,台高1米许。城后(北面)小山顶上被推平开出一块场地,场地大略方形,每边长约65米,场地边缘也用片麻岩垒砌,很可能当年被用来作为校场。城内地面散落灰陶片、夹砂红陶片、铜箭头等物,当地文物部门还曾采集到铁制宝剑。
石包城始筑年代不详,推断有可能是东汉,为当时对羌人作战的一处军事堡垒。它对于研究当时甘青边界民族交往的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到了唐宋时代,学术界则对其有一致的看法,公认该城为唐和归义军时期所置的雍归镇城,为当时所置诸军镇中的一所。
归义军政权将该城作为敦煌的南大门,派驻重兵防守,并委任贵戚将帅驻镇。敦煌遗书《敦煌名族志》记载,以出身名门大族的阴琛“行瓜州雍归镇将”。当时归义军与甘州回鹘的一些战事,即发生在该城。一件向瓜州报告敌情的文书中记,某年五月廿七日,东面有“贼”出来,共有18人,到了雍归镇下,杀死1人,又射杀马匹三两匹,然后往东而去;雍归镇下到处都是回鹘。可见该城当时的紧张局势。
到了元代,城周原有的一些农田已经荒弃,但城池未废。榆林窟第六窟门楣上留有一处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的题记,上面写道:“雍归城,城池石壁,开山四塞,无有人耕种入粮。”
明清时期,石包城仍具有重要的军事和交通方面的意义。《肃州新志》记载:“石包城路青海,高峻险厄,比于铁峡金墉;登临极望,洵足雄视边徼。”清雍正五年(1727年),工部侍郎马尔泰奉命巡视边关,督建安西、敦煌各城堡工务。第二年秋工程竣工,他“巡视新建十三墩台,周围两千余里,见布鲁湖、昌马河、石包城‘伯颜墩四处,地处极边,尤为安西、沙洲要隘……石包城,地据险隘,前代垒石为城,高踞绝壁,制奇扼要,殆非人力所致”。于是他即景作诗,“以志皇舆广大,荣被西陲之盛”。诗云:
翠壁崚嶒接玉霄,岩城竖起自何朝?
五丁运力开神域,四郡连烽警夜刀。
衰草当年遗战垒,秋风此日静天骄。
周行已遂登临志,不惮经年万里遥。
现在石包城遗址坐落于榆林河边,在广袤的戈壁大漠之中一点绿洲,人口约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