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半岛叫欧洲

有个半岛叫欧洲

作者 赵毅衡
书名 有个半岛叫欧洲
ISBN 9787541136856
目录导航

内容提要

本书是作者长年旅居欧洲所作。因为近距离观察,亲身经历,直接感触,交流即时,所以能出入事件与问题之中,贯穿当今与历史之间。见的是过路的观察者所未能见,识的是书斋学者所未能识,文字却灵动飘逸,笔底带着感情。作者强调:欧洲与美国虽然共称西方却大有不同,与中国远隔万里却在同一大陆。世界多元,理解欧洲才能理解世界。主要介绍了欧洲的一些情况,不少还是将欧美放在一起讨论的。但是,许多人认为欧洲美国,是同一个“西方世界”,其实是大有不同,本书就为你讲解他们的不同之处。内容包括破碎的欧洲、单轴时代的牢骚、少见则怪、时间的两岸四辑。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长年旅居欧洲所作。因为近距离观察,亲身经历,直接感触,交流即时,所以能出入事件与问题之中,贯穿当今与历史之间。见的是过路的观察者所未能见,识的是书斋学者所未能识,文字却灵动飘逸,笔底带着着感情。作者强调:欧洲与美国虽然共称西方却大有不同,与中国远隔万里却在同一大陆。世界多元,理解欧洲才能理解世界。

作者简介

赵毅衡,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硕士,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长期执教于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主要中文著作:《远游的诗神》、《新批评》、《符号学导论》、《苦恼的叙述者》、《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必要的孤独:形式文化学论集》、《建立一种现代禅剧:高行健与中国实验戏剧》、《礼教下延之后:中国文化批判诸问题》等。主要英文著作:The Uneasy Narrator:Chinese Fic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to the Modern、Towards a Modern Zen Theatre等。主要文学创作:《居士林的阿辽沙》、《沙漠与沙》等。主要译著:《美国现代诗选》、《化身博士》等。

目录

辑一  破碎的欧洲

欧洲:破碎之美

橄榄肚人士DIY

Lento,Lento,慢下来

书店书城书山水

俄国革命来到伦敦

一个不久前尚犯忌的题目——中国人与戴安娜王妃之死

婆母学媳妇

是分,还是合,这(不)是个问题

爱因斯坦“隐私”大战

缺点成就真英雄

逃兵的名誉

模仿死亡

撒谎是如何成为艺术的

辑二  单轴时代的牢骚

每年的5月10日!

猫王为什么值得崇拜

王子说:往上爬要不得

烧包吧,中国知识人!

为何富人爱玩命?

业余爱好大升级

谁的肚脐眼?

购物救世

历史的鼻子

闪开,粉丝来了!

领养与亲养

娱乐满天下,艺术独憔悴

历史,这浮华的女孩

生死关头您先请

如今谁不是玩业余?

辑三  少见则怪

婚礼是问号?葬礼是惊叹号!

把希特勒写成一个人?

握过元首的手的手的手

人人都说文科好

英雄难过子女关

我们时代的孩子

歧视中国人的“风情译名

辑四  时间的两岸

误人德累斯顿

伦敦南郊:全球化时代的绿色小市民

生活在布鲁姆斯伯里

如何打倒英语帝国主义?

单轴时代

这阵风,从西方还是东方来?

很笨,更笨,极笨,还是得“往下笨”——当今文化发展的一个全球性忧虑

百年树刊:所谓《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我我不休”的时代

忽然,闲成了社会问题

额尔金伯爵的“忏悔”

彩虹示威——新反对运动再次出现?

怪词“工部局”:抛出社群如何形成秩序

序言

我在美国住了近十年,在欧洲住了近20年,之前住在中国,之后又住在中国。在三个地方住的时间都够长的,可以让我自称有资格谈谈三个地方文化之异同。

如果我有意语出惊人,我可以大而化之地说:美国比欧洲“后现代”,而中国很多方面不如欧洲“现代”,另一些方面却比美国更“后现代”。这话说起来很绕口,想起来很费解,实际意思却并不复杂:美国与欧洲,可以说是“后现代转型”的两种不同模式,而中国正在这两种模式之间依违,正在设法寻找中国式的前行道路。这是大好事,因为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尽适合中国。

要寻找道路,条件是我们对现成的两种模式都很熟悉。至今说美国文化的书已经很多,仔细说说欧洲的书却太少。美国是行动的,欧洲是沉思的;美国是数量的,欧洲是质量的;美国是功能的,欧洲是符号的;美国是实践的,‘欧洲是文化的;美国逐利为先,欧洲福利为主;美国是一门心思的,欧洲是临事多虑的;美国事事一味求新,欧洲在传统中创新——所有这些说法失之于简单化,实际上欧美都是混合经济,多元文化,上面说的,无非是主导因素。我的这些文字,不少还是欧美一起谈。但是,许多国人认为欧洲美国,是同一个“西方世界”,却失之于粗疏。

本书这些文字,是细细观察欧洲的记录,大都是我在欧洲的最后几年写成的,那时我已经在准备回中国居住,虽然还是以一个观察者的心境在写,心里却已经有一点紧迫感:已经在准备对欧洲说再见,正要对漂流生活来个收结。因此,写这些文字,心境是复杂的,有时甚至感慨系之,却又时时看到我将要回归的中国。

同时,这又是应国内一批报刊约稿而写的——《万象》《中华读书报》《21世纪报道》《南都周刊》《外滩画报》《新京报》等等。这些报刊的编辑众口一词,要求篇幅短小,风格清新,题目轻松,文字有趣。可能《书城》《收获》是例外,他们要求用比较实足的篇幅,写一批比较有深度的题目,这就是本书第五辑一些较长的“大散文”。我个人敝帚自珍,觉得把问题的方方面面都说了,总算写出了自己,不是一味迁就。

不过短文趣文,自有其好处。虽然有可能把沉重的思想弄得轻浮浅薄,但是也能把严肃的题目变得轻松俏皮。这不是一个容易接受与否的问题,这是对思想的一个基本态度:思想本身包涵着对自己的反思,对自己的嘲弄。这也是对文字的一个基本态度:不讲趣味的文字,是没有品格的文字。

须知,学术论文无非是强词夺理,创作无非是强词夺情,散文无非是强词夺趣——不患夺理情趣,只患无强词。我自己不得不三副笔墨轮流用。而且经常要用英文写,就要六副笔墨“抛球”,马戏团的干活。

这三者,夺情容易,夺理也不难,夺趣最难。如果读者诸君能细细品味,看出一点趣味,我感谢你们。

我写这篇序言时,已经离开欧洲回到中国。重读校样上的一行行字,我又梦见了你,欧罗巴。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